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教應用 05

中國文化與中國事工系列──語言溝通篇

文人

 


|回宣教應用選單|

地方方言與普通話

        根據 2004 年底一項由內地教育部和國家語委進行的中國語言文字使用情況調查,指出內地全國能用普通話進行交流的人口約為 53%,而只有8%的人從一出生就開始講普通話。換言之,內地仍有接近一半的人口普遍用自己的地方方言來溝通;超過九成兒童所學的第一種語言是當地的方言,普通話通常是入學後才學的。中國境內地方方言眾多,單在廣東省,也有很多種不同方言。香港人所講的廣東話也是方言的一種。但若要有效地與全國不同地區的信徒溝通,在香港及海外使用地方方言的信徒,就很需要學習全國統一的語言─普通話。對於我們這群不習慣於以普通話進行溝通的信徒來說,我們要留意本身所使用的方言,除了發音與其他省份的內地人所講的方言和普通話相異之外,用語也大為不同。要與當地的信徒有效地溝通,必須注意一些基本的情況。

 

字音的相異

        若我們曾與內地人溝通,就會發現這種情況:縱使我們能操流利的普通話,或熟悉普通話拼音,但因來自不同地區的同工所講的普通話帶有當地方言的口音,有些發音更令我們無法明白。例如有些中部地區的同工講數字「一百」的時候,那個「百」字說得不是很清楚,香港的同工只能憑著上文下理,理解他∕她所講的是「百」字。一些北方的同工會有較多的捲舌音,也令南方的同工較難理解,影響了溝通的暢順。

 

用語的不同

        除了字音外,還有用語的不同,例如有一位東北地區的同工跟一位香港的同工分享服侍的情況,說他曾在某個地區的少數民族的家裡留宿,赫然發現當地人沒有穿「褲衩」的習慣,這位香港的同工聽完後,摸不著頭腦,不明白「褲衩」的意思,但沒有機會立時提問,內地同工仍不斷地分享,最後,香港的同工憑著對上文下理的理解,終於慢慢猜到「褲衩」的意思就是「內褲」了,原來「褲衩」是內地的口語。又例如內地人會用「兩∕二百五」來罵人是傻瓜,不同地區有其獨特的罵人用語,充滿地方特色。就算是一隻匙羹,南方與北方的稱呼也有所不同。

        香港人有一個特別的說話習慣─中英文夾雜。內地城市人的英文水平也在不斷提高,甚至開始像香港人一樣在說話中夾雜一些英語詞彙。但當我們與內地信徒接觸時,應盡量不要夾雜中英文說話,一來對方未必能明白,會破壞溝通的順暢;二來也令對方因不明白說話的意思,心中產生隔離感。

 

以互相尊重、促進關係為前提

        另外還會有一種情況:例如我們組成短宣隊到內地教會探訪。我們與同隊的人溝通時使用廣東話;當地信徒溝通時使用當地方言,到雙方溝通時才用普通話。這種情況不難理解,但有時卻會使雙方形成隔膜,特別是當雙方正在用普通話談話時,突然某一方的人轉而用本地話來商量一些不便公開、或是難以用母語以外的語言來溝通的事情,這種情況會令對方頗為尷尬,也不其然地令雙方的關係有了距離。不過,對於一些普通話不流利的信徒而言,這種情況難以避免。這樣,我們就要讓對方知道我們的語言困難,讓對方明白轉用語言的原因,好使大家的關係不致疏離。

        有時候,即使我們的普通話口語水平已很不錯,但對方的普通話夾雜著很多地方口音,我們也很可能聽不懂他們的話。這種情況很普遍,特別是對方來自農村地區(通常農村地區信徒的地方方言口音比較重)。這樣,我們就需要多一點的包容和忍耐,並要求對方說得慢一點;如聽不明白,應即時提問,例如「你說的是否 xxx 的意思?」、「我不明白你說 xxx 的意思」等。這樣的溝通會更有效,能讓對方明白你在努力瞭解他∕她說的意思,增加對方的信任和認同感。切忌因為不好意思發問而勉強說自己理解對方的意思,因為對方在接下來的溝通中,必會發現你根本仍未明白他∕她先前所說的內容,破壞了對方對你的信任和溝通的效果。

 

跨文化溝通的學習

        我們與內地同工溝通,就是跨進另一種文化去認識他們。所以,「觀察」是很重要的,尤其要留意當地人如何「稱呼」某一件東西、如何形容一種情況,與我們有何不同(例如上文所提到的內褲的內地口語)等。重點是通過觀察和瞭解,學習明白對方的用詞,促進有意義的溝通,拉近彼此的關係。同時,我們是否願意瞭解和溝通也是很重要的,當我們願意努力讓對方明白自己,也努力明白對方時,對方是能感受到你的誠意的,這已是跨文化溝通成功的第一步了!

 

        讓我們一同努力學習,克服跨文化溝通的挑戰!

 

 

 

《環球華人宣教學期刊》第十二期,2008年四月。

(原文刊於《展望中華》2006年12月至2007年1月號,頁4-5。蒙允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