處境探討 02

講題:《中色神學綱要》一書的簡介與個人對「中色神學」的期盼


溫以諾教授
美國西方神學研究院之跨文化研究博士課程主任


|回主題文章選單|

前言

由衷感謝郭鴻標博士的邀請及安排,使這夢寐多年的心願得以實現。其實,曾有不少學者致力於此課題(如:早期的倪柝聲、近期的謝扶雅、何世明,現時的丁光訓、梁燕城、溫偉耀…等);「中色神學綱要」一書,僅為個人從事多項研究課題之一。( e. g.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methodology, ethnicity, cross-cultural counseling, etc. )

回顧與前瞻

甲、回顧:《中色神學綱要》一書的簡介

(一)出版過程

1. 簡體字版:

於1998 年被邀請臨時補上,是合共十冊的「基督教與中國文化叢書」最後一本;受該叢書的宗旨、讀者、出版條規及期限所制,缺乏校對以致錯漏百出、篇幅短窄;真有掛一漏萬之虞。

《破舊與立新》- 中色基督教神學初探(簡體字版, 1988),原屬非賣品,現已絕版,請訪http://www.hleung.com/CS109/index.htm 網頁,可免費參閱及下載。可惜網上版圖表殘缺,非常抱歉。

2. 繁體字版:

原擬重寫,後因出版社改組(由加拿大證主改作新成立的「恩福出版社」)無法進行,只在錯別字排版增加圖表及內容上稍爲改進。

3. 英文字版:

2003年由 ORBIS 出版社學術組編輯Dr. Bill Burell邀請出版,只因個人工場轉換及家庭搬遷原故,拖延至今仍未完稿。原稿曾被邀於OMSC-Yale兩次開課(2001及2002年11 月)作課本,每次兩週密集課程與專題授課。

(二) 構想過程:

1. 教學相長:

西方神學教育自有長短,美國進修後曾於華人中牧會植堂及亞洲宣教體驗,期中有「學非所用」之感。多年於美加神學院授課,接觸來自多洲各國學生,其中不少第三世界神學院教授,在博士研讀班及論文指導中俱有同感,就各該國情及文化處境而共同努力,同尋「不局限於西方傳統」而具體實用的「途徑」。

2. 就教開明之仕:

出席美加各種會議宣讀論文(如 ETS, EMS, ASM, APM, etc )及參與研討,偶遇不故步自封而較開明者(如 J. Moltman. C. Guntton, J. Dahms, R. Nicole 等),現時有五篇英語論文被選邀載於 Evangelical Missiological Society 的網頁上( www.missiology .org )(該網頁附英文差傳字典)

3. 多試常用:

部份內容曾於中國大陸(如:北大哲學系,人大及復旦大學的基督研究中心)。別處(如:歐洲及南美洲、星加坡、馬來西亞、香港教牧培訓課程,中神 2000年 1 月冬季課程,韓國、越南、菲律賓、澳洲、印尼等地用神學密集課程及教牧訓練會方式)教授及研討。

4. 建構過程:

4.1 (70 年代初期)

始於溶合非基督教人類學與及基督教信仰,努 力著手而進入「基督論」(神而人之完美者)

4.2 (70 年代中期)

繼而欲將釋經( 1975 年暑假於 Texas 州 Wycliff 總部受訓)及差傳於學習中溶合,將祖先祟拜、民間信仰、邪靈趕鬼及西方傳統式系統神學於牧會植堂中試用及落實而陷入困境。

4.3 (80 年代初期)

移民加拿大後,幸遇已去世的摯友John Dahms 於Canadian Theological Seminary 合力探討「三一神觀」開始用短文方式投稿有十年的「凝聚期」。

4.4 (90 年代)

移居美國任教於 Reformed Theological Seminary 承接Doctor of Missiology 及開創 Ph. D. Intercultural Studies 課程,前後八年,於教學(博士科目如 ethnohermeneutics, Phonomenology 等)及出席學術會議(如負責 ETS Study Group: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Methodology 多年,組員有 Tom Oden, SamKistemaker, Wayne House, Walter Kaiser, etc. )及負責 EMS/SE-VP 工作等),多作交流及較系統十年「建構期」。

4.5 有待改善

《中色神學綱要》一書可改善之處多的是,尤其是繁體字版出版後,曾被同好華人學友題點,另有就英文稿提議的友人。其他暫且不說,只就有關方法論一點,在此交待一下。“非此即彼”只是西方哲學思維的一種形式,只有少部份西方神學著作受制於此,中文版在評論時處理不當,錯用「西方傳統式」的辭句,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非改不可。至於正統信仰中,具有「既此亦彼」的型式,「中色神學」採用此法作橋樑,順應華人思維習慣及接近華人文化,不應強調為「中色神學」的獨特性,書中有言過其詞之弊,有待更正。同理“擬神法”可列為「中色神學」方法論的一項要點,而非「中色神學」的特色。自簡體版及繁體版面世至今已隔數年,經反思以後,認為整體治學方法及理論架構,按正統信仰、聖經真理及福音派立場三方面而言,仍未覺得有大修的必要。但按照措辭用字及表達方式來說,應強調其治學方法及神學架構的整全性,而非中色神學方法論的特色。只是把正統神學套入華人思想型態,純正信仰套用於華人文化傳統,及把福音真理應用於華人教會及華人信徒生活的落實,才是「中色神學」的特色,以別於西方傳統或他國處境。另外,有待商榷之處,包括「中式」與「中色」、「華人」與「華文」等。鑰詞採用適切性;方法論或專題式處理的選擇;各種讀者(華人、華僑、華裔),不同地域(中、港、台…)、不同類型的對象(後現代城市、前現代貧脊農村等),不同情況的社會現象(如大陸的小皇帝、外僑的本土文化,文化基督徒等),仍需處理。

5. 理論架構:

5.1 處理方法:

本書嘗試揉合神學、漢學、文化人類學等學科,進行華人神學本色化個案研究。“中色神學”範圍廣闊及內容豐富,故須綜合多種學科(如神學、漢學、釋經學、人類學…等),揉合多種方法(如歷史法、歸納法、演繹法、釋經法、比較法…等),用多元動力模式、跨科際綜合處理法進行。

5.2 理論基礎:

全書以三一神觀作為根基,因為三一神觀超越東方或西方的傳統意識形態及思維進程,亦超越傳統神學思想的某門派的藩籬,故此能適切不同文化處境,適宜於跨越文化的本色化努力(trancultural efforts in contextualization )。三一神觀非常強調“既此亦彼”,故具完整性( holistic ),均衡性(balanced ),諧和性(equilibrium, harmony, symphonic, 如神恩 + 人責、神助 + 人願等)。“三一神觀”是多元相輔相成論,調合東方與西方意識形態及思維進程、引出多層面、多向度、多處理、及跨科際的研究,故此“三一神觀”的融和性又可稱為“三和特色”。所謂「三和特色」既是相對於西方傳統式“非此即彼”型神學系統而言。又盼用作文化神學的橋樑,不但適切於華人意識型態思維過程,且不少第三世界 ( 亞洲、非洲、南美洲 ) 的民族均具獨特的處境、關係性、聚合性、顧關係、要合作…等特性,而這些特性的三一神觀不謀而合,故此三一神觀典範可作為突破西方傳統式偏重“非此則彼” (either-or )的哲學架構。至於三一神位格間“非此則彼”的成份,因該書篇幅有限,未作詳論,但讀者如重溫早期(前五百年)教會歷史中,多種異端出現,多個大公會議舉行及多項信條的產生過程,便可領悟出忽略三一神位格關係中“非此則彼” 的遺害及多種異端的負面例子(包括從前的沙巴流主義、幻影說…等及現代的耶和華見証人、摩門教…等)。

5.3 其他論點:

本書簡體字版所屬叢書,原為免費贈閱與大陸文化基督徒而設,繁體字版為海外一般信徒合用,但課題卻包括:基督論、教會論、倫理論…等重大項目,只屬綱要式的簡介,絕不能與西方神學泰斗專題鉅著相比 ( 如 K. Barth 的基督論, B. Ramm 的譯經論 M. Stack House 或 H. Küng 的倫理論等 ) 。 郭 博士細心閱讀 ( 參 < 從神學角度回 應溫以諾 教授的 “ 中色神學 ” > ,小心題出疑點,心作出改善的建議,日後若有機會用叢書的方式或分題討論(如家庭神學、境界神學、飲食神學…等),必定不負所望地求進改善。是此研討會收獲最大的是我,得著最多的應算是快要脫稿的英文版了。

乙、前瞻: 個人對「中色神學」的期盼

(一)集力合作的必要:

物識志同道合而各具專長者,從事跨科際及綜合式的研究探討(受寫序者個人鼓勵及類似今回於建道舉行的研討會,便屬佳事 ) 。

(二)新處境的挑戰:

一般性:環球化( Globalization ),多元化( pluralism ),後現代( post-modernist )等。華人處境:西化浪潮、家庭變遷、多類華人 / 華裔等(如 楊牧谷 博士的挑戰)。

(三)新一代的培育:

  • 不該再「東施效顰」的「早期日本式仿製型」(只作翻譯)應具創意地探索新大陸。
  • 不可採「獨行俠」個人式;「私家特產」或「獨賣店」(神學家、差傳學個體戶型。而是隊工或合作)。
  • 不應守候英雄出現去做時勢,而應培養新秀在健康氣氛中鼓勵新進一代(如北美基督徒讀書會,華神採用作課本,籌辦環球差傳學社)結合理論與實踐,除去文化更新的障礙,建橋樑而求共識,脫下西式神學外衣,負起福音大使的文化召命,領同胞歸信基督,使華人文化因基督真理而更新。

結語

《中色神學綱要》一書是個人多年努力的間歇報導( progress report )。其中有待改善之處仍多,盼能蒙助改進,請用電郵ewan@westernseminary.edu聯絡,先此致謝。誠邀大家為同胞歸主而努力,為天國大業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