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文章 01

宣教的「落實」

溫以諾教授
─美國西方神學研究院 跨文化研究博士課程主任


|回主題文章選單|

前言

宣教大業範圍廣而年日長,始於復活主升天前頒佈廣及「普世」、「萬民」的「大使命」,迄至「得救人數滿足」主再來時為止。

宣教大業雖廣而長,卻是「落實」地果效昭彰。本文採用「宣教的落實」一詞,乃指「具體而可見的宣教實效」。這包括「宏觀」的「移風易俗、社會建設乃教會建立等果效」,及「微觀」的「家族/家庭歸主及個別信徒得救蒙恩」兩個層面。

 

宣教的「落實」

一.「微觀」

際此紀念羅伯特.馬禮遜牧師(Rev. Robert Morrison)來華二百年的慶賀佳期,本期另有專文論述先賢西教士,如馬禮遜、戴德生(Hudson J. Taylor)、彭蒙惠(Doris Brougham)等「微觀」個案(編者按:詳見《今日華人教會》2007年四月號),本文因此從略,僅就「宏觀」七項列後。

 

二.「宏觀」

(一)移風易俗

中國文化歷史悠久、內容豐富、民風敦厚,但傳統文化免不了負面的頹風敗俗,如重男輕女的纏足、守寡及三從四德等。家母於戰亂貧困時,親父因刻意養活獨子幼兒,十歲時被賣為奴,由遠房富親帶下南洋作婢十數載。後為任職女舍監又畢業於梧州建道神學院的三姊所贖,繼在建道廚房勞動十多年痛苦生涯,便是例證之一。

此外因吸毒而號為「東亞病夫」、魯迅評估的「阿Q精神」、柏楊指斥的「醬缸文化」等惡俗陋習,非改不可。

西教士來華努力辦女子學校、推動男女平等教育、反纏足及三妻四妾陋習。推廣自由平等思想,如推介「德先生」、「賽先生」等,均屬移風易俗「宏觀」層面的宣教落實。

 

(二)科學技術

在科學技術方面,近代西方科學技術的傳入主要在於兩方面,一為西方宣教士來華,對西方的科技引入佔重要的地位,如早於17世紀,法國(France)耶穌會教士皇尼閣(Trigault15771628)攜同當時教皇送華的七千多本歐陸印製的書籍,包括了當時的科技著作便為顯著之例子。1而耶穌會出版的外語中譯或以中文撰寫之書籍約共四百本,把當時西方的科學新知帶入中國。至新教宣教士進入中國後,著重出版與翻譯的工作,如狄考文(Calvin Mateer)、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丁韙良(WAP Martin)等皆推動科學教育的工作。2

另一重要的影響是中國自列強入侵後急於引進西方科技以救國自保, 晚清的政治領袖如林則徐、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等致力於以「現代化」改造中國,向西方列強學習船堅炮利之法。重要的例子為18601870的自強運動。期間如機器局和造船廠的設立,3 1872年的輪船招商局的設立和1876年的開平煤礦的設立,4 1878年設南北兩洋電線和1905年設電話局,5而電力的使用,則始於光緒年間中業。6這些科技的引入使用,皆對近代中國生活文化有重大的影響。

 

(三)軍事兵器,西式軍校的設立,戰爭武器

清朝在鎮壓太平天國時發現了西方兵器的利害,於1862年向英國(United Kingdom)購買了七艘炮艦和一艘供應船,7是為首次大量向外國購買海軍艦隻。

1866年左宗棠在福建建立了第一家近代軍校船政學堂,其後的水師學堂,相繼成立,8海陸軍留學生到歐美各國,學習槍炮、行軍布陣之法。

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後,清廷開始仿效列強軍制訓練,為西方軍制全面用於中國的開始,尤為顯著者為袁世凱督練新建陸軍,以德國(Germany)為仿效。9

1923年孫中山命蔣中正赴歐考察軍隊的組織及訓練,1924年蔣回國後建黃埔軍校,以革命為宗旨,是西方軍校的建設對中華民國統一之最重要的影響。10

 

(四)政治思想

1842年,西方的議會制度首次於中國的書刊中介紹(魏源著《海國圖志》)。11

19世紀80年代,考察西方各國的清官曾建設議立議會,到百日維新運動時,康有為及梁啟超等人主張立國會,並於1906年奏請宣佈君主立憲制。其由來乃考制外國之制度。12

近代中國第一屆國會正式設於1912年(南京臨時參議院),會場為仿照英國和德國議會建造。13

1911年辛亥革命的成功,標誌民主制度的初步確立。國父孫中山曾留學夏威夷(Hawaii),成為基督徒,也留學於香港,他於18951911年間遍遊海外各國與華僑接觸,深受西方教育及思想影響。其創建之興中會初為華僑所組成,14而革命軍中亦多有基督徒及傳教學校的學生。15

三民主義思想:民族、民權、民生與基督教之精義平等自由相近。16

1949年共產革命之成功,標誌著馬、列西方之政治思想正式於中國確立。其領導人毛澤東雖然不贊成以正統共產主義應用於中國,但卻深受其影響。周恩來則留學於法國(France)。他們成功地以各種方法使國人完全接受了非本土而生的共產主義為主流政治思想。17

 

(五)教育,體育,社會服務

1.教育

1865年清政府設立同文館,是中國最早的官辦新式外語學校,採西式班級授課。18

1887年屬於西學的算學被列為科舉科目。19

1895年,天津北洋西學堂成立(即北洋大學),以美國(U.S.A.)哈佛、耶魯為藍本。20

1904年清政府參考日本學制訂癸卯學制,是第一個中國近代完備的學制,為發展近代教育制度的基石。21

1922年民國政府頒佈新學制,以美國制度及約翰.杜威(John Dewey)的學說為依歸。22

1872年,留學外國為政府政策之一,大量的學生到美歐及日本等國留學,有力地推動了近代文化的轉型。

中國近代最重的文化改革當為1919年的「五四運動」。參與者多為出國留學的回國學生,及受青年會影響的學生。23

「五四運動」實帶有強烈的反傳統精神,圖以西方的近代科學主義和自由平等、人權作為一種基本精神、態度與方法來改造中國的文化與中國人。24

 

2.社會服務

西方傳教士因應社會的需要而提倡社會服務,以作傳教的幫助及實踐,狄考文、李提摩太、丁韙良、林樂知(Young J. Allen)、理雅各(James Legge)、韋廉臣(Alexander Williamson)、傅蘭雅(John Fryer)等均在推動教育、辦學、翻譯西方科學的書籍、出版、禁煙、倡導婦女教育、鼓吹女權思想等有所貢獻。25

1895年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創立,為中國近代現代化的人力資源貢獻良多。

1919年時,宣教士或教會所辦之大學有十六家,中學四百家,小學二千多家,醫院四百多家。26

 

3.體育

19世紀上海開埠後,英式足球便隨之而傳入。27

19世紀60年代,西方的體操、賽跑、跳遠、跨欄、游泳、跳馬等,皆藉外國的學堂教官傳入學堂學員。28

近代的體育運動,則是通過青年會及教會學校的推動而在社會中盛行。籃球在1891年被發明後,1898年就傳入中國。29

1890年上海教會學校聖約翰書院開辦我國最早的運動會。30

 

(六)語言文字

明朝時來華的意大利(Italy)傳教士利馬竇(Matteo Ricci)是最先採用拉丁字母注譯漢字的人。31

百日維新派的王照,在政變失敗後到日本,依日本片假名,用漢字部件做字母拼寫漢語,發音依照北京話,32是為普通話的先聲。33

1913年章太炎的簡單古漢未字樣式的方案被修訂為注音字母。由政府強制推行,是為現行拉丁/羅馬拼音法前所最重要的統一拼音方法。34

政府於1928年公佈羅馬拼音字母,與注音字母同用。35

胡適是第一位提出以白話文取代文言文的人,他留學美國康奈爾大學及哥倫比亞大學(Cornell & Columbia)。36

白話文的影響:帶來思想解放,帶來西式的標點符號,創造大量的外語,以及句法的結構變化等。如代名詞:他變為他、她、它、牠、祂、他、她,如德先生、賽先生等。

最早採用西式標點符號的中文書是1904年由嚴復編寫的《英文漢話》,嚴復留學英國多年。37

現行的橫排書寫以及標點的引用,皆源於西方。38

 

(七)宗教、信仰

明末清初來華的天主教耶穌會士傳教士,多具先進的科學知識。及帶來大量的西方書籍。他們帶來的西方天文曆法、地理知識、物理學、水利科學、望遠鏡、數學等對中國科學技術有重大的影響。39

新教來華,主要分為直接傳福音的基要派和以推動社會服務及改革為間接傳福音的傳教士。

然而「五四運動」實受西方科學主義的影響,而產生對基督教的排斥。

 

三.由「微觀」轉化「宏觀」

始於「微觀」層面的「宣教落實」,包括家族/家庭歸主及個別信徒得救蒙恩,轉化為「宏觀」的正負面個案不少,如洪秀全、梁發、徐光啟、孫中山等。其中貢獻及影響最大的,首推孫中山,先是個人皈依基督信仰,終生主倡三民主義,投身推動革命,結束歷史悠久的君主專制。國父偉蹟,是始為「微觀」而轉為「宏觀」宣教落實的典型個案。

 

結論 

本文試從「微觀」及「宏觀」兩個層面,探討「宣教的落實」,慶賀新教來華二百週年作為紀念。

 

註釋

1.      徐振保:《中外文化交流記趣》(上海:復旦大學出版,一九九六年),第一一八頁。

2.      魏外揚:《中國教會的使徒行傳:來華宣教士列傳》(臺北:宇宙光出版社,一九八九年)。

3.      羅香林:《中國通史, 下冊》(臺北:正中書局,一九五四年),第三一七至三一八頁。

4.      黃仁宇:《中國大歷史》(臺北:聯經,一九九三年),第二九三頁。

5.      柳詒徵:《中國文化史下冊》,三版(臺北:正中書局,一九五八年),第二○四至二○六頁。

6.      柳詒徵,第二○五頁。

7.      張緯:「鐵甲西來」,載自張亦工、夏岱岱編:《割掉辮子的中國》(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一九九七年),第一五七頁。

8.      劉慶:「馬上打不了天下了」,《割掉辮子的中國》,第一六九頁。羅香林:《中國通史, 下冊》,第一三三至一三四頁。

9.      羅香林,第一五四頁。

10.  羅香林,第二五一至二五二頁。劉慶,第一六六至一六七頁。

11.  張亦工:「議郎,議員,議會」,《割掉辮子的中國》,第一二○頁。

12.  張亦工,同上,第一二一至一二二頁。

13.  張亦工、夏岱岱編:《割掉辮子的中國》,圖片十一頁。

14.  羅香林,第一八七至一八八頁。

15.  梁家麟:《福臨中華》(香港:天道,一九九二年),第一二一頁。

16.  溫以諾:《破舊與立新》(加拿大:加拿大恩褔,一九九八年),第三頁。

17.  Kenneth Latourrette, China.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Inc., 1964), p.2~5.

18.  肖川:「從科舉到學堂」,《割掉辮子的中國》,第一七一頁。

19.  肖川,第一七○頁。

20.  肖川,第一七二頁。

21.  同上。

22.  羅香林,第三二七至三二八頁。

23.  魏外揚,《宣教事業與近代中國》(臺北:宇宙光出版社,一九七八年。),第四十三至五十頁。

24.  魏外揚,第一三四至一四一頁。

25.  魏外揚:《宣教事業與近代中國》。

26.  溫以諾,第二頁。

27.  徐振保,第二○二頁。

28.  同上。

29.  同上。

30.  徐振保,第二○三頁。

31.  張亦工:「快快兒地慢慢走」,《割掉辮子的中國》第三十六頁。

32.  羅香林,第三三○頁。

33.  張亦工:「快快兒地慢慢走」,第三十八頁。

34.  張亦工:「快快兒地慢慢走」,第三十九頁。

35.  羅香林,第三三○至三三一頁。

36.  張亦工:「快快兒地慢慢走」,第四十頁。羅香林,第三三四頁。

37.  張亦工:「快快兒地慢慢走」,第四十一至四十二頁。

38.  同上。

39.  魏外揚:《宣教事業與近代中國》。

 

參考書目

1.      羅香林:《中國通史, 下冊》。臺北:正中書局,一九五四年。

2.      魏外揚:《宣教事業與近代中國》。臺北:宇宙光出版社,一九七八年。

3.      魏外揚:《中國教會的使徒行傳:來華宣教士列傳》。臺北:宇宙光出版社,一九八九年。

4.      徐振保:《中外文化交流記趣》。上海:復旦大學出版,一九九六年。

5.      柳詒徵:《中國文化史下冊》,三版。臺北:正中書局,一九五八年。

6.      黃仁宇:《中國大歷史》。臺北:聯經,一九九三年。

7.      張亦工,夏岱岱編:《割掉辮子的中國》。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一九九七年。

8.      張亦工:「快快兒地慢慢走」,載於張亦工、夏岱岱編:《割掉辮子的中國》。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一九九七年,第三十四至四十六頁。

9.      張亦工:「議郎,議員,議會」,《割掉辮子的中國》,第一一六至一二七頁。

10.  張緯:「鐵甲西來」,《割掉辮子的中國》,第一五五至一六○頁。

11.  劉慶:「馬上打不了天下了」,《割掉辮子的中國》,第一六一至一六七頁。

12.  肖川:「從科舉到學堂」,《割掉辮子的中國》,第一七五至一八一頁。

13.  梁家麟:《福臨中華》。香港:天道,一九九二年。

14.  溫以諾:《破舊與立新》。加拿大:加拿大恩褔,一九九八年。

15.  溫以諾:《中式神學綱要》。加拿大:加拿大恩褔,一九九九年。

16.  Kenneth Latourrette, China.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Inc., 1964.

 

《環球華人宣教學期刊》第十期,2007年十月。
(本文原載於《今日華人教會》2007年四月號,蒙華福中心准予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