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文章 02

多元文化下新一代華人的靈性探討與牧養

鍾吳美玲博士
─澳洲維省聖經神學院專任講師


|回主題文章選單|

 

引言

邁進廿一世紀初, 資訊科技發展迅速, 人與人之間的接觸距離只在 一按(one click), [1]  幾乎於世界每個角落, 皆可隨意與任何人聯絡溝通, 不同國籍、地域文化背景的人, 隨時作彼此交流接觸; 現代人的價值取向, 已不再封鎖於單一的文化價值系統! 至於那些處身多元文化社會的新一代, 在不同文化的影響之下, 其思想價值觀建構於多個不同文化體系之上, 以致形成一種獨特的靈性(Spirituality), 對於著重傳統的教會而言, 要牧養如此新一代的年青人, 是一個新的挑戰! 本文以研究澳洲多元文化新一代之靈性特性為起點, 簡略探討教會在多元文化處境的牧養模式與策略。

 

「靈性」一般指精神心理方面的特質, 基督教的定義則指向一種屬靈生命的特性。基督教所指的靈性有兩方面, 一是指個人生命的經歷, 以基督的靈內住為中心, 另一是指向屬靈生命的研究 稱之為靈修神學, 研究基督教的屬靈傳統, 探索當時世代有助於屬靈生命成長的傳統與方法。由於個人的屬靈生命與其所身處的群體息息相關, 故在研究一個屬靈生命的成長因素之時, 絕不能與實際環境分割, 踏入一個新的世紀, 意味著一種獨特的屬靈素質的塑造, 認識其身處的社會環境、所屬的群體、甚至承襲的傳統文化價值觀, 均有助於瞭解現在新一代屬靈生命的特質, 並適切地培育他們的屬靈生命。

 

澳洲的處境

據澳洲的研究結果顯示, 在大部分相信神的年青人當中, 67% 從來沒有參加教會聚會或崇拜又英國的研究指出, 在年青人當中, 「認為神是真實」的百分率持續下降, 有學者認為現今年青人的靈性日漸低落, 教會未能有效地解決他們在靈性上的需要, 主要的原因是, 在一個多元文化的社會中, 年青人可從多方途徑獲得靈性上的滿足, 不一定要到教會去, 另方面明顯是在消費文化的影響下對新一代的年青人而言, 教會只不過是眾多可以解決靈性問題的商品之一! 由此看來,今日教會的挑戰, 就是能否明白新一代靈性的特性與需要, 方能制定一套適切的策略與模式。

 

澳洲可說是其中一個最多元文化的社會, [2] 接近一半的人口增長率 (45%)為海外移民, [3] 更由於四份之一的人口來自非英語國家, 同化政策 (Assimilation policy)  [4] 無法有效地處理不同文化傳統及社會現況, 1973, 政府正式宣告為多元文化的社會, 1997年成立國家多元文化諮詢委員會, 實施多元文化政策 (Policy of Multiculturalism)。澳洲的歷史不足兩百年, 現時大部分小學均提供機會學習不同的民族語言, 據澳洲政府統計(ABS, 2003), 在華人家庭中, 大概80% 操英語以外的另一種的語言 ―― 家鄉語, 若以語言為文化傳遞的主要工具而論, 新一代的華人大部分一方面正承繼或多或少的華人文化傳統, 另方面, 他們處身於英語的社會中, 亦備受澳洲的社會文化影響, 從文化研究的層面而言, 他們擁有雙重的文化系統, 在某些個別情況之下, 或會觸發或啟動其中一種文化特性, 同時, 他們亦可隨時重整並建造一種屬於自己的文化價值觀, 以適應身處的環境。換言之, 這澳洲新一代的年青人, 可謂多元的一代, 多元文化, 多重身份, 以致形成一種獨特的靈性。

 

四個不同的靈性表達層面

以宗教研究的角度分析, 靈性可表達於四個不同的層面: 與個人自己的關係、與他人的關係、與周圍環境的關係、及與神的關係;而處身多元文化中新一代華人的靈性特性, 主要的因素是父母、朋輩組合、(教會)群體、文化價值觀, 以及實際的生活經驗, 現就上述四個關係層面簡略如下:

 

一、從個人與自己的關係而言, 他們的父母為華人, 但成長的社會卻大部分並非華人, 他們本來就需要經歷身份認同的階段:「我是誰?」在多元文化的社會中, 面對不同文化的衝擊, 給他們帶來一個身份危機的掙扎 (struggles for identity), 小時候或者傾向認同所身處社會群體的文化身份, 較年長之時則或傾向於所屬的民族身份, 他們在成長中需要重整個人的文化系統及價值觀, 他們需要經驗一個身份的抉擇過程。

 

二、從他們與其他人及周圍環境的關係層面而言, 他們需要經驗一個「個人達至完整」的尋求過程(search for completeness) 他們有感到自己「部分是華人, 或者是因為外表是華人, 會說少許中文, 但卻又想到自己「部分是澳洲人也許是因為生於澳洲, 在澳洲受教育, 成為澳洲公民, 主要說英語, 於是便覺得自己的「不完全」(Incompleteness) ―― 不完全的華人、不完全的澳洲人! 因而在朋輩組合中, 有傾向與同背景的華人為伴, 他們在成長中需要一個可以認同的群體, 以致從所歸屬的群體中, 找到一個「完整」的自己。

 

三、從他們與神的關係而言, 他們的靈性特性, 既反映出華人的文化特性, 同時亦是時下年青一代的文化特性 ―― 可行性、務實主義, 對他們而言, 與神的關係不單是一種內在的信心, 此信心是因著知識與經驗而增長; 換言之, 他們需要透過實際的生活處境經歷神、感覺祂的同在, 同時需要一個可以實踐於生活處境的信仰, 個人或教會群體中的宗教禮儀及活動事工等, 均對於他們的信心成長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個與生活有關聯的信仰, 是他們屬靈生命成長的關鍵, 能夠在生活中體驗信仰的實在, 將導致他們對神更大的信心與委身。

 

教會牧養的回

針對多元文化成長中新一代華人的靈性需要, 在教會的牧養模式與策略方面稍作回應如下:

 

一、分享與實踐共同信仰價值觀

在教會群體中, 年青人可分享共同的信仰與價值觀, [5]  要牧養多元化的新一代華人, 教會既是一個屬靈的群體, 便以一個群體的角色, 塑造他們的屬靈生命, 幫助他們尋索他們的身份, 不單是文化的身份, 也包括他們屬靈的身份、與神及與人的關係, 使他們從教會的群體中發掘真正的自我、認識自己、接納自己; 教會提供系統的聖經教導是必須的, 好讓他們在重整文化系統的過程中, 也把聖經的價值觀融會整合在其中, 與神建立一個有基礎的關係, 另方面, 教會提供實踐信仰的機會, 讓他們共同承擔使然, 分享共同的屬靈經驗, 從而更深的認識自己, 與人、與神的關係。

 

二、兩代同在一屋簷下、各有空間

華人文化一般以家庭為中心, 子女要孝順父母, 聽從父母的教導, 要牧養多元文化的新一代華人, 教會反而需要注意華人的傳統價值觀, 牧養模式應以家庭為取向, 賦與新一代成長的空間。以澳洲的處境為例, 澳洲的第一代華人的數目遠超過第二代, 但在澳洲出生或成長的第二代, 總有些感到自己與父母的文化傳統不一樣, 特別是父母選擇以非英語敬拜, 新一代要隨同父母參與他們的敬拜是一個挑戰, 子女若不陪同自己在同一個教會聚會, 對某些父母而言也是一個難題。 教會或可提供方式使兩代能在同一個屋簷下建造他們的屬靈生命, 與此同時, 新一代被賦予屬於他們的成長空間, 以建造一個他們所歸屬的群體! 在他們而言, 教會整體是提供關係建立的場所, 當中有他們的親人, 並與他們一同成長的朋友, 如此在教會群體中成長, 有助於他們結合不同的文化系統, 重整那「不完全」的自己。

 

三、今日華人教會的牧養角色: 多元文化的教會, 還是教會多元化?

澳洲近期的研究報告指出[6] 很多新移民參與本地英語教會之時, 並不感到完全被接納, 如此對新一代帶來重要的影響。父母在新的社會環境出現適應困難是直接影響其子女對該社會環境的投入;父母對教會群體的評價, 同樣直接影響其子女在教會中的參與。教會若要負起牧養新一代華人的責任, 恐怕不能漠視對第一代華人的牧養角色! 有澳洲本土的英語教會, 正以多元文化教會為策略, 接納不同民族的群體在教會中以他們的語言敬拜聚會, 因此吸引了不少新一代華人以及其父母參與他們的教會聚會。然而, 縱使有認為多元文化的教會是今日牧養新一代華人的模式, 在多元文化社會中的華人教會, 其實有著一個獨特的使命與角色, 可以多元化的策略承擔牧養兩代的責任, 不一定要走向多元文化教會的模式! 只是, 無論是一個多元文化的教會, 又或教會的策略多元化, 同樣需要有胸襟接納不同文化的差異, 並持守以聖經基礎為中心的教訓, 因為新一代所要追求的靈性, 是眼不能見、是關乎持久永恆的真理, 此真理也要反映於他們所重視的日常生活及關係中   

 



[1] 透過電腦網絡, 只需一動指頭, 按鈕鍵盤, 即可得知世界大事, 或與某人通訊聯絡, 只需發電郵、即時網上通訊等, 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因而為之拉近.

[2] J. Jupp: The Institution of Culture: Multiculturalism, In Culture in Australia: Policies, Publics and Programs (pp270-275)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3] 澳洲統計局 (Australian Bureau of Statistics), July 2002.

[4] 同化政策是要求新移民放棄他們獨特的語言文化特性, 融入他們的社會群體中, 以致沒有少數民族之別, 故又稱大融爐」政策 (Melting pot policy) (Castles & Miller, 1998; Yetman, 1985; Gans, 1985).

[5] P. Hughes, C. Thompson, R. Pryor, & G. Bourma: Believe it or Not: Australian Spirituality and the Churches in the 90s (Kew, Victoria: Christian Research Association, 1995).

[6] P. Hughes, & S. Bond: A Handbook for Cross-cultural Ministry (S.A.: Open Book, 2005).


《環球華人宣教學期刊》第十七期,2009年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