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境探討 01

誰是門徒?

陳淳 - 香港中華神學院神學生


|回處境探討選單|

誰是門徒?

基於弟兄姊妹慣常對「門徒」觀念的兩種誤解:首先有很多基督徒,終其一生不知道「門徒」與「信徒」的分別,他們認為「門徒」是「信徒」、「基督徒」的另一個稱呼,他們認為每一個「未信者」經過「認罪」、「歸信」之後就自動成為「門徒」了,所以教會實踐「大使命」的方針、策略大部份都著眼於「佈道」「傳福音」的工作;而另一種誤解是基於對第一種誤解的清楚認識:他們知道教會裡有「信徒」與「門徒」這兩個類別長期存在,前者只是停留在認識信仰的初階,而後者甘於付出、實踐、委身信仰而生活,由於教會牧者認為自己有責任揀選有潛質者(FAT – Faithful, Available, Teachable),教導、訓練他們從「信徒」走向「門徒」,這種針對性策略本是好事,但卻令大部份沒有被牧者慧眼揀擇的「信徒」因而產生誤解,甚至安於現狀繼續過他們平面、單有理性認知基督信仰的生活;實在令人扼腕婉惜不已。

但是話說回頭,若果我們以為大部份「信徒」沒有成為「門徒」,只是單單因為欠缺、或得到片面知識,而產生、或導致被誤解的結果,那未免不了解當中屬靈爭戰中的複雜性,縱使門徒訓練時常強調「參與者」要對信仰委身,捨棄屬世生活、甘於犧牲、付出,但事實上這不單涉及「作門徒者」回應信仰的熱誠、取捨與能力,也涉及屬靈爭戰中「正面動力」與「負面動力」的影響。本文一方面嘗試從中指出「信徒」作「門徒」過程中的種種「被動性」及「主動性」,同時亦讓我們明白耶穌已向普世發出「作祂門徒」的邀請,非此即彼,沒有旁觀的信徒,也沒有手扶著犁的門徒,每一個接受耶穌基督救贖宏恩、重新得救的信徒都應該是主的門徒。

 

主的呼召:使萬民作門徒

我們所熟悉的大使命:「使萬民作我(耶穌)的門徒」是如斯直接了當地道出祂的要求,不是使萬民作「信徒」,而是作「門徒」。「門徒」這個字在新約聖經中出現269次,而「基督徒」只出現3次,「信徒」只出現2次。「門徒」一詞意指「初學者或學生」,那不單是指某人對信仰的認識,更包括在心態上、生活上願意接受師傅(耶穌基督)教導的初學者,包括接納師傅的觀點和願意在生活上實踐,其中當然需要學習者經過深思熟慮的抉擇、明確的棄絕、堅決的服從。[1] 所以若果教會誤以為單單廣傳福音就等於回應了「使萬民作門徒」的大使命,那是天大的誤會、誤解。

 

主的宣示:作門徒的標準

廣傳福音只能讓更多人知道基督拯救世人的福音,廣傳福音很多時在傳講的是那種成功者的福音,在這樣場合下接受福音的人,多少人能真的明白耶穌要人跟從祂的心意呢?當日有許多人看見耶穌所行的神蹟,就信了他的名,但耶穌卻不將自己交託他們、因為他知道萬人(約2:23~24……耶穌向一群跟隨祂、擁戴的人發出這樣的呼籲:「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路9:23)。耶穌對門徒清晰地點明祂的要求,:「門徒的價值觀是以主為中心,生命的目標是由主而不由己」(路14:26~27)。這是對每一個跟從祂的人的要求,說得毫不含糊、沒有中間路線,所以後來跟隨祂的人中間多有退去的(約6:66),因為他們自己明白自己是以怎樣的心態跟隨主,而事實上,耶穌早知跟隨祂的人中間既有綿羊、也有山羊(太25:31~46)、有麥子、也有稗子(太13:24~30),所以祂再三教導人要從果子認出該人的生命素質(太13:33~37),這也就是保羅所謂人脫離卑賤的事,方能作貴重的器皿(提後2:21)。這經文不單是指出人能否成為被神選用器皿的原則,更直接道出神對人的要求:每一個願意悔改、歸回、信靠基督的人,都必須學習如何在生活中全心全意地歸向神、順服主,這種學習的模式既是當日十二門徒的生活模式,也是今天跟從主之人的生活模式。

這是每一跟隨主之人自己要作的個人決定,但是這種決定只是個人對神揀選的積極回應而已,當日耶穌為了避免十二門徒誤會,因此親自告訴他們:「不是你們揀選了我,是我揀選了你們,並且分派你們去結果子,叫你們的果子常存。」

 

主的容許:負動力在拉扯

我們所熟知的十二門徒之一:彼得,他並沒有因為神的揀選而免除所有的困難,立即成為一個成熟的門徒,事實上他還要經歷他人生最黑暗的時候,那是他人生中最失敗的時候:一夜間三次不認主。所以作門徒的人難免遇到考驗,拉扯其不能戰勝的固然是其個人的軟弱,也可以可能是來自那惡者的引誘攻擊。

仍記得上文提及跟隨耶穌的門徒中多有退去(約6:66)的嗎?這些人為什麼退去呢?要解釋這一點,首先需要回到六章開始所記載的五餅二魚、耶穌履海的神蹟,前者行在人前,後者只有門徒知道,在這二段經文之後,約翰刻意地記載了耶穌對聞風而至的那些跟隨者的指責:「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你們找我,並不是因見了神蹟,乃是因吃餅得飽。』」因此祂清楚表明自己就是生命的糧,不是來滿足他們肉身的需要,難怪門徒中人議論紛紛:「這話甚難,誰能聽呢」(約6:60)?「肉身需要」成為負動力拉扯的工具。千萬不要輕視這種顧念「肉身需要」的負面源頭,約翰指出這是那惡者誘人犯罪的「三度板斧」:「人若愛世界,愛父的心就不在他裡面了。因為凡世界上的事,就像肉體的情慾,眼目的情慾,並今生的驕傲,都不是從父來的,乃是從世界來的」(約一2:16)。約翰筆下的「世界」根本就是背叛神的整個世俗化體系──罪惡和試探根源的代名詞,[2] 而「肉體的情慾,眼目的情慾,今生的驕傲」正是牠的「三度板斧」,當日夏娃被誘的過程就是如此:「於是女人見那棵樹的果子好作食物、也悅人的眼目(眼目的情慾)、且是可喜愛的(肉體的情慾)、能使人有智慧(企圖得著神的智慧豈不是因著今生的驕傲嗎?)、就摘下果子來喫了。」(創3:6

我們可以舉另一個舊約事件說明拉扯的負動力無處不在:約書亞攻艾城之敗,其中罪魁禍首應該是「亞干」,讓我們看一看亞干的墮落過程,就會明白這一切全是出於那惡者在幕後的拉扯:「在所奪的財物中,看見……美好(眼目的情慾)……我就貪愛這些物件、便拿去了(肉體的情慾)」(書7:21)。而且無獨有偶的是艾城之敗的另一個原因是以色列人因勝生驕:「眾民不必都上去只要二三千人上去、就能攻取艾城不必勞累眾民都去、因為那裏的人少」(書1:4)。這不是「今生的驕傲」是什麼?正如約伯記中那惡者的自述,牠在地上走來走去、往返而來(伯1:7),尋找可吞吃的人(彼前5:8),牠乃是要世人將來在煉獄中與牠作伴,牠不甘心讓人悔改回到神的懷抱中,所以牠千方百計誘惑人留在牠的身旁。

事實上,這種作門徒的巨大負面動力,保羅早就向信徒提出了警告:「那時,你們在其中行事為人隨從今世的風俗,順服空中掌權者的首領,就是現今在悖逆之子心中運行的邪靈」(弗2:2)。要知道我們在信主前可能從家族、生活環境中沾染了屬靈的破口而沒有適當的處理,這就構成潛在的干擾,當我們熱心回應信仰的時候,干擾就產生影響力。如果我們用一些現代信徒面對的社會現象、處境,就會明白那些破口是怎樣無處不在:家庭夫妻、父母的離異,工作需要時常出差,停止聚會,感情不專一,婚外情關係危機,家庭破碎的兒女心理健康情況,情感受傷者心底帶著的苦澀,不能饒恕自己、他人的無助者。事實上,這種種人生常態,皆可以被那惡者作為干擾、迷惑的工具,要知道人的理智可以拒絕撒但,但潛意思卻可能被牠所攻擊。保羅再三叮嚀我們對手是何等狡猾:因我們並不是與屬血氣的爭戰、乃是與那些執政的、掌權的、管轄這幽暗世界的、以及天空屬靈氣的惡魔爭戰 (弗 6:12)。

可是,無論是個人軟弱還是那惡者的拉扯,都是得到主容許才會發生的事情,正如耶穌早就知道跟隨祂的人當中有山羊、有稗子,但祂並沒有早早剔除他們,今日的教會中的信徒是否每一個都是神所揀選的門徒呢?若果我們以之詢問耶穌,我相信祂會與一如當日回答彼得般:「這與你何干,你跟從我罷」(約21:22~23)。

所以,負面拉扯的動力不是作為衡量、定奪誰失敗、誰定勝的工具,它一方面提醒我們、要我們自省:若果不是每一個基督徒都能成為門徒,那就是我們這些傳福音、栽培者的責任。讓我們撫心自問:是否有足夠、正面、積極的教導給予所牧養的羊群?對他們的屬靈生命是否有足夠的餵養?是否有教導、協助他們善用神的恩賜?這並不代表人可以代替神的工作,而是盡上能力實踐主頒布的大使命,若果教會中牧者沒有好好教導他們處理好生命的問題,那無數的「亞干」仍會繼續連累以色列人、拖累「約書亞」的事件仍會不斷重複地發生。

與此同時,負面動力的拉扯,同時也帶著試煉門徒的作用,千萬不要誤會,這拉扯的試煉不是出於主衡量、評估、審判的需要,那一位知道萬人、知道人心裏所存的主(約2:24~25),並不需要試驗我們,就已經能夠知曉我們的忠貞程度。試煉其實是門徒成長的途徑,是自我量度、追求成長時的量度尺、溫度計,目的是確保我們走在祂最終賜福的途徑上,正如彼得這個曾經在試煉場中敗過再站起來的過來人說:「叫你們的信心既被試驗,就比那被火試驗,仍然能壞的金子,更顯寶貴,可以在耶穌基督顯現的時候,得著稱讚、榮耀、尊貴」(彼前1:7)。

 

主的應許:正動力是確據

所以我們根本不需要恐懼那惡者拉扯的負面動力,因為神的美意本是叫勞苦擔重擔的在祂裡面得安息,祂的軛是容易負的,祂的擔子是輕省的(太11:26~30是我們抵受得住的(林前10:13)。更何況主在頒下大使命的同時也宣告: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太28:17)。這就是信徒勝過世界的確據,我們所信靠的主是擁有天上地下所有權柄的主,不單祂勝過世界,連我們這些愛祂、信靠祂的人,也得以勝過世界(約一5:1~5)。這就是信徒得著正動力的確據,這是出於祂的宣告,也是出於祂的應許。

縱使我們是與那管轄這幽暗世界、天空屬靈氣的惡魔爭戰(弗6:12),但我們並不怕牠,說到底牠早在二千年前敗於基督的十架救贖、復活大能之下,所以儘管牠今天咆哮依舊,也只是日落西山的無牙老虎而己,約翰早就向我們保證:「小子們哪,你們是屬 神的,並且勝了他們,因為那在你們裏面的,比那在世界上的更大(約一4:4)。」所以儘管那惡者各種欺騙、說謊、引誘人墮入私慾的手段層出不窮,為要人與牠一同墮落滅亡的火獄之中。但聖靈透過保羅向信徒宣告:「你們從前也都在他們中間,放縱肉體的私慾,隨著肉體和心中所喜好的去行,本為可怒之子,和別人一樣。然而神既有豐富的憐憫,因他愛你們的大愛,當你們死在過犯中的時候,便叫你們與基督一同活過來。(弗2:3~5)」這就是正面動力與保證,我們能作門徒不是基於個人怎樣努力、思想怎樣無暇、行為怎樣無污,而是因為神的大愛,我們能作門徒是因為神大能的拯救;神的靈乃是印證,聖靈與我們的心同證我們是神的兒女(羅8:16)。如果神的靈住在我們心裏,我們就不屬肉體,乃屬聖靈了,人若沒有基督的靈,就不是屬基督的(羅 8:9)。我們若是靠聖靈得生,就當靠聖靈行事(加 5:25)。這意味著得救者要與聖靈合作,順從聖靈行事。所以保羅在聖靈感動之下寫下了千古以來所有信徒的禁戒:情慾撒種的、必從情慾收敗壞.順聖靈撒種的、必從聖靈收永生(加 6:8)。所以作門徒的成功失敗不在自己個人的能力與努力,關鍵全繫於個人與神關係,沒有一個人能依靠自己的行為稱義,也沒有一個人能夠不跟隨主、親近而成為門徒,這其實是同出一輒的道理。

 

同作門徒:關係產生信心

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神所賜的,也不是出於行為,免得有人自誇(弗2:8~9)。這是一段現代信徒都能倒背如流的經文,讓我們知道我們這些不配的人是怎樣因信而蒙神稱義,但是因此也就更容易令大部份信徒產生了誤解,以為信心有其功能性,人因為有了信心就能要求(驅使)神為他成就一切,彷彿要求神能力的幫助與自己的信心大小成正比例一般,這根本不是聖經的教導,聖經所描述的信心

信心不在乎其功能性,著重的其實是關係性,因著信心而與神建立緊密的關係,甚至反過來說,因為與神有緊密的關係,所以對神有充分的信心,這就像一般孩童皆對其父母有充足的信心,是關係產生信心,而不是信心產生關係,這樣顯淺的道理,三歲孩童皆能明白,但偏偏當我們將信心放進信仰範疇中就糊塗了。

情人間的甜蜜不因禮物輕重而有所改變,此所謂物輕情義重,首要者是關係,而不是物件之貴賤;但今天多少人將屬靈追求、分別為聖的工夫卻放在技巧、功能各項改善的細磨工夫之中,這固然有其功效,但卻是本末倒置之兼。每一個信徒惟有經歷生命被神的改變,才能被神所用,這是沒有絲毫投機取巧的剩地,主權在神的手中,不由人的主觀願望所控制,正如拉撒路經歷過主的大能得以復活,他的生命就是一份見證,因而幾乎招來殺身之禍(約12:10)。福音本是神的大能,人傳講的時候本來無所增添,但若果傳講者有自己的親身經歷,那他傳講的時候就能更傳神、更有說服力。這又是關係影響果效的另一明證。事實上,神若幫助我們,誰能敵擋我們呢(羅 8:31)?這樣每一個與神有親密關係的信徒豈不都能成為主的門徒嗎?這正是神工+人責=屬靈勝仗。[3]

 

《環球華人宣教學期刊》第十一期,2008年一月。

 

(本文乃作者之學期專文,2007年。)

 



[1] 孫德生。(J. Oswald Sanders)黃婉儀譯。屬靈門徒》(Spiritual Discipleship)。 (香港:福音證主協會,1996),頁7

[2] 黃克勤:《新舊約輔讀──約翰書信》。香港:香港讀經會,啟創電腦分析有限公司,2000

[3] 溫以諾:《中式神學網要》,(加拿大:加拿大恩福書房,1999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