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教應用 02

愛主與愛小子 — 整全宣教於德國

范大勝、范錢致渝 (駐德東歐洲校園事工宣教士)

 


|回宣教應用選單|

 

前言:整全宣教是主的命令和榜樣

 

2003年我們開始去德東,當時只是單純的想去關心異鄉的遊子。去了以後發現這些遊子渴望的就是親情,就是一個家,就是願意有親人長輩來關心指導他們;因此我們學習進到他們生活的環境中去,成為他們的親人,作為他們的父母弟兄姐妹來陪伴他們,關心他們身心靈全人的需要,介紹給他們天父的親情和救贖。如此福音就在德東傳開了,這樣的經歷使我們更切身的體會到整全宣教的必要,更多思考到「道成肉身」、「親情福音」、「整全宣教」、「大使命與大誡命」都是不可分割的。

 

「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豐豐滿滿的有恩典,有真理。」(約一14)創造的主宰,看見他的「兒女既同有血肉之體,他也親自成了血肉之體……他凡事該與他的弟兄相同……為要成為慈悲忠信的大祭司。」(來二14,17),救我們脫離死亡,進入他榮耀的生命。

 

神的兒子以親屬的情懷來到我們中間,因此他甘願成了血肉之體,體恤我們的軟弱,關心我們身心靈全人的需要,又死在十字架上,擔當我們一切的過犯罪孽,好叫信靠他的人能回到他的家中,永遠作為他的親屬,與他同住。

 

耶穌在綿羊和山羊的比喻中,教導我們要給有需要的人吃的、喝的、接納他們住宿、給他們衣服穿、在他們疾病、坐監時關心他們,就是要我們在衣食住行等生活上幫助、看顧人身心需要。他自己多次情不自禁的憐憫觸摸那些有需要的人,他為門徒洗腳,為他們作早飯,關心他們身心的需要,都因為他愛他們如同自己的親屬。他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既然作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了。」(太二十五35-40)那些有需要的人是他的親屬。他又說,「看哪,我的母親,我的弟兄。凡遵行神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姐妹和母親了。」(可三34-35)那些愛小子,關心他們全人需要的人,就是耶穌的弟兄姐妹和母親!

 

聖經裡神給人兩條命令,一條是愛神愛人的大誡命,另一條是傳福音的大使命。主耶穌降世為人同時活出這兩條誡命的榜樣。當他說:「父怎樣差遣了我,我也照樣差遣你們。」這裡的「照樣」不止是照樣要去,也是要照他的樣子去,也就是大使命的實行,是要用耶穌基督道成肉身,與人認同,全人關心的樣式來作的。宣教士執行大使命的同時,實在也是在遵行大誡命;在遵行大誡命去愛神愛人的同時,也一定會關心到人終極永生的問題,傳福音給他。大使命和大誡命是不可分的,宣教士不僅要把道藉著我們的肉身的口說出來,還要在生活中活出神的道,活出神的恩典和真理,讓不能見到神的罪人,認識神歸回神。

 

我們在德東宣教的經驗讓我們看見主耶穌的榜樣和命令是我們宣教努力的目標。

 

「德東」在1990年東西德合併以前是共產東德。在2002年底開始,有美國俄亥俄州德頓教會的短宣隊來傳福音,但沒有常駐的華人宣教士。2003年底筆者夫婦及同工三人開始到德東校園拓荒,2004年夏天有一對加拿大來的華人宣教士駐定萊比錫,2005年筆者作為歐洲校園事工(Europe Campus Ministry,ECM)的宣教士駐定德累斯頓。到現在2009年初,德東從不能維持全年聚會的三個小小查經班,及零星分散的少數基督徒,到現在有12個蓬勃成長的團契,兩百多位受洗的基督徒,而且有幾位已經在接受神學裝備,準備繼續在德東全時間服侍主。

本文是根據我們ECM所服侍的八個團契,藉著許多的真實故事,來報告德東學生福音工作的過程、現狀及迫切需要,也分享我們的一些心得,期望主內同道一起關心這片工場,補足我們的不夠。

 

誰來關心這些孩子?--2003年開始德東拓荒

 

一.想念

2001年起到德西去短宣,認識了幾個德東來的年輕學生,他們信了主以後回去德東,沒有團契,過一會就失落了。心裏老放不下德東的孩子們,2003輾轉總算找到了幾小群,雖然都沒見過面,但坦白的把心中的掛念寫在請帖裏﹕

 

想念你們

葉落風寒,冬雪將至,想念你們!

在這歲末時節,在這異國他鄉,想念你們!

想你們豎著衣領,奔波在學習與打工之間,

想你們掂著菜,背著書,趕著公車...

 

想你們這麼年輕,這麼真誠,這麼熱情,

你們有夢想有憧憬,有艱難有迷茫,有追求也有盼望,

這麼多的鄉思,這麼多的煩惱,卻依然有更多的奮鬥,

想你們,

在這異地他鄉!

 

想來看看你們,聽聽你們的心聲,瞭解你們的心情,

想來聊聊天,敘敘鄉情,

回憶我們年輕的往事,談談我們的自我奮鬥,

分享我們在基督裡的喜樂與平安。

 

二.相聚

就這樣我們三位總年齡將近200歲的同工去了德東,租了一部小車,在2003年聖誕節的三個星期裏,兩個巡迴,看望了六個城市裏的一百位學生。雖然彼此過去從未謀面,可喜的是他們能懂得我們切切之心。他們慇勤的接待,和我們談出自己內心的嚮往和困惑,艱難和欣喜,不管是三十個人在學校的活動室裏,或是五、六個人在宿舍房間裏,我們都像是一個大家庭,誠懇的分享交流。我們也分享自己當初作留學生的種種,更是認識耶穌以後全新的人生。我們用聖經談聖誕節,談真愛,談交友與婚姻,談學習,奮鬥與成功,談人生的理想和目標等等他們有興趣的題目,但是談話總是圍繞在、也總結在基督的福音上。每次相聚就是3-10小時,有時到了清晨一、兩點才勉強學生們回家。學生們的真誠熱情,和他們對信仰的渴慕,都讓人很難忘懷。在短短的幾天裡面,我們從完全的陌生,到有如親人一樣的難捨。衷心感動之下,不免自問,憑什麼我們得到了屬於對待父祖輩所有的信賴和親熱?到底我們給了這些孩子們什麼?答案很清楚﹕只因為我們願意像他們親人一樣的去看望他們這些他鄉的遊子,只因為我們帶去了天父的愛!

他們絕大多數沒有聽過福音,對他們而言,信仰的困難不在於進化論還是神造人,關鍵是福音與他們有什麼關係,當他們感受到基督信仰中愛的實際時,就渴慕尋求真道,更有歡喜接受的,在我們離開以後一周內,已有團契開始固定聚會。

 

三.G城故事

開著租來的小車,車裏塞滿了行李、睡袋、書、光碟機和食物,我們總算摸到了這個同學們稱為與世隔絕的小鎮,兩個男孩騎了自行車,單薄的運動絨衣鼓著風,在冰天雪地裏衝鋒到鎮口領路,帶我們到他們的住處。自我介紹以後,他們就慇勤的張羅午飯,最後大家從各個房間裏湊齊碗筷和椅子,圍桌享用。餐後走到借來的德國教會聚會。

 

我也沒有家

一個預科生的女孩講述自己剛到德國學德語的經歷:「兩年前剛剛到那個陌生的城市,好不容易租到了一間小小的房間,那是一間沒有電也沒有地板的屋子。我終於買來了螺絲起子和電線,拉起了一盞燈。然後我用那麼小的一把剪刀,一寸一寸的剪出地毯。」十九歲嬌小的玲玲用力比畫著三、四寸的剪刀,淚水裏閃出來的竟是動人的堅強。

 

「我每天去上語文課,班上有三個中國女孩子,她們彼此親熱卻不肯理會我,我每天哭著過日子。那一天剛進門就發現我那麼小的窩竟然還被小偷光顧,我所有的財產被偷淨光。我只剩了口袋裏的五毛錢,躲在屋裡忍著餓抖索。天黑了,我聽見窗外有一隻小貓不斷的叫喚著我,原來牠沒有家。我開了小窗讓牠進來,我們彼此作伴真好,可是只一會兒我還得放牠出去—我也沒有家,我沒有東西給牠吃,我自己也沒東西吃。

 

在幾個大學裏我們都問﹕「你對自己在德國的前景看法怎樣?」幾乎沒有例外的,回答都是﹕「暗淡,看不見盡頭。」難怪「鬱悶」這個字好像是學生們的慣用語!那一天我們在這個小鎮裏與六、七位讀語言或預科的年輕學生傾談,我們問﹕「從小父母最稱讚你的是什麼?」一圈輪過來,竟沒有一個學生能回答。下一個問題是﹕「你最自豪的是什麼?」隨著每一個學生的沉默,原本輕鬆自在的空氣變得嚴肅而沉重了。

 

更快樂的我

最後二十歲的盈盈開始發言,她顯然有很好的家教,口齒清晰又得體﹕「我最崇拜我的父親,他在他過去那麼艱難的環境中自我奮鬥,得到成功。父母親雖然從來沒有稱讚過我,卻把他們一生奮鬥所得全部都給了我,我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是爺爺奶奶,姥姥老爺和父母全家的驕傲和期望。我也努力奮鬥,我一定要成功,我一定不能讓家人失望……我愛他們……可是我沒有考過語言……。」

 

說到這裏盈盈的聲音控制不住了,她的眼淚裏流出來痛苦和害怕,要強而矜持的她,這時候咬咬下唇,決心不再沉默﹕「我不敢告訴家裏,我不敢告訴任何人。語言都通不過,怎麼進預科,怎麼唸大學?但他們正在期望著我唸博士……。」

又擦了一會兒眼淚,盈盈幽幽的說﹕「如果不需要滿足家人的期望,我可能是個更好的我,一定是個更快樂的我。」

 

我幾乎是摒著氣專注的聽她說話,這時候轉過眼來,竟發現全桌的孩子,除了我右手的小李都把低垂的頭捧著在雙手裡面流淚,盈盈說的是大家的痛楚,大孩子們的心都柔軟了。

 

感情是沒有的了

小李好像想試圖安慰這一桌的孩子,他二十二歲,從中國的大城市來,是他們中間年紀較大的,一派見過市面的樣子﹕「你們也不必難過,我的痛苦比你們多太多深太多,只是我不講,我不跟任何人講,不必講。不要講感情,感情是沒有的了。我的父母早就離異,他們都不管我,我奶奶帶我長大,我不跟我父母說話,我恨他們,我總把房門用力關上。我奶奶才死了,我什麼人都沒有了。」說到這裏空氣變得很悲傷,沒想到小李的話還沒說完﹕「我剛帶一個女孩去柏林玩了兩天。我就哭了兩天,白天去賭博,晚上鞋子都沒脫過,就站著哭,坐著睡兩、三個小時,再去逛街拉吃角子機。兩天裏我花掉了三百塊錢,一個月的生活費,有什麼不甘心,還不就是這樣,什麼都不必講!」

 

他要安慰人,他說不必講,卻是一股腦倒出來自己的心死和頹廢。到了這個地步,原來的柔和沒有了,同學們一時都不知再說什麼,又知道我們要趕夜路,就都起身穿大衣了。

 

我的腦子不靈光

正往外走著,小任挨過來,他十九歲,圓頭圓臉,稚氣未消,他直截了當的坦白交待﹕「剛才老師說的就是我,我又驕傲又自卑,我跟人相處總是有問題。還有我怎麼腦子就不靈光,書唸不來……。」小任唸書特別困難,又因為他的不靈光,常遭同學的嘲笑。

 

 

四.K城故事

安祥德東小城﹕是一個安靜的德東小城,只有兩個火車月台,三萬人口,兩隻腳就可以走遍全城。城裡座落了四、五所幾世紀老,哥德式高聳的教堂,典雅莊嚴。教堂四周通常是寬敞的廣場,有雕塑,噴泉,市集,休息的長椅。購物的人們提著購物籃,或慢步或騎車,也有少數停下小汽車的。從廣場展開去是小小的商店,再出去就是小巧別緻,尖頂紅瓦的民房,房前的小庭院裏,總有清新好看的花叢。再多走走,會經過幾個小公園繞在溪水旁,間或也有一些破落棄置的舊房,卻不傷全鎮安穩雅緻的感覺。教堂的鐘聲,按時候沉穩的敲起,一片的安祥和諧。

 

莘莘中華學子﹕在這樣純宗教純歐洲的場景裏,幾乎不相襯的,是那三三兩兩黑頭髮的中國大孩子,背著沉甸甸的書包,騎著車,走著路。他們是在過去五、六年裏,經過中介,從中國大陸遠渡重洋,負笈德東(過去的東德)的學子。

 

餓肚皮的大孩子﹕偶爾知道這個小鎮有六七百的中國孩子,我們就幾次坐了五六小時的火車,來看望他們,跟他們作朋友。預科生們快考試了,恐怕他們作飯花時間,約了六、七個二十左右的大孩子來吃拉麵。有一個一進來就苦著臉﹕「我胃疼,好疼。你摸摸看,都硬了。」說著痛得彎下了腰,我們只好先請他躺下放鬆,自己又心疼又著急。總算招呼大家坐下吃飯了,再去看他,想試著能不能說服他好歹喝點熱湯。沒想到這位少爺,坐起來就吃了扎扎實實的一大碗粗麵條!胃也不疼了。更奇怪的是,不僅我們沒有料到他的「胃病」是飢餓所致,連他自己似乎也大吃了一驚。當我們提出為什麼想不到飢餓會導致胃痛的問題時,居然在這些大孩子中間引起了一些認真的討論,討論過程中間,讓我們見識到這一代的獨生子女,一人在外的飲食起居情況。

 

他們經常用餅乾飲料塞肚皮,一天難得正常吃一頓飯。原因是﹕懶,不會作,一個人作沒意思,甚至是沒錢了。難怪邀學生們來吃飯,總有人早幾個鐘頭就興沖沖的來了。他們喜歡家的感覺,大家一起作飯吃飯,是一項重要的娛樂,還可以學習怎樣洗菜切菜。平時既不正常飲食,聚餐時就暴飲暴食,很大一部分的學生得了胃病。

 

沒長大的留學生﹕飲食習慣如此,其它生活起居上的自制力更可想見﹕翹課是因為前一天睡晚了起不來。晚睡的原因是心情不好,結果或是通宵聽歌看碟,或是上網聊天,或是喝酒蹦迪(跳迪斯可)。缺了課又聽不懂德語,索性全學期不上課,大部分中國同學靠少數幾個上課記筆記,到期末唯一次的考試時臨時抱佛腳。沒有把握時索性不報名考試,一個個學期拖下去。有上了三四個學期一門課也沒考過的。大多數學生與周圍的德國同學沒有什麼接觸,只封閉在中國同學的小天地,甚或只是網絡的虛構世界裏。錢用完了,或向家裡要,或是打一點小工,只要能呆在德國,這裡安靜美麗,作留學生,父母親有面子。

 

活著沒意思﹕兩個女孩子經人介紹,專程來訪,請求解惑。既然是專程而來,我就直接了當﹕「什麼問題?」文文靜靜的一位毫不猶疑﹕「我覺得人活著很沒有意思。我不知道為什麼每天要來來去去,上課下課,作飯吃飯。」她才十九歲,剛剛開始唸大一。講完這幾句她顯然覺得已經描述清楚,就不再支聲了。

 

妳想想清楚﹕另一位發言了﹕「就是啊,真沒有意思,我每天早上起來,給人家燒飯,陪人家吃飯,然後去上課。中午回家又給人家燒飯,陪人家吃飯,再去學校。晚上回家,又給人家燒飯,吃完飯了,陪人家親熱親熱,一天就完了。」在她一連串的「人家」之下,我正沉痛著,她繼續了﹕「沒有用的,沒有意義的,沒有前途的,他不會跟我回中國的,我不會跟他回土耳其的。德國?兩個人都留不下來的。」「當初怎麼認識的?」「我看他打籃球,挺帥的,就好起來了。久了就煩了,他又懶又無聊。分開?好幾次了。我叫他搬出去,他就出去,可是沒有人在屋子裏更沒意思了,更不知道作什麼,就把他叫回來。煩了吵架又叫他走,來來回回幾次,他叫我以後想想清楚再叫…。」女孩子的臉面白淨豐腴,上面卻是除了懊惱,就是空白。

 

越來越飢渴﹕一個月以後,她來參加查經,坐在我旁邊。是耶穌和撒瑪利亞井邊女人的故事。她壓根不明白有五個丈夫的問題何在,正色大聲的發言﹕「社會學家的研究發現人類以前是母系社會,都是群婚的。」我心裏又是一陣沉痛,一面向主呼求,一面慢慢的回答她﹕「讓我們來體會她的內心吧,她一次次的換男人,心裏有滿足嗎?有快樂嗎?可不可能越來越飢渴,越來越空虛,越來越看輕自己…。」說著說著,我突然意識到旁邊的她,已經把頭轉了九十度向著我,臉幾乎放到了我的臉旁邊,兩個眼睛直直的向著我,眼睛裏面滿佈徬徨和淚水。我第一次驚覺當年主耶穌在井邊,看著那個婦人,一定也快心碎了。

 

我錯了嗎﹕一個女孩被帶來,痛不欲生,因為跟她相愛好幾年的男朋友,突然離開了她,而且馬上另外有了女朋友。為什麼?「他說我很好很善良,但是他說我太麻煩,他需要找一個不需要他負責的女孩,因為我不肯跟他上床。現在我無法正常生活或學習,對自己完全沒有了信心。」女孩一面說,一面掏紙巾捂臉。「老師,我錯了嗎?我媽說我錯了。我媽知道這事以後,就跟著我難過,她說﹕『妳也是太古板了,會被時代淘汰的。』老師,我媽對嗎?我錯了嗎?我會被淘汰嗎?」

 

我沒有辦法﹕查完經,我們正要趕最後一班的火車回去,一個二十歲的女孩走上來,嗲聲嗲氣的真像只有三歲﹕「老師,下次你來我就不在了,我要回中國去。」「去看爸爸媽媽啊?」「我去看我媽,我恨我爸!他把錢給那個女人用,不給我用!」她又恨又委屈又傷心,真的就像一個小娃娃一樣的哭起來了。我急急忙忙的拉了她避開眾人下樓,我跟她講主的愛,講饒恕,講人的有限,孩子單純的認罪悔改接受了主。一個月以後她從中國回來,已經與父親和好,經常禱告讀經。我跟她提到受洗,她說﹕「我知道應該受洗,可是我不能…因為我不聖潔…我和我男朋友…我沒有辦法。」

 

冷漠裏面的風暴﹕一個二十八歲的男孩說得很清楚﹕「都說女孩子受傷害,其實我們男孩子也是一樣。女孩子可以跟人說跟人哭,男孩子是不能說不能哭的,就悶在心裏熬出更多的仇恨,罪疚,偏激,無助。我們躲在屋裏整夜打遊戲,越暴力越刺激越好,我們的痛苦必需一個人承擔。和幾個女朋友分手下來,表面上沒有感覺了,什麼都無所謂了,什麼年輕人的熱情抱負,都耗盡了。每天無目的的遊走,無聊了,找人一起作作飯,聚聚餐,說說別人的閑話,然後再出去放縱,再一人煎熬。我們外表冷漠,我們好像心死,內心卻還不時掀起控制不了的風暴。仇恨,羞恥,破敗,頹廢啃食著我們的心。」

 

感情問題最嚴重﹕心志上的不成熟,語言、課業、經濟上的困難都是實實在在的,可是這些困難,若有穩定的情緒,還是可能面對的。最嚴重的是感情上的問題。異地他鄉的孤單,加上道德規範的缺乏,使得男女同學隨便交往,隨便同居,最後產生了太多破碎,受傷,孤單的心靈。

 

誰來關心﹕這些故事,不是杜撰的,也不是特例,是在德東一個個小城裏正在發生的、有代表性的真實故事。誰來關心他們呢?這樣的小城有好多,我們分身乏術,只能偶爾去探訪,但是遠水救不了近火。需要有更多的人來跟他們生活在一起,用自己的生命和神的話語,陪他們走出這樣的幼嫩無知、孤單軟弱、痛苦無助。

 

五.中國學生在德東困難綜述

德國在地理上是歐洲的中心,1990 東西德合併以後,東歐共產集團下的東德開始進入市場經濟,目前德國雖是歐洲最大的經濟實體及除俄國以外人口最多的國家,但德東卻是失業嚴重,生活水平不及德西。

 

屬靈上,這個十六世紀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重地,在今天卻是非常的貧乏,遠不及北美。全國人口三分之一屬路德會,另三分之一屬羅馬天主教,這兩個教派的教會可以從國家的宗教稅收裏得到經費,獨立的福音派自由教會是少數,得不到政府任何的補助。

 

中國學生申請進入德國大學的人數近年裏急速增加,2002-2003學年裏,申請的有四萬,入學的二萬,這個數字不包括大批的語言學生,博士生和研究學者。中國學生成為最大和增長最快的外國學生團體,德國官方有考慮加以限制。德西有的省已經開始將學費由零增收至每學期500歐元,這些都可能使中國留學生人數在近年裏減少。

 

德東面積僅相當於俄亥俄一州,除柏林以外有五省,其中近五十所高校裡,有將近萬的中國學生。德東的中國學生與德西的相比,一般年齡更小,獨立能力相對較差,又沒有打工機會,所以對他們而言,以下德東德西學生共有的困難,就更是難上加難了。

 

重重困難

他們多數是八零年代出生的獨生子女,從小受到父母、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多重的呵護,喜歡追求時尚,生活未經磨練,心志尚未成熟,還沒有機會思索人生就少年離家,其中部份還是出於父母的決定。很多是家中第一代的大學生,父母不計一切代價將子女送到德國,在父母昂貴付出的同時,對子女也有極高的期望,沒有想到的是兒女們在德國求學的艱辛不只一樁。

 

語言是第一難關,通不過既不能入學,也不能合法打工。這對中學裏只學英語的中國學生而言,不是易事,真過不去就得離境。許多學生在入學幾年以後還不大聽得懂,靠借抄筆記來考試。語言和文化的難適應,加上非移民國家,特別在經濟低迷時,對外國人的冷漠,使得這些中國學生很少與德國同學交往,更完全孤立於德國社會。他們多數與中國同學同住、同上課、同休閑。

 

學習是第二難關。首先要通過2002年起為核實學歷而設立的APS,然後沒有唸過大學的要唸一年預科,從開始唸大學到得到diploma (相當於北美的碩士學位,一般德國大學沒有北美所瞭解的學士學位),平均要七年之久,連德國同學也只有半數能畢業。對於年輕的中國學生,前面更是漫漫無期看不見光的日子。

 

經濟的壓力也可以很沉重。德東大學至今尚未收學費,正式入學以後,外國學生每年可以合法打工三個月,本來不錯。可是德東失業率既高,學生們在每年的四個月假期裏,除了極少數大城市,都要到德西打工,然而去年裏連德西都不一定能找到工作了。德國學生每月生活費平均600歐元,德國政府規定外國學生不可低於450 歐元,德東中國同學一般在300多歐元,相當於美金400多元,房租健保以外,所剩無幾,女生們每月食物常常不到40歐元。

 

生活的不穩定感是很普遍的。預科、語言、正常學期、實習學期、論文,加上假期打工,都可能在不同的城市,不斷地搬動使得同學們的生活更不安定,少數唸完學位的多半留不下來工作,就算工作了,除非和德國人結婚,很少有可以得到居留權的。

 

吃人的孤單在異地他鄉,困難重重之下心靈的孤單比外在的困難更可怕。有了男女朋友而人分兩地的有壓力,同一地的朋友則常常因為經濟和方便,又因為國內父母按照老觀念要求子女完成學業以後再談婚嫁的原因,就選擇順著德國的風氣而未婚同居,常常帶來更大更深的痛苦。

 

彷徨無望困難既然如此大而且多,德東學生自我描述時,卻只有少數說自己是在盡力奮鬥,大多數認為自己的努力不及格,其中原因在於他們內心徬徨無望,缺少信心和動力。他們孤單,焦慮,不能專心學業,甚至有在沉重的壓力下,自暴自棄,消耗於網絡或打牌跳舞之中的。更叫他們不安的是在此同時,他們在國內的父母長輩卻喜孜孜的正在望子成龍。

 

以上這些只是綜述,當然也有少數同學適應良好,成績傑出的,也有只是偶而低沉,隨後又振奮的。更不用說他們也有屬於年輕人的快樂﹕平常聚餐聊天,上網聽歌;假期裏背著睡袋,跳上便宜慢車上大城市旅遊看朋友。

 

在這種情況下,有沒有教會能夠幫助引導這些年輕人呢?由於上述語言和文化的隔閡,德國的的教會很難深入幫助。

 

六.德東的孩子亟需關心

2003年2004年,我們不斷的尋訪德東各個校園的中國孩子們,做為親人來瞭解傾聽他們,我們的心深深的被他們抓住。我們看見德東的留學生人數多,年紀小,困難大,又遠離家鄉,物質和心靈都極度貧乏,面對著世界滿佈的陷阱,他們的內心飢渴焦慮,亟需愛裏的關心,和真道的指引。他們正是主所見到流離失所的一群孩子,在生活上他們需要感覺到親情的愛,在心靈上他們也需要回去天父的懷抱。誰去在他們中間活出愛和光,帶給他們溫暖和希望?但是誰去關心他們生活和心靈的需要?誰去告訴他們,他們被造尊貴,誰去指引他們歸回天父的懷抱,活出合神旨意的美好生命呢?

 

2005年,神清楚帶領我們夫婦變賣了在美國的家產,落戶在德東的德累斯頓城(Dresden)。

 

我們都去陪伴孩子們!--2005年「歐洲校園事工」成立

一. ECM的成立和發展

 

漸漸我們又看見,不僅德東的學生,歐洲各國各城校園裡數萬的中國學生,都在渴慕福音,迫切的呼求幫助!這樣龐大的需要不是一對工人,或是一個教會所能承擔。因此在2005年,我們集結了一些來自不同的教會,卻是志同道合的信徒,正式成立了「歐洲校園事工」(Europe Campus Ministry,ECM),要結合北美眾教會的力量,從德東開始,「用福音的火把點燃每一個歐洲的校園!」

 

ECM的同工,願意傚法耶穌基督,去到德東,與學生同住,過他們水平的生活,像親人一樣的去愛他們,把神的道不僅是說出來,也在關心孩子們中活出來。同工們住在學生中間,陪伴他們走這條生活和屬靈的艱難道路,與他們同喜同憂、也一同經歷主的拯救、醫治和信實,從迷失無望中間走出來,得以積極喜樂的學習、生活和服侍主。

現在學生團契已經增加到8個,定時聚會的總共人數,由零星的幾位,到今天將近200位。更令人興奮的是這些年輕的團契,蓬勃成長,學生們主動要求ECM同工們陪伴他們出去傳福音,他們正在用福音的火把在點燃德東每一個校園!

 

 

二.用生命托住生命

其實德東這樣令人興奮的增長,只是近年聖靈在歐洲各地華人留學生中間奇妙恩典的一個篇章,只要有人願意去,聖靈就能讓福音的工作像雪球一樣滾起來。下面報告一些ECM同工開荒、佈道、跟進、關懷和訓練的工作實例,在這些實例裏你會看見聖靈奇妙的醫治和拯救,你也會看見,有更多的莊稼在等候更多的工人出去勞力。

 

皮蛋瘦肉粥

美國有一位六十幾歲的弟兄,留下全年的假期,又向公司買了兩週,去到德東一個三萬人口的小城,就因為這裏有五百位二十出頭的中國遊子。行前他在教會裏拜師學廚藝,然後拖了沉甸甸的中國乾貨,到達小城。十一月的德東,風雪交加,白日苦短,老弟兄一腔主愛,卻是形單影隻,匹馬單槍。有什麼辦法,能夠在這個連真正的慕道友都沒有的校園裏,證明耶穌是真神呢?他當然沒有開同工會商量的奢侈,無計可施之下,居然冒出一個念頭﹕「要是我也能像主耶穌一樣行個神蹟多好!」繼續往下想﹕「主耶穌是怎麼讓我信祂的呢?是靠祂的神蹟嗎?不,是靠祂十字架的愛!」於是跟房東說好話,分批請同學吃飯聊天。學生們沒想到去年只談讀書和福音的大博士,今年卻推出來了香噴噴的皮蛋瘦肉粥,八寶飯,烤鴨……。

 

鄉情帶出來了大孩子們的赤子之心,一連串個別的約會裏,友情和福音都得以敞開交流。學生們在學習上得著參謀和鼓勵,交友上得著傾聽和引導,更聽見基督救恩的真實寶貴。他們開始看<遊子吟>,<耶穌傳>,<神州>,<十字架>,他們的心開始向神打開。弟兄離開以前,開了一次佈道會,由慕道友邀請來賓,也請慕道友拿了歌譜和光碟回家,學會了詩歌來領詩,當天這個領詩的慕道友作了決志禱告。弟兄又跟當地德國教會聯繫好,及時開始了星期五德語會話的預福音工作。

後來這位老弟兄和另外兩位牧師及神學生,每年去陪伴這些學生共兩三個月,到現在團契成立,二、三十學生同工們彼此相愛,火熱傳福音。

 

給小子一杯水

除了福音的需要,門徒訓練和領袖培養的需要也很迫切。有一位同工在旅行中偶而踫見一位剛信主的同學,這位同學因為沒有考過德語,申請不到學校,又不願回國,正在全面放棄,嚴重沮喪之中。同工說﹕「我只有用了一個晚上和他交談、禱告、幫他理出五套介紹信,他就重整信心,不久申請到學校,回到他的團契,振作前行。」給小子一杯水喝的報償有這麼大呢!

 

絕處逢生

沮喪的確是中國同學間普遍的問題。一位男生來找同工,在煙酒交替中間,說出了自己這一年的遭遇﹕悲傷、窮困、自殺、獲救、憂鬱、沒有希望、繼續掙扎。當天這位同學接受了基督的愛,喜樂振作,居然作出一桌子好菜,向同工道謝。

 

同工去拜訪來過聚會的同學們,有一個宿舍房間的門,無聲的裂開了一條小縫,門背後露出來的那雙無神的眼睛,疲憊頹喪的身軀,和房裏傳出來異樣的味道,說出了另一個憂鬱症的案例。憐憫和痛惜正湧塞心頭,房門的那一條縫卻又無聲的關上了。德東孩子們的情況是這樣的緊急無助,但這個情況卻是可以改變的,只要我們去,帶著福音的愛和大能去!我們的去可以改變他們的生命,是極有意義的生命投資。

 

我不會牧養

一位小姐妹才二十歲,在國內信主三個月就到了德國,她一面參加非洲弟兄姐妹的團契,一面獨自在中國同學中間傳講福音。她選了十二門課,用全優的成績見證主的榮耀。她白天上課,每晚迫迫切切的探訪中國同學,她著急得很﹕「我每晚去探訪二到三位同學,可是全校有好幾百位,除了這幾位已經信主,還有那麼多同學沒有聽過福音,我什麼時候才能探訪得過來?」小姐妹說著又著急了﹕「我可以用力傳福音,可是我牧養不了他們!」那一天我們送給她幾本薄薄的新約和幾本屬靈小書,她先捧在手裏,好像觸著電拿不住,然後緊緊抱住它們,一面跳著腳,一面又驚異喜又感動得流淚喊著﹕「感謝主!感謝主!」這以前她曾經不安的說﹕「有好幾個同學要我把聖經借給他們看一看,我一直不捨得借,我說﹕「假如借給你我自己今天就沒得看了!」」

 

鞋墊裏雙重的親情

有一位同工腳底疼,沒想到洗手間裏跑出來的小同工,一下子少了兩條黑亮的粗辮子,再一會兒不見,送上來了一雙用自己頭髮作成的鞋墊,二十二歲可愛的大眼睛轉動著﹕「媽媽,我的頭髮沒染過,這種頭髮最有用!你穿了這雙鞋墊,腳底就不疼了!」同工接下鞋墊,心裏可激動,自己這一輩子常常為了身為中國父母,卻養出來了兩個ABC的美國兒子而遺憾,怎麼想到來了德東,沒生沒養,卻白白得了個道地的中國女兒!這樣真摯的親情是雙重的珍貴,因為它不僅是出於一顆中國孩子的心,而且是出於一顆愛主的孩子的心。孩子兩年來每天流淚禱告,求主派人來幫助她牧養傳福音,今天她用一雙鞋墊,表達她的快樂和感恩。

 

交友婚姻講座

在一個團契的「交友與婚姻」講座裏,來了好些新客,專注傾聽,投入討論。此後有一位漂亮時髦的女孩子,不斷的把家裏帶來珍貴的中國食品,搬來送給同工。為什麼?「老師,我們太感謝你了!你不可能想像得到,你給我們的有多寶貴!爸爸媽媽都從來沒有告訴過我們這些事情!我們從來沒有想到過真愛是這樣的概念,也沒有聽說過上帝對我們的好意,不知道祂為保護我們而設的界限!我還不是基督徒,可是我要謝謝你們對我們真誠的關心!」感情問題是許多同學切身的煩惱。本來,在這個年齡裏,戀愛、失戀並不稀奇,特別的是未婚同居的現象普遍,一張機票就回國墮胎,暴力事件時有所聞。暴力的結果有時是遞解出境,有時是判刑坐監,甚至有一個中國男孩在毆打女友被告以後,在監牢裏因羞愧吊死,同學們眼睜睜的看著老母親從國內來收拾善後。

 

學生們最大的困難既然是在交友和學習上,我們就在各團契巡迴舉辦交友婚姻講座和學習方法講座,讓他們能在這兩方面明白神的心意,也靠著神的力量積極健康的生活學習。

 

有福音就有希望﹕有牧者有福音的團契裏,就有希望。神的話讓信徒慢慢離開灰暗,活出一個新的生活形態,他們彼此作屬靈同伴,互相鼓勵用功上進,甚至一起按時鍛練身體。連慕道友都說﹕「我就喜歡來查經班,因為查經班裏氣氛都不一樣,那裏的人快樂、善良、有活力、有目標。」一些新生,一來就參加了團契舉辦的學習方法講座和交友婚姻講座,接著單純的信了主,成為彼此生活和屬靈的夥伴,參加聚會,按時成長,逃脫了滿地的陷阱,被成為最幸福的一群。

 

被擄的得釋放﹕一個女孩子滿臉憔悴的來跟牧者傾訴﹕「我最近才知道和我同居的男朋友跟別人好,而且在國內家裡還養了一個女孩。我每天為他作飯照顧他,我傷心,我求他。他說﹕『為什麼妳不能灑脫點?』」一樣的破敗,一樣的荒唐,一樣的分分合合,再加上屢次嚴重的暴力行為,遍體鱗傷之下,仍然掙扎不開。但是在牧者愛心陪伴,禱告爭戰,和主的憐憫下,短短兩個月裏,女孩子勇敢的轉學到另一個城市,完全得到釋放,重新做人,努力求學,在團契裏服事。

 

瞎眼的得看見﹕一位男生在小城裏讀完了書,去到大城的華人教會裏聽見福音信了主﹕「我信主最大的震驚是,發現自己以前真是個瞎子,在黑暗中不斷往陷阱裏踩。現在我總算看見真相了,是世界的神弄瞎了我們的心眼,是我們自己的情慾讓我們越來越瞎。現在耶穌基督讓我看見了,活過來了,有感覺了。我經歷到安祥喜樂,聖靈提醒我遠離過去的罪惡,我立志要作新造的人,手潔清心的事奉主。」

 

三. 愛河流淌

請聽一位小同工的感恩﹕「神奇妙的手,繼續不斷帶福音的使者們來我們查經班,與我們一同建造,一同添柴,溫暖了一個個冰冷和渴慕愛的心。一年之中,有遠在美國的教授,用寶貴的假期,來德東看望我們這些孩子們,他在一個多月裡,每星期天來看望我們,用神的話幫助我們。有兩位年邁的老師放棄美國舒適的生活,在這裡住了兩個月,精闢的分析聖經上的真理,傳揚神的福音,打開了好多人的心,也在信仰的根基上造就了一批弟兄姐妹。還有聖誕假期中,專程跋山涉水飛來的姐妹們,她們陪大家坐一坐,聊一聊,用家鄉的食物和真誠火熱的付出,灑下了許多美好的福音種子……這些上帝的使者們背著主的十字架,步著耶穌基督的後塵,放棄寶貴的假期,犧牲與家人團聚的時間,不遠萬里的來到這個窮困偏僻,青黃不接的德東田野上,用他們滿溢的福杯默默地澆灌耕耘,用他們火熱的生命溫暖和點亮另一個生命。為著所有的一切,孩子只想感謝親愛的天父,因著祂的差派,祂的犧牲,和祂的感動,才在這個冷漠的世界上,從天而降了一條愛河,靜靜地流淌著,滋潤著,孕育著,也收穫著一個個屬神的生命。」

是的,感謝親愛的天父,加略山的愛河已經流淌,40多位深愛的兒女來到了德東,融入了這條生命的愛河,幫助這些火熱愛主的學生同工們,用生命孕育生命!

 

孩子們被興起來了!--2008年底德東團契現狀

 

一.廣傳福音

不是人在說話

受洗班上突然冒出來了一位沒見過面的女孩子,原來她聽說我們這裡有牧者,就坐了三小時火車來上受洗班。受洗幾個月以後,她來電話討論如何開查經班。「聖靈催逼得受不了,非讓我去傳福音。要傳就得向L道歉,因為以前跟她傳福音兩個人吵了起來,聖靈一直責備我。那天硬著頭皮去向她道歉,我道歉她就更凶,她凶我就繼續道歉,沒想到她突然驚嚇的說,這 「不是人在說話,是神…。」 L信了耶穌,我們倆馬上宣佈成立查經, 輪流一人帶詩,一人帶查經, 我們邀請全校的同學,每週五來吃晚飯,參加我們的查經班。我們還把上次從您那裡帶回來的小冊子編號,成立了小小圖書館!」這個邊境小城裡有一百位中國學生,半年以後的聖誕夜,有75位來參加紀念救主降生的聚會,再過一年,有了三十位敬虔愛主的基督徒!

 

婚禮布道會

在德東學生中間,同居普遍,部分多年以後到柏林使館登記,少數回國結婚,教堂婚禮非常的稀奇。學生們從不信有神,完全沒有婚姻概念,到認識神,承認同居是罪,到願意登記結婚,最後到渴望在神面前立定一生之久的神聖盟約,要經過許多聖經的教導、接納、陪伴和鼓勵,但也是一個最最令人欣喜的過程。到了這個時候,小小三十人的團契,歡天喜地的全體總動員,為新人籌辦婚禮。證婚人、家長、伴郎、伴娘、詩班、司琴、化妝、招待、司機、司儀、佈置、總務,每人都有角色,確實是家有喜事。

同時婚禮成了邀請同學觀禮的布道會,轟動整個校園,甚至周邊的團契也來共赴盛會。中國同學在婚禮上,第一次認識到神設立婚姻的美好藍圖,和婚約的神聖,開始尋求真道。更有由國內來參加婚禮的家長,在婚禮中就感動得流淚,回國去機場的路上決志信主,回國後慇勤追求主火熱傳福音的。

 

暑期搶收

夏季本來是學生工作的「淡季」,因為學校不上課,學生有的到德西打工,有的回家探親,只有一部分留在本地準備考試,或在校實習寫論文。沒有想到的是中國大學也放假,有的大學舉辦暑期遊學歐洲的活動,在C團契附近就來了幾團大學大專生,他們所聘請的德語傳譯,正是團契的弟兄姐妹!C城團契看見機會難得,不顧人力財力的單薄,連續一個多月,每個週末,藉著團契做翻譯的弟兄,邀請不同的遊學團集體來做客,樂此不疲的為他們安排聚會,燒烤,接待。

 

沒想到附近另外兩個團契一聽說,就義不容辭,坐車一到四個小時來參與支持。他們自動的,彼此非常有默契的配合各樣所需,有的準備海外校園和福音小冊子,有的刻制耶穌傳磁碟,有的帶食物。大家在去的火車上為聚會禱告,對講福音四律。

 

布道會一開就是四小時,因為機會不再,所有詩歌,耶穌受難記短篇,約翰三章十六節的信息和問題解答,都是直指耶穌基督的愛和他的受死,復活和升天。這些第一次聽見福音年輕人,被這樣的歷史事實震撼了,在聚會的當中就有流淚的,有著急信主的。會後的聚餐,三個團契十幾位學生同工們,個別和他們深談福音的內容。第二天就有了電郵的來往:「哥哥姐姐們: 你們好!謝謝你們的來信!昨天晚上我們一起看了耶穌傳,我自己也看了新約,我心裡有個疑問,就是我已經入了共產黨,但是我心裡又是相信上帝的,請問神會原諒我嗎?」團契的學生同工們繼續與這些國內來的弟弟妹妹們保持電郵聯絡,問候關心,回答疑難問題,提供網路福音資源。

 

就這樣,ECM的同工們有機會將福音傳給了德東的孩子們,他們在蒙恩兩三年以後,就開始接起了這個福音的棒子,將基督的愛傳給一批批短期來德東遊學的的弟弟妹妹們,這些國內來的學生們,又將福音和聖經帶回了中國!

 

二.承擔責任

有聲有色,有條有理的營會

才成立一兩年的學生團契,不但承擔了各自團契傳福音的責任,還聯合舉辦一年兩次的營會。

饒孝楫牧師在2007年聖誕節來帶領100人的造就營,營會後並且巡迴探訪各團契。

  • 當他被問到他對我們的學生的感想時,反應很直接,他慈祥而激動的說:「有一點就是:我愛上他們了!」然後他解釋:我「心裡極受感動,他們信主時間這麼短,但他們渴慕主追求主的心卻是這樣的迫切,這是在世界各地少見的。他們沒有經驗,但八個團契間彼此相愛,第一次聚集,第一次聯合辦營會,卻是有聲有色,有條有理。我知道這裡的事工展開了,但沒有想到發展得這樣快,好像60和70年代的北美。這明明是聖靈特別的工作。」
  • 當被問起對北美教會的期望時,饒牧師的回答很明確:「從80年代我就說,北美的資源太豐富了,歐洲卻是資源少而需要迫切。現在我更清楚看見,在歐洲又屬德國東部的資源最為缺乏,我鼓勵他們到歐洲,特別是到德國東部來網魚。」

 

張路加牧師在2008年五月來帶領福音造就營,接著也巡迴看望弟兄姐妹,他在最後一天的互動中被問到對ECM團契的感想時,勉勵孩子們說:

 

  • 不再「三自」:過去聽說80後的獨生子女很「三自」,就是自我中心,自我感覺良好,自立能力很差。〔眾笑〕這一周的親眼所見使我大為震驚,大開眼界,跌破眼鏡!我看見的你們,有思想,有深度,有能力,有承擔。我看見福音的大能,改變了一切信他的人。現在我堅決反對三自!〔眾笑〕
  • 鼓勵勸勉:這一周的相處,使我非常的感動,我看見你們的生活能力,烹飪技術〔笑〕,更看見你們屬靈上質與量的快速增長,這一切令我無比的驚喜。我看見你們將是中國的明天,要承接時代的使命。你們要好好跟隨主,彼此相愛,以團契為家,在基督裡,真正成為新造的人。
  • 神國的豐收:在你們中間對主單純的渴慕和追求,是今天在北美難見的,這是聖靈的巨浪,正如90年代北美的屬靈豐收。我回去以後要呼籲北美的教會來德國,來歐洲神的禾場勞力收割。
  • 關鍵時刻:屬靈的飢渴,生活學習的壓力,畢業的挑戰,和去向的抉擇,是每個團契所面臨的。不論分散何處,要借助網頁彼此保持密切聯繫,我們是一個身體,要聯合傳福音。我們的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要乘著聖靈的浪潮,將福音傳遍德國,歐洲,和神州大地!

 

心動落實在行動:營會以後學生們決定了六項行動目標:紮實讀經,彼此代禱,活出基督,福音使命,合一團隊,整裝待發。

 

三.ECM事工的特點與挑戰

ECM 40位同工在德東五年的摸索,似乎可以看見一個大概的模式,有特點,也有許多的不足,寫在這裡,共參考指教:

特點:

  • 拓荒開始,不斷拓荒:從2003年開始,三位從北美去的同工就是帶著年輕的學生去拓荒。這個模式繼續到現在,有時候學生團契還會自動組隊到周邊沒有福音的校園去,探訪同學、唱詩、作見證、傳福音。有時候學生團契組織布道會,請ECM同工傳講信息。
  • 堅持聖經原則:在日常生活上面,最明顯的是在男女關係上,堅持聖經的聖潔原則。開始的時候很不為學生所接受,甚至基督徒學生也多少認為是小題大做,但是靠著聖靈的責備、鼓勵和加力,信徒開始過全新的聖潔生活,團契在校園裡成為一個分別為聖的團體,陽光、積極,為人所羨慕,福音也因此得以傳開。
  • 全人關懷,親情福音:ECM的工人都與學生住得很近,季宣、短宣工人一律與學生同住一個公寓或一個學生宿舍房間,關心他們的學業,參加他們的論文答辯,甚至與和他們討論論文,修改英文。ECM的工人疼愛學生,不但教導他們神的話,也陪伴他們走過人生低谷,好像自己的兒女,弟妹,也經常被他們稱呼為爸爸媽媽、哥哥姐姐。
  • 團契間連點為網,互相關懷:八個團契間有血脈相連的親密關係,不時彼此拜訪,在屬靈上,生活裡互通有無,彼此扶持,使本來沒有牧者常駐的孤單小團契間,成為一張緊密的愛網。團契間彼此鼓勵,用同樣的材料每天個人靈修,營會時有聖經競試。
  • 蒙恩後立即服事學生團契承擔事工責任:因為學生流動性大,不得不加速訓練,各項服侍不斷的舊人帶新人,使信徒在服侍中快速成長,到離開團契以後,仍然能夠愛主服侍主,到現在為止,從ECM團契出去到德西或國內的信徒多能持守信仰,繼續在教會中服侍,甚或開始福音事工。
  • 聯合眾教會,動員工人,共赴大使命:從2005到現在2008年底,已有四十位多位季宣(每年來一個學季)或短宣工人,通過ECM到德東,他們從美國十州的十幾個教會,來服侍分散在不同城市的八個團契。

 

挑戰:

  • 教導牧養:快速成長的學生團契,緊急需要大量的聖經教導和關懷牧養,才能長時間繼續成長。
  • 領袖培養:目前有幾位學生同工,已經在團契中扮演非常成熟的牧者角色,有兩位已經在接受神學裝備,預備全時間服侍主,還有一些也有委身,我們亟需更積極的培養他們,成為以後教會的骨幹,若是神允許他們留在德國工作,更可以成為以後在德國拓荒或建立華人的教會的主力。
  • 培訓中心:供20人培訓所用

因此需要增加一對常駐工人,兩對季宣,若干短宣工人,特別需要有拓荒熱忱的工人,也需要更多的禱告和財力支持。

 

 

德東莊稼已經發白,北美工人趕快上路!

 

一.人生新路,服事第二春

一位北美教會的長老,平時工作忙,教會服事忙,還要出門領會。但他卻連年欣然前往德東,他說﹕「當時我正在尋找有效服事的途徑,我個人和教會,都需要新的挑戰和突破。北美大陸留學生對於福音已經不像以前那麼的渴慕﹕90年代裏,學生們搶著看海外校園;這幾年,他們來教會卻只為了吃頓飯,吃完就回家上網,教會的福音同工常有無力感。相反的,德東的服事讓我覺得用了自己很少的時間,卻點燃了別人的生命。」

 

過去的四十年裏,北美教會經歷了聖靈不斷的工作﹕在60和70年代台港的留學潮裏,聖靈感動大批的留學生在查經班裏信主。80及90年代裏,查經班長成了教會,聖靈又用這些教會,在大陸留學潮裏,帶領大批大陸留學生歸主,給教會帶來挑戰和新血。到了2000年代,中國留學潮以高於北美數倍的威力湧向歐洲。在歐洲,在德東,留學生在艱難中渴慕福音,莊稼已經發白,工人等各種資源,卻貧乏到僅僅是美國的幾百分之一。

 

同時在北美,許多教會蓋起了美崙美奐的堂屋,信徒精研聖經知識和神學,教會裏人才濟濟,信主多年的基督徒還只有機會參與事務性的服事。同時年輕一代的慕道友,對福音沒有了過去的渴慕。教會事工在計劃和預算中穩定的進行,不知不覺間「信心」的空間縮小了,教會的成長緩慢了。

 

在這2000年代,神是不是要北美的華人教會,在得天獨厚了幾十年以後,來分擔今天宣教工場的責任呢?就好像每天享受大魚大肉的富人,分出一點點的富裕,使那些在風雨飢饉之中的窮人,就是我們在歐洲的骨肉之親,得到安慰和飽足。求神幫助我們把握時機,到歐洲金燦燦的禾田裏,為主的福音付出愛心和生命吧!特別求神感動一些蒙恩多年的信徒,德東的禾場可能是你正在尋找的奉獻祭壇。你可能要暫時放棄習慣的環境,北美舒適的生活,和一些累人的旅遊。但是你會有更多機會服事主,更得到愛心上的激勵,更單單依靠主,更經歷主的大能,更享受跟主親密的關係。

 

二.季宣接力,短宣配合

其實北美教會裏,現成有一批人才,是宣教工場所亟需的。如果安排得合適,不但不會因為他們走入宣教工場,使教會缺人,反而可以讓教會因為他們的去,得到更大的祝福。這一些弟兄姐妹或牧長,有很多共同特點﹕他們正在快退休或剛退休的年齡,身體仍然健康,兒女已經長成。他們長於貧困,習於勤儉刻苦,容易過簡樸的生活。他們從留學生的自我奮鬥到事業有成,是希望不斷成就的一代。他們即使退休,仍然不甘心就此美衣美食,觀光旅遊,他們還希望能為主成就點什麼。他們有較為成熟的靈命和多年服事的經驗,正在為自己和教會尋找服事上的突破和新出路。或許他們可以考慮,退休以後(甚至提早退休),以宣教工場為服事的第二春。

 

就德東校園事工的實際需要來說,大部分的學生每年只有上課的時間(四月到六月,十月到十二月)能參加聚會,其他時間要大考,到德西打工,或者回國探親。就北美五六十歲已退休的信徒來說,可能因為教會,個人健康,年邁父母或小孫兒女的原因,也不能全年出去工場。如果這些工人能夠配合德東的學期,每年輪流去一季接力,再帶動教會裏較年輕的短宣隊來支援,就能幫補若干個德東團契大部分的需要,分擔全職宣教士分身乏術的難處。

 

季宣接力、短宣配合的模式有很多好處。季宣工人,每年去同一個工場,因著他們的靈命,經驗,學識,和留學生的背景,能夠有效的服事德東的留學生。不僅如此,他們還能把工場上的熱力和挑戰帶回教會,帶動短宣,使季宣和短宣有良好的銜接,成為一個團隊,共同照顧一個團契或地區。這樣不但滿足了德東校園裏的需要,而且為教會找到了最有效的短宣工場,激勵教會的成長,甚至培養了年輕的宣教士。此外,這種模式,是最節省經費的宣教,因為這一些退休的專業人士,通常有自己的退休金和醫療保險,不會加重教會太多的負擔,卻能彌補華人全職宣教士大量短缺的現實。他們在工場服事的時候,使較年輕的弟兄姐妹,在教會有更多機會操練恩賜、擔當責任,教會因此接班有人,不致斷層。

 

宣教史上每逢人口大遷移的背後,常常是上帝全能的膀臂的引領和恩典。中國知識分子在中國信主難,上帝就把我們連根拔起,帶到海外,讓我們脫掉一切桎栲依靠,從頭思想人生,認識真神,我們這些留學生就一批批的歸給了主。德東的學生大多數每年回國探親,幾年之後更必須長期回國,基督徒的學生有許多已經在探親或回國定居時把福音傳給了他們的家人朋友。是不是祂的計劃是,帶一波波的中國知識分子到海外信主,然後讓他們從海外至終把福音帶回中國大陸的知識界,推動中國的福音化呢?

 

德東有幾十個校園需要工人,每省以兩位工人開始計算,五省一年各兩季,每年就需要十對季宣工人。你願意參加這個隊伍嗎?用2004年十一月十二日《使者》一篇文章的話來說﹕「若是北美即將退休或已退休的專職人士,能聽到歐洲的馬其頓呼聲,在人生下半場,從成功的事業轉而再創人生新高峰,把晚年奉獻給主,必將經歷更燦爛、更有意義的人生。這樣,我們很快就能組成人類有史以來最龐大、最精華、最資深的宣教團隊。」(第24頁)

 

華人的留學生繼續湧入德東,湧入歐洲。仇敵的陷阱滿佈,更多的學生將要陷入頹廢、沮喪、和黑暗。讓我們這些蒙恩的人學習救主耶穌的樣式,帶著福音,活出福音,進到德東,進到歐洲,關心陪伴那裡的孩子們,就是我們的骨肉之親。讓我們從仇敵手中將這些孩子奪回,除去捆綁,進入光明。讓我們響應神對我們這個時代大使命和大誡命的呼召,盡我們這一代的責任,加速普世華人宣教的進程。讓我們藉著走出去,看見神奇妙的作為,挑旺我們愛主的心,復興北美的教會。讓我們看見新的一波留學生被福音得著,從歐洲、從德東把福音的種子帶回神州大地。

 

來吧,讓我們都去關心歐洲的孩子們!

 

 


 

《環球華人宣教學期刊》第十五期,2009年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