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文章 03

穆宣的拓荒先鋒

樂兒


|回主題文章選單|

 

當世界大事引起了人們對伊斯蘭世界發展的關注;為數有限的穆宣工作者正試圖喚醒教會對十三億穆斯林靈魂的關注;香港信徒因身邊擦身而過的面紗婦女而驟覺穆斯林離自己不遠的當下,原來神早已在多個世紀以前不斷預備和差派祂的眾僕人走進穆斯林的地區。13至14世紀駐足北非的雷蒙納爾;17至18世紀身處印度和波斯的亨利馬田;19至20世紀由中東走到世界各地的池維謀,在突厥地區奔波的胡進潔,在中國西北和泰南馬來人中間生活的海春深等,他們原本也身處漠視主耶穌使萬民作祂門徒的大使命的社會環境之中,卻因對神的委身,得知當時數以百萬計的靈魂不斷失喪,義無反顧地與為數稀少的同路人走進穆斯林當中,並持續冒著作工效果不顯彰、失去至愛親人和個人生命沒有保障等困難,一生甘心奉獻,走在窄路上,一而再地顯明神從來沒有忘記那些未聞救恩的生靈,總是願意把福音的真光照遍每個角落裡的人。

 

雷蒙納爾(Ramon Lull, 1232 – 1315)─「第一位走進穆斯林的宣教士」

雷蒙出生於地中海馬略卡島帕爾瑪市一個富裕顯赫的家庭,青年時在皇室任管家,曾經放縱享樂,自言那是以享受與罪惡為友的快樂。三十四歲悔罪歸主,變賣財產分給窮人,立志將自己和妻兒奉獻給主。

雷蒙出生的13世紀,宣教熱情只反映在十字軍的熱情。他們拿起刀劍,最後又死於刀劍之下。雷蒙則試圖以犠牲的愛去做傳道的工作,他曾寫了這句話︰「我看見許多騎士越過大海趕赴聖地,他們認為可以通過武力達到佔有它的目的;但最後,在他們獲得預期的目標之前,所有一切都破滅了,因此我認為似乎不應該企圖征服聖地,除非用祢和祢的使徒曾經使用的方式,也就是藉著愛和禱告,並流出眼淚和鮮血。」

雷蒙學習阿拉伯語九年,後用邏輯衛道的方法寫成Ars generalis ultima一書以領穆斯林歸主,並遊說當時的國皇成立訓練傳道者和學習東方語言的學校,也曾試圖說服多個教皇以傳道而非武力去面對伊斯蘭教的威脅。他更直接走進穆斯林中間,五十六歲開始,他先後到過北非突尼斯、東歐亞美尼亞及北非布吉亞等穆斯林為數眾多的地區傳道,遭遇驅逐離境和被人投石反對等困難。

 

亨利馬田(Henry Martyn, 1781 – 1812)─「現代第一位向穆罕默德跟隨者傳道的宣教士」

亨利在英國出生,十九歲時信主,曾任劍橋聖三一教堂助理牧師,1805年隨東印度公司作隨行牧者前赴印度,當時印度包括今日的巴基斯坦和孟加拉,他涉獵的語言包括印度斯坦語(北印度語言,與印地語和烏爾都語共通)、波斯語、孟加拉語和梵語等,五年間完成烏爾都語和波斯語新約聖經的翻譯和督導阿拉伯文新約聖經的翻譯,於波斯城市設拉子生活了一年,最後在三十一歲英年時前往阿拉伯途中病逝於亞美尼亞。

為他撰寫傳記的作者給他兩個稱號,一為聖人和學者,二為現代第一位向穆罕默德跟隨者傳道的宣教士。他和翻譯員們所完成的烏爾都語和波斯語新約聖經仍然有未盡善之處,特別是前者,但是卻已為未來的聖經翻譯和宣教工作奠下了美好的基礎,他特別的生平和工作也影響了不少生命,他的跨文化宣教經驗也對後世的宣教研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今日在劍橋仍有以他名義成立的亨利馬田教堂、差傳中心和宣教基金。

 

池維謀(Samuel M. Zwemer, 1867 – 1952)─「宣教的王子,向伊斯蘭宣教的使徒」

荷蘭和美籍混血兒,生於一個改革宗教會牧師的家庭,在十五個子女中排行十三,兒時父母已許願將他獻給神作宣教士。讀大學時在學生志願運動的聚會中獻身宣教,在神學院與學長甘雅各布(James Cantine)同心委身穆斯林宣教和以中東為目的地,但是當時一般差會都不願差人去伊斯蘭地區,於是他們便創立阿拉伯差傳會(The Arabian Mission)。

池維謀於1890年前往中東,經紅海、阿丁(Eden)、莫斯凱特(Muscat)直到巴林,在當地服侍,1894年阿拉伯差傳會正式歸入改革宗名下,1896年與聖公會傳道會(Church Missionary Society)宣教士魏愛美(Amy Wilkes)結婚,二人同心在巴林事奉,首兩名女兒因痢疾病逝和葬於巴林,後再育有一子一女。

他畢生致力伊斯蘭研究和寫作,著有二十多本書和出版《穆斯林世界》(The Moslem World)期刊。曾任普林斯頓大學宗教歷史學和基督教宣教學榮譽教授,亦在學生志願運動的聚會中擔任講員,讓教會更多認識伊斯蘭世界的福音需要,於穆宣發展影響深遠。

 

胡進潔(George Hunter, 186? – 1946)─ 「戈壁上的蘇格蘭人」、「孤獨的戰士」、「突厥斯坦的使徒」

胡進潔是喬治亨特先生到中國後所取的中文名字。胡氏在1889年加入中國內地會,來到中國後,胡氏發現西北突厥斯坦的福音需要,即現今新彊維吾爾自治區及中國與哈薩克和吉爾吉斯接壤的地區,包括戈壁沙漠、天山、哈密、烏魯木齊與喀什等地。胡氏作工的方式主要是將不同語言的聖經或福音傳單派發給在絲路上遇到的族群,包括穆斯林為主的東干人、哈薩克人和吉爾吉斯人,並其他種族如藏人、滿州人、蒙古人和俄羅斯人等。曾探訪他的一位宣教士,就對他跪在牀前禱告神的事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胡氏早年已面對深愛的未婚妻在英國病逝,到中國後發現單身更能專心和方便來往於荒漠和高山地區,便定志一生不會結婚。他一直孤身傳道,生活簡樸,直至一位青年同工馬先生(Percy Mather)加入,二人難得地合得來,只可惜馬先生1934年因照料傷病者時染病,盛年時被接返天家,令胡氏不勝懷念。

胡氏晚年面對該地政治局勢的不穩定,曾被誣告為英國間諜,接受蘇聯秘密警察的逼供和囚禁,嚴重打擊他的精神健康,最後在政治環境緩和後獲得釋放,享年八十多歲。

因著胡氏,英國人才得以聽聞中國西北山區荒漠區域不同種族的靈性需要。

 

結語

以上天國的拓荒先鋒,他們創新了地域、文化語言和事工組織等不同領域的工作。昔日向穆斯林傳福音的挑戰,至今仍存,甚至他們的人數增多,但是前人的步履,神願萬人得救的心意,卻可策勵我們,讓我們承先啟後,繼往開來,接續未完成的使命。

「我們既有這許多的見證人,如同雲彩圍著我們,就當放下各樣的重擔,脫去容易纏累我們的罪,存心忍耐,奔那擺在我們前頭的路程,仰望為我們信心創始成終的耶穌。」(來12:1-2a)

 

參考書目︰

  1. Cable, Mildred and French, Francesca. George Hunter, Apostle of Turkestan. London: China Inland Mission, 1948.
  2. Kings, Graham. Foundations for Mission and the Study of World Christianity: The Legacy of Henry Martyn. (URL: http://www.martynmission.cam.ac.uk/CLife.htm)
  3. Nazir-Ali, Michael. Martyn and Martyrs: Questions for Mission. Islam and Christianity, Contemporary Mission Insights, Selections from the International Bulletin of Missionary Research. New Haven: Overseas MinistriesStudyCenter, 2004, 43-47.
  4. Werff, Lyle L. Vander. Christian Mission to Muslims: The Record – Anglican and Reformed Approaches in India and the Near East, 1800 – 1938. Pasadena: William Carey Library, 2000 edition.
  5. Wilson, J. Christy. The Apostle to Islam: The Legacy of Samuel Zwem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rontier Missions. VOL 13:4 Oct-Dec 1986, 163-168. Reprinted from International Bulletin of Missionary Research, July 1986.
  6. 池維謀.撒母耳。《雷蒙納爾 ─ 第一位走進穆斯林的宣教士》。(URL: http://www.ysljdj.com/project/big5_index.htm)譯自Samuel Zwemer. Raymund Lull, First Missionary to the Moslems. 1902.

《環球華人宣教學期刊》第十八期,2009年十月。

(編者按:蒙作者供稿,謹此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