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目的及進路
本報告旨在藉與居於香港的印度人作出接觸,從而探討如何有效地向他們傳福音。除了直接拜訪印度人(包括居於重慶大廈的印度人),與他們作出跨文化的信仰交流之外,我們亦親身參觀錫克教和印度教廟宇,從他們的祭司口中直接了解印度人的兩大宗教。我們亦透過曾於印度宣教的宣教士,了解到向印度人傳福音的方法和攔阻。此外,我們也搜集了一些客觀資料,如居於香港的印度人的現況、印度人的信仰理念等,俾使本報告能較全面地探討向居於香港的印度人傳福音的策略。
2. 印度人在香港的情況
2.1 印度人在香港的歷史
印度是英國在亞洲最早的殖民地。英國透過東印度公司與遠東地區進行貿易,把印度人帶至遠東一帶,包括香港。十九世紀四十年代,香港已有印度社群與亞洲及世界其它地區展開貿易。印度人對香港的發展有正面影響,好像有H. N. Mody爵士捐錢創立香港大學、Dhun Ruttonjee 創辦律敦治醫院、Dorabji Naorojie 興建天星碼頭等貢獻。
2.2 印度人在香港的現況
2.2.1 人口
根據2001年度的人口普查,在香港合法居留的印度人約有17,200名,佔香港總人口0.3%,其中21%在香港出生(較少數族裔人士平均在港出生率10%為高), 顯示印度人在香港較其他少數族裔人士更多是「土生土長」的。根據2006年中期人口調查,在香港合法居留的印度人有20,444名,佔香港總人口亦是0.3%,在港的印度人與香港總人口似乎同步增長。不過,在香港居留的印度人應不止此數,因為當中應該有不少是非法居留者,投資推廣署的網頁顯示印度社群在香港約為35,000人,而中國基督教播道會香港差會執行幹事胡志雄先生估計現在居港的印度人約有五至六萬人。在香港,不少印度人聚居於九龍重慶大廈。
2.2.2 生活的滿足感
在香港的印度人大致處於貧富兩極,富者以夏利里拉家族為首,貧者像一些當護衛、守門的錫克教徒或其他在地盤工作的印度苦力。居於九龍重慶大廈的印度人一般屬於貧窮的一群。然而,印度人未必因此而自卑。根據全球巿場調查公司Roger Starch Worldwide 及印度巿場調查公司ORG-Marg於2000年完成的一項調查,以快樂指數排名,印度在全球排名第二(有37%印度人自覺快樂),較排名第21位的中國高出很多(只有9%中國人自覺快樂)。 當然,這是對在印度本土的印度人作出的調查,但在某程度上應可反映印度人的樂觀個性。從受我們訪問的幾位印度人看來,也頗能感受到他們滿足於在香港的生活。
2.3 社群關係
2.3.1 有組織的聯繫
在香港,有不少組織聯繫本地的印度人,除駐港印度總領事館外,還有香港印度商會、香港印度委員會、印度會所、香港印度婦女會、香港印度專業人士論壇等十多個團體或組織。
2.3.2 宗教聯繫
印度兩大宗教 – 印度教和錫克教 – 在香港都設有廟宇供信徒進行宗教活動,亦因此而加強了印度人在本地的聯繫。
設於跑馬地黃泥涌道的印度廟成立於1954年,現由祭司長 (Chief Priest) Pandit Hiroo Sharma主持。該印度廟一週七天對外開放,但信徒集體敬拜多在週日上午舉行。 在某些宗教節日,有多達四、五百名信徒赴該印度廟參與活動。
錫克教徒早在約1835年已到香港工作。現時香港約有八千到一萬名錫克教徒。位於灣仔皇后大道東的錫克教廟,已有105年的歷史。該廟設有各種設施,包括醫療所、幼兒園、圖書館、電腦培訓中心等, 對聯繫錫克教徒起著很大作用。該廟於2007年有241名有投票權的會友 (voting member),並定時安排一些比賽活動和參與捐血,鼓勵健康生活,建立信徒之間的關係。
2.3.3 與香港人的聯繫
從受訪者口中,印度人表示一般能與香港人相處及交往。不少印度人在香港出生,甚至上兩、三代已定居於香港,取得香港永久居民的權利,所以十分適應香港的生活和與香港人交往。對於懂得聽、說廣東話的印度人來說,他們更容易融入本地社會。
然而,遇有問題,他們一般都向同鄉求助,這可能與本地印度社群規模仍小,較易內聚有關。
3. 採訪印度人
3.1 Durga Samtanti 女士
3.1.1 家居環境及人際關係
Durga居於般咸道一個闊落的單位,我們進屋後,她熱情地端出印度小吃samosa和印度奶茶給我們享用,很熱情地款待我們。
她於1968年與丈夫婚後來港,很適應香港生活,也有很多本地印度朋友。丈夫在港做貿易生意,以家居為辦公地點,但因他經常外訪,故Durga與任職投資公司的女兒相處較多。Durga為全職家庭主婦。
Durga對香港人的印象普通,她很討厭別人叫她「摩囉差」,曾當面指責對方,又曾被的士司機譏說印度人有體味。她只懂幾句簡單的廣東話,也很少中國人朋友。不過,她來港卅多年,很喜歡香港的生活。
3.1.2 信仰
Durga相信輪迴,她兒子十多歲時因血病離世,她相信是因她夫婦今生的過犯所致。她相信有不同的神管轄不同的範疇,有一個「主」是有超級能力 (superpower) 的,其下則有很多神,例如:財神、快樂神等。她家中的神檯擺滿大小不同的神像,各自有其守護的功能,而她每天早上會清潔這些神像一番,這是跟隨師傅和她家人的做法。有趣的是,她到巿場買香港華人用的香,來供奉她的神像。
雖然不會經常去廟宇參拜,但Durga 和她的丈夫均有跟隨印度教/錫克教一些著名的靈性導師 (gurus)。我們從她提供的數張圖片中見到其中兩位導師。
據說,一位名叫Baba的靈性導師有很多奇異功力,在印度的Chennai城,有數以千計的人群會訪求此人,有些人會向這些圖片中的人像朝拜。
另一導師是一位上纏頭巾的長者, 每隔數年來港指導信徒,Durga說每次這位導師來香港,她都很想他留下來不要走,因為他很能指點她夫婦倆的迷津和給予祝福。她丈夫更說,每次師傅來香港時,他會特別有動力去生活。這位大師教他們要早起,花長時間默想,而且「禱告」是不限時地的。
Durga說,丈夫常到錫克教廟朝拜,但她自己則不常去。談到神蹟時,她說印度教經常有神蹟如治病,法力高強的師傅能同時於異地出現等,她家裏也有一些香港出版的印度人雜誌,內載不少有關醫治和神蹟的文章。
3.1.3 道德觀念
Durga 說上一代的印度人重視家庭人倫,很孝順長輩,她自己的家庭屬大家庭,共八兄弟姊妹,現於世界不同地方定居,只有兩位兄弟仍在印度居住。其丈夫的家庭成員有十一位,卻不是每位都孝順,而她丈夫每月寄6,000港元給於泰國居住的親人使用。
她指出香港華人和她在品行上有不同看法,她舉例,若在街上看見十元,她會立刻拿起,因這是上主賜給她的,完全是「應該的」,而中國人則認為應該是路不拾遺。
3.1.4 接觸基督教和分享福音
Durga家人中惟一的基督徒是夫家一位弟婦,她數年前於泰國因癌症去世前四個月,接受了浸/洗禮,Durga說這或許因弟婦想行土葬的緣故。
家居西環天主教聖安多尼堂對面的Durga曾自行到那聖堂祈禱兩年,每星期二晚到聖堂安靜地坐下祈禱,而教堂內的神職人員或其他天主教堂友都沒有跟她接觸,她後來也停止了上那教堂。
我們跟Durga分享了一次福音訊息。當我們說耶穌基督是神的兒子,他死在十字架上,三天後復活時,她回應說印度人相信諸神,所以她也相信我們所講的神,但不是太明白。
最後我們問她可否為她的身體和家庭成員祈禱,她很樂意,告訴我們她的兩膝和兩手的關節很痛,近來也常去瑪麗醫院看醫生,我們遂為她的健康和家庭禱告。
3.2 印度文化體驗一日遊
四月廿一日小組參加了由兩個本港差會主辦的「咫尺印度教-本地印度文化體驗一日遊」活動,使我們對本港的印度群體有了一些第一身的接觸。
3.2.1 訪問重慶大廈的居民
第一個項目是小組成員到尖沙咀重慶大廈做問卷調查。我們訪問了兩位廿歲左右的年青男子,他們均覺在港收入遠高於在祖國,故喜歡留港生活,但亦會掛念在印度的親人。他們大多不覺得被香港人歧視。他們都是信伊斯蘭教的,但因香港的宗教氣氛比在祖國輕鬆,故不會常去清真寺敬拜。
另一位受訪者是外幣兌換店老闆,是一位在港土生土長的中年男子,他和妻子及三名兒子在港生活,但他不懂亦不打算學廣東話。被問及他的收入時,他也樂於回答,謂他和長子收入合共20,000港元左右,算是夠用的。
我們在重慶大廈四樓一間印度餐廳午膳,小組成員也趁機訪問了餐廳老闆,有趣的是他先要致電兒子,由小組成員跟其兒子講解我們的訪問目的後,才跟我們的組員傾談。
3.2.2 參觀錫克教廟及印度教廟
小組下午參觀了位於皇后大道東的錫克教廟和黃泥涌道的印度教廟。錫克教廟是一幢有百多年歷史的建築物,設計很有心思,廟宇下層是飯堂、幼稚園和兒童遊樂設施,為錫克教徒提供敬拜以外的其它配套服務。該廟的祭司熱情招待我們,並講解了基本的錫克教教義。
接着我們到了印度教廟,聽取祭司講解有關印度教的教義,祭司清楚講解了該廟供奉的創造神、保存者和毀滅神等等的由來。
祭司更分享了他的「見證」:他家族三代皆是印度教祭司,但他自己年青時愛自由,周遊列國後,一天他在旅程上忽然很想了解宇宙,便立志學習天文星相,投身祭司的行列。
3.2.3 印度宣教士的心聲
傍晚時份,我們參與分享會,聽取各人對整日行程的經歷和感受。最後,國際傳道會的黃桂蓮宣教士詳盡地分享了有關向印度人宣教的信息,包括本港的印巴群體、印度社會、他們的信仰和生活等多方面的資料。
4. 印度人的宗教信仰
原來Durga所講的靈性導師,是各種印度大師中的一種,他們的教導不限於印度人,甚至對美國人也有不少影響。瑜伽 (Yoga) 和超覺靜坐(一種印度教冥想)就是那些大師的教導,他們的行徑牽涉邪術,包括交鬼、巫術等,成為一些邪靈附身的邪術家。 在此我們嘗試對印度教作一點簡單的探討。
4.1 印度教
印度教徒估計佔全球人口約百分之三,大部份在印度,在北美洲也有超過一百萬印度教徒。印度教的起源可追溯到公元前一千五百年,當時的印度是多神主義的,由起初家庭中簡單的儀式,進展到正確的儀式要由受過訓練的祭司來主持。另外,指示儀式的「吠陀」(Vedas) 亦由一些學者寫成。
由於祭司的權力發展到控制信眾的生活而導致群眾叛亂反抗,轉而不再強調外在儀式,而追求內心默想。
總結「吠陀奧義書」(Upanishads;又稱「吠檀多」,於公元前三百至八百年被寫成),指出在眾多神祇背後只有一位實體,即「梵天」(Brahman),沒有位格,是萬有本源。梵天最高的形式是nirguna,意思沒有屬性或特質。但它轉化出有屬性和位格的梵天,稱為「自在天」 (Ishvara)。
至於人對自在天的認識,需要透過「三體」(Trimurti),即梵王(Brahma;創造者)、毘瑟笯(Vishnu;保存者)和濕婆(Siva;破壞者)。自在天經過十次轉化變得更有人性,而其他神祇的數目非常眾多,估計有三億三千萬個。
信仰方面,大部份印度教徒相信自己的真我 (atman) 連結於梵天,是從梵天延伸出來的。他們接受因果律,行動的結果,不只影響今生,還要世世代代延續下去,故他們相信輪迴轉世 (Samsara) 的說法。要解脫 (Moksha) 則必須脫離生、死並轉世的輪迴,認識自我的虛幻,努力擺脫自我的慾望,重歸那真實的梵天。他們可藉善行道 (karma marga)、認知 (jnana marga) 和獻身 (bhakti marga) 三種途徑得到覺悟。而根據他們對物質世界的真實和虛幻 (maya),可分為(1)非二元論者 (advaita),梵天是真實,世界是虛幻;(2)有保留的非二元論 (vishishtadvaita),同時肯定梵天與宇宙都是真的,宇宙引伸自梵天;及(3)二元論者 (dvaita),看他們為不同的實體。
4.2 錫克教
錫克教 (Sikhism) 可說是印度教的一個分支,穆斯林於七世紀入侵印度,後來並對印度人迫害。錫克教於十五世紀末至十六世紀初於印度旁遮普建立,舒緩印度教和穆斯林之間的分歧。根據香港錫克教廟宇委員會出版的《錫克教歷史簡介和錫克教教徒生活方式》一書,錫克教是於五百三十多年前由那納克古魯 (Nanak Dev Ji) 創立,1845年傳到香港。 他們信奉華希古魯 (Waheguru),並記載在錫克聖典「格蘭斯沙希伯古魯」(Guru Granth Sahib) 中的十位古魯 (the Ten Gurus) 的教義和見解。在香港錫克教廟,該聖典便被供奉在殿的中前方。
原來「錫克」的意思是門徒,他們相信宇宙只有一個真神,神創造了整個宇宙,並主張人人都是平等的。信徒還要遵守第十世古賓信古魯 (Guru Gobind Singh Sahib) 所定的洗禮儀式,加入他們的政體 – 卡爾沙社團 (The Khalsa Panth)。錫克教現存的精神和歷史傳統象徵是他們的金廟,位於印證旁遮普的阿母利 (Amritsar) 側,正確名稱為神的廟宇(Harimandir Sahi;哈爾曼德爾希伯),是錫克教徒主要的朝聖地。金廟四面都有入口和門,象徵著金廟對印度的四個等級的人開放。
錫克教徒的外表令人一眼便能辨認得到,他們的男性通常戴尖頂頭巾,是為了保護頭髮。他們還有些以五個記號表示的獨特性,通常叫5k,即Kesh長而不剪的頭髮、Kangha梳子、Kara一個鋼手鐲、Katchera短褲、和Kirpan一把利劍。留髮代表遵守神的意念,梳子幫助頭髮整潔。 短褲則表示簡潔,可以避免尷尬動作,亦舒適方便。短劍代表勇氣和冒險,作為保衛榮譽用的,而不是侵犯和攻擊。鋼手鐲則代表友善、自制,警惕於跟隨教義,避免邪惡行為。
4.3 印度教與基督教的分別
有關印度教與基督教的分別,可以參看載於國際傳道會(Christar)所印發的《將真光帶到福音未及之民當中──印度教徒》小冊子的第12及13頁。有一點要特別留意,印度教屬於一個邪術宗教。練習瑜伽和冥想,會跟隨一些大師的教導及他們的屬靈路徑,並經驗到靈異能力和交鬼的事情。
由於印度教信仰中的神祇可變成不同的化身,有眾多不同名稱。從一些對印度宣教有豐富經驗的宣教士得知, 很多印度人會選擇他們信奉的神祇,例如他們認為可以為他們清除障礙的「象頭神」,亦可以包括他們的先祖,在家中設立神龕供奉。就像在Durga家中看到的情況,他們可以同時接受佛教中的各種佛像和耶穌。
基於印度人的泛神觀,他們會很容易接受耶穌為救主,卻不是唯一的神。他們的信仰普遍是透過故事流傳,故我們可以藉著一些聖經和基督徒的故事向印度人傳講福音,這樣會較容易令他們明白福音,從而使他們接受。
5. 向居於香港的印度人傳福音
5.1 向印度人傳福音的障礙
5.1.1 文化
一直以來,文化因素是最阻礙基督徒向印度教徒傳福音的。有一位著名的學者及政治家拉哈希南 (Radhakrishnan) 曾指出: 「印度教是文化,不是一套教條。」 印度人民認為印度教本身是其文化,是絕對不能放棄的。若放棄宗教,便是背叛自己的民族。所以,對印度教徒來說,接受基督教便等於要他們先放棄本身的民族及傳統文化。
5.1.2 社會地位
此外,印度社會有四個基本階級,包括祭司和哲人、貴族和戰士、商人和農民及勞工和傭人,此外便屬於「賤民」。印度的基督徒一般多來自低下階級,所以對一些在印度制度下屬於高階層的人來說,信奉基督教便等於降低身份。要他們放棄令他們自豪及有優越地位的印度教徒身份,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5.1.3 家庭關係
印度人非常注重家庭關係,家庭成員的行為是會影響整個家族的。所以,若有家庭成員改信基督教,他便要冒著被家庭趕逐、毒打、婚姻破裂、失去朋友、甚至有被殺的危險。而且,改信其他宗教不單是他自己的事,而是整個家族都會被牽連的。若家中有成員脫離印度教轉投別教的話,整個家族在社會中便不會再受到尊重,他們會面對一些實際生活上的困難。
5.1.4 神觀及業報
因印度人的神觀與基督教的差異太大,所以向他們傳講基督的訊息是不容易的。他們有三億多位神,聖經所說的獨一真神對他們來說實難領會。印度教强調業力及因果律,而業力是一種造成善惡的力量,那亦是引伸至果報的力量。換言之,種善得善,種惡得惡。除了業力之外,印度教亦强調輪廻,這與基督教的思想大相逕庭。對他們來說,今生所受的是前生所積下的業,他們的思想是自己的業自己還,所以對印度教徒來說,耶穌基督為我們受死救贖我們的事實,是匪夷所思的。他們相信只有靠自己的善行才可達致湼槃,對基督教因信稱義的得救觀無法理解。
5.2 向印度人傳福音的建議策略
5.2.1 赦罪的釋放
因為印度教的信仰建基於因果律,罪(業)的觀念使信徒覺得時刻不斷的犯罪,令他們覺得十分絕望。基督教的神是赦免人罪、賜人內心真正平安的神。 所以,强調基督的大能、赦罪的救恩,能讓他們心靈得着真正的釋放。
5.2.2 理解其信仰
印度教的教義極其複雜,內容上亦有很多分歧。雖然有一些統一的信念,但沒有特定的教條。所以向他們傳福音時,不要先假設他們信甚麼,反要留心聽他們如何看神、人、罪及救恩等觀念。先了解清楚他們的信仰觀念,如他們用「成就」或「達到」等字,便知道他們是那種認為「覺悟」(救恩)是單憑一己之力而非神的恩典的印度教徒。我們可以與他們討論聖經中講述救恩是禮物等經文,如以弗所書二章8-9節等經文。
5.2.3 建立愛的關係
其實印度教徒背負着那麼重的文化及信仰包袱,罪及因果等觀念實在令他們喘不過氣來。身為蒙天父大愛的基督徒,理應用天父給我們的愛去愛他們,用真心去關心他們,使他們透過我們得嘗天父的愛與恩典。建立了良好的關係後,便嘗試與他們說見證,講解福音。
5.2.4 講故事及用見證
根據國際傳道會一位宣教士的建議,向印度人傳福音,可以利用聖經故事去解說基督教的教義,亦可以用生活見證去表明神的救贖及大愛,這樣比較平鋪直敘地傳講教理可能更為有效。
5.3 服事印度人的本地機構
5.3.1 香港循理會
香港循理會的鍾樹華牧師每星期都會與數位印度朋友相聚及一起讀聖經。因在他們當中有些是回教徒,鍾牧師亦會跟他們一起討論可蘭經及聖經,讓他們知道耶穌不是一位先知或普通人而是神,且因着愛自願為我們死而使我們得生。
5.3.2 融樂會
融樂會是關注少數族裔的一個志願團體,其中以印度及巴籍人士為主要對像,主要關注公平、公義的問題。他們的服務包括個人及家庭輔導、法律諮詢等。融樂會沒有接受政府的資助,所以受的制肘也較少。
5.3.3 新福事工
新福事工的南亞事工主要關懷新來港的南亞族裔人士,如印度人、尼泊爾人等。他們開辦免費的功課輔導班及廣東話班。他們亦定期舉辦結他班、大食會等,從不同的聚會中傳揚基督的信息。
6. 總結
向印度人傳福音並不難,因著他們(印度教徒和錫克教徒)的泛神觀,他們很容易接受多一個救主。然而,若要求他們單一信奉基督教的神,他們會感到難以接受。再者,若改信基督教,他們亦會受到文化、社會地位、家庭和人際關係等各方面的衝擊。
但是,我們相信神深愛印度人,希望他們得聞福音,並藉著那獨一的救主而得救。面對居於香港的數萬名印度人,我們可以做甚麼呢?我們可以先認識印度人的文化及信仰內容,關心他們的需要,並以基督的愛與他們建立友誼。有了以愛為基礎的關係之後,我們便可以把握機會,透過說故事、見證(最好包括一些已悔改歸信基督教的印度人的見證)的形式,展示基督的赦罪和救贖大能。若一些服事印度人的機構能加強合作,效果可能會事半功倍。
經過今次的跨文化接觸及體驗,我們更深體會到跨文化佈道之難,當中涉及語言適應、資料搜集、文化適應、關係建立各方面,都要求佈道者付出不少時間和精力。印度人是一個廣大的禾場,願神興起更多對印度人有負擔的工人,使在香港或印度本土的印度人能早日得聞福音!
參考書目
1. 安克伯及韋爾登﹝John Ankerberg & John Weldon﹞。《印度教的真相》(The Facts on Hinduism),逸萍譯。香港:天道,2006。
2. 卡勒、哈弗遜、卡度、基士拿、梁燕城、羅賓遜及盧德 ﹝David Clarkm Dean C. Halverson, Kent Kedl, Norman Geisler, Thomas L.S. Leung, Richard Robinson and Rick Rood﹞。《簡明世界宗教指南(上冊)》(The Compact Guide to World religions, Vol. 1),石彩燕譯 。香港:迎欣,2004,2版。
3. 《將真光帶到福音未及之民當中──印度教徒》。香港:國際傳道會 (Christar)。
4. 《錫克教歷史簡介和錫克教教徒生活方式》。香港:香港錫克教廟宇委員會。
5. The Hindu Association. Hong Kong: The Hindu Assoc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