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主題文章選單|
一、本文目的
合用神學、人類學、漢學 …….等進行跨科際研究,於華人文化處境中
,介紹建構出的中色神學研究方法,選用了華人文化中飲食及家庭兩項傳統,介紹飲食神學及家庭神學,作為中色神學的兩項範例。
二、鑰詞介定
是系統而嚴謹地,探討一切有關神
(Creator) 及被造一切 (created order
,包括人及物 ) 的本性
/ 質 (attributes, character,
nature, etc.) 及相互關係 (action,
inter-action, relationship, etc.) 。
具位格者間,作系統式相互交往的處境系統及連帶結果
(The context and consequence of patterned interaction of
personal beings / Being) 。
「中華文化」的定義乃是:「華人經數千年代代相傳,以華夏中原區為核心,融聚成的傳統體系及動態複合體」。作為普世多種文化體系之一,「中國文化」自有其時(先古商周秦漢迄后)、空(中原地域)、人(種族血緣)、事(帝皇政制,農業經濟,漢語文學等)各種獨特因素,構成一內容豐富/且與眾不同的大文化系統,「中國文化」中又包括各具特色的「子系統」,即所謂「次文化」。作為具體而整體的「中國文化」,又因漫長歲月,地廣人多,動態調適,溶貫成豐富的複合體制,用自然科學法剖析「中國本位的文化」實在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又若以儒家文化等同中國文化,漢語文字或漢人食譜等同中國文化,甚或以中國家庭等同中國文化,均陷入學科、學派、族系等等的偏狹主觀,使之流入以偏概全的病垢流弊。為此本文採用整全視野及綜式治學法(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ve approach)的原因所在。
三、中色神學的定義及內容
配合華人慣用的意識型態及思維進程,即中色整合型而非西式分異型,採用適切華人傳統的研究方法(如相類性及相合式,而非西式分析性及辯證式),即跨科際綜合研究法,討論中國人所關切的問題(如倫常之理與祖先神靈庇佑;非西式偏重個人靈魂得救與天堂
/
天使),用中國人慣用的詞語及觀念(如「天」、「道」、「天人合一」、「天下一家」)表達及討論有關神(如三位一體的親情)跟受造一切的關係(如神人恩約),及華人文化傳統的一門學問,既有別於西方神學研究,又具有中國文化色彩,且適切中國人的處境及經驗,故稱之為「中色神學」。
用華人思想進程的型式,用漢語詞彙及揉合華人文化傳統探討的「中色神學」,包括三一真神內在關係的「親情神學」,外顯關係的「恩情神學」,探查三一真神與三界(即人界、天使界、自然界)相互交往及連帶結果的研究,是為「境界神學」,另有天人合一的基督論,天人合一的聖經論,神道救恩論、榮辱救恩論、人靈合一的成聖論及萬有融合的復和神學、飲食神學及家庭神學等。
圖一:中色神學綱要圖(溫1999:95,圖十五)
特色 |
細項 |
個案實例 |
除五舊 |
除舊崇洋 |
三一神論 |
除舊論調 |
中西文化一源論
尊儒論 |
除舊方法 |
獨儒論
「類似」作為「等同」 |
除舊偏見 |
否定中色神學可行性
|
除舊陋習 |
相斥論及融貫論 |
求三通 |
通真道
|
忠於聖經:謹慎解經
順從聖子:尊崇基督
堅守信仰:不妥協、守真道
|
通靈命 |
三一真神:親情神學
信徒蒙救:恩情神學
信徒相通:家庭神學 |
通文化 |
認清障礙阻困:(消極)
綜攝混雜─通真道
精靈祖宗崇拜─通靈命
處境化公義─天國神學論
內聖外王、自力更新─境界神學論
善用橋樑通道:(積極)
恥感文化─榮辱救恩論
關系至上─復和神學論
高處境、顧關係─家庭神學論及家庭延伸神學論、飲食神學論
二元相輔相成論及三界五通說─三一神論
天理良心啟示論─普通啟示、責難推卸
天人合一的「聖經論」─特殊啟示、聖經無誤
天人合一的「釋經論」─聖靈重生信徒,開啟頓悟
天人合一的「基督論」─道成肉身
人道合一的「救恩論」─罪人得救
人靈合一的「成聖論」─得勝得真信徒成聖 |
四、中色神學的研究方法
圖二:兩類神學構思對比圖(溫
1999:95,圖
十五)
基本型式 |
三一神觀及東方型
|
新派
/極端/異端
|
神學邏輯 |
異合契合(親情神學) |
互異相斥(亞式邏輯) |
神學觀點 |
既此、非此 |
亦彼、即彼 |
神學論題 |
基督論
|
基督的神性
宣告中的基督 |
基督人性
歷史性的耶穌
|
救恩論
|
神的主權與揀選
信心
救恩
佈道救亡靈 |
人的自由與選擇
理智
行為
社會福音作光鹽
|
教會論
|
普世教會
生命契合
|
地方教會
組織聯合
|
末世論
|
已際
|
未際 |
聖經論
|
神靈啟/默示 |
人為溝通/傳統 |
圖三:
傳統西式與中式兩類意識型態及思維進程比對表(溫
1999:95,
二十三)
項目 |
傳統西式 |
處境化中式 |
本質 |
非此即彼
相對式
辯證式
相異互斥型 |
即此亦彼
合一式
整全論式
異同契合型 |
強處 |
宏觀層面分析力強 |
宏觀層面整合性強 |
弱點 |
易流於相對式與辯證式 |
易流於一元論式及綜攝式 |
特色 |
衝突、競爭、求變、
個人、自決、自強。 |
和諧、合作、不變、
集體/團、互倚、他助。 |
微觀 |
相爭式/相辯二元式 |
互補/契合平衡論 |
宏觀 |
衝突/求變/單線型 |
共存/保守/循環型 |
中色神學探討的方法,是從聖經中的「三位一體」真理,推演出的「三一神觀」、「真神論」及「多元動力」模式等。
宇宙可分為三界:靈界(神界與天使)、人界、及自然界,三一真神與人 /
自然界有恩約關係,因而有「恩約神學」、「境界神學」。
「中色神學」範圍廣及內容豐富,故須綜合多種學科(如漢學、釋經學、人類學 …
等),揉合多種方法
( 如歷史法、歸納法、演繹法、釋經法、比較法 ….
等 )
,用跨科際綜合處理法進行。
分類 |
方法 |
傳統西式 |
處境化中式 |
意識 |
時間/方向 |
線型 |
循環型 |
型態 |
倫理 |
罪感倫理觀(法理因果) |
恥感倫理觀(倫理情理) |
思微 |
方法 |
分析性 |
關係性 |
進程 |
取向 |
分異型、辯證法 |
整合型、綜合法 |
五、中色神學分題舉偶之一: 「飲食神學」
「民以食為天」,食為生存之本。但隨時代變遷,人類已不單只求裹腹,對食的要求漸漸提高。每個國家和各民族受本身文化、環境、生活方式影響,都有其飲食特色。
各國各族均須飲食,其中的「法式」及「中式」烹飪藝術飲譽天下 。
承傳中國文化,飲食有關的習慣及禮儀傳統,形成獨一無二的中國飲食文化。
以「飲食」為主題,以人類歷史進程為導向,以關係為重點,系統又學術地,探討一切有關神及被造一切的本性/本質,及相互關係的研究,可稱「飲食神學」。探討的分題如:「飲食的始源」(類似傳統「創造論」而著重恩情)
、「飲食的錯敗與人類命運」(類似傳說的「人論」談自由意志、「墮落論」中談「神形象毀損」、「被造世界系列破壞」、「救恩的必須性」)、「飲食的儀節與敬拜」(類似傳統「舊約律法條例典章論」)、「飲食與基督」
; 其跨科際(宣教文化人類學和神學)、越文化,及包涵各族的特色,顯而易見。只須在應用上融合各該民族的飲食文化、飲食儀節,飲食社會性、飲食教會傳統
… 等,便能落實地應用,這是綜合文化人類學、漢學及神學進行跨科際研究的例子。
「飲食神學」的架構及落實,類似西方傳統的系統神學中:改革宗神學的「聖約」、時代論派神學中的「時代」、靈恩派神學中的「恩賜」、綠色神學中的「生態」、解放神學中的「解放」、後現代神學中的「解構」
…
等,有異曲同工之妙,其跨科際研究法,超文化及涵各族的特色,不點自明。是本文示範跨科際綜合處理法的一個例子。
圖五:「飲食神學」與西方傳統的系統神學比較圖
飲食神學 |
西方傳統的系統神學
|
主題 |
分題 |
主題 |
分題 |
飲食的始源
|
神的供應(創一24-29;二16;九8-17)
|
創造論
|
神的形象 |
飲食的選擇與人類命運 |
可作選擇,事先申明
(負)亞當夏娃錯喫悖逆(創三1-6)
被罰:蛇喫塵土、亞當汗流滿面才得糊口
(正)但以理及三友喫對獲神福佑
(負)欺詐的喫喝(創廿七;撒下十三10;賽廿二13) |
人論
墮落論 |
自由意志
神形象損毀
被造世界系列破壞
救恩的必須性
|
飲食的儀節與敬拜 |
(正)遵守逾越節(出十二至十五;民九)
(負)禁制不潔物(利十一)
(正/負)祭禮條例應當遵從(利一至十) |
聖約論
|
設立新舊諸約 |
食肉食血與
接受基督
(個人 ) |
「降下的糧」(約六)
喫肉喝血得生命(約四14、六48-58)
更美的祭物(來九章)
設立新約(林前十一25-26)
基督:飲食前洗手(可七)潔淨條例
人子又喫又喝,與罪人同席(太十一18-19;路五30、七33-34;路十四1;十五2)
門外叩門,受請一同坐席(啟三20) |
基督論
救恩論 |
接受基督 |
飲食與基督徒
( 團體 ) |
(正)信徒共領基督 ( 林前十16- 17)
(負)不該與惡人同喫喝(耶羅波安)
不因喫喝絆倒弟兄(羅十四21;加二11-12;歌二16)
神的國不在乎喫喝(羅十四17)
(正)主定立新約,遵命喫喝記念(太十六26-9;林前十一25-26)
(正)或喫或喝,為榮耀神(林前十31) |
禮儀論
教會論 |
領受聖餐
奉行聖禮
|
飲食與聖靈
|
(正)水:活水江河(約七 37-39)
(正/負)與神相交或與鬼相交(林前十18-28) |
屬靈論
|
恩賜與恩膏
|
飲食與天國
|
羔羊婚宴、生命樹、生命水的河(啟二7、十九至廿二)
喫喝與神的國(路十二45-46;十三16;十四15;廿二18、29;賽廿五6-9) |
末世論
|
主再來與千禧年
樂園與天國
|
類似傳統「基督論」,參讀約翰六章之「天上的糧」及「食肉食血與接受基督」,參讀馬可七章「安息日與基督」,參讀來九章「更美的食物」…等」;「飲食與基督徒」(類似傳統神學討論「接受基督的救恩論」、「領受聖餐的禮儀論」、「飲食與聖靈」、約七37-39
的「屬靈論」,信徒共領基督的傳統 「教會論」,參林前十17)、「飲食與天國」(類似傳統神學「末世論」談羔羊婚宴、生命樹、生命水的河,參啟十九至廿二章)篇幅所限,此處只提綱挈領列出要點描繪輪廓。(詳見Obis將出版之英文版「Towards
Third World Theology─Sino─Theology
as Case Study」。)
圖六:「喫喝」(態度與行動)與關係(敬神或敵神)圖
說明:
|
1. |
順命守逾越節歡喜立約(出十二24) |
a. |
暗喫的餅偷喝的水
(箴九17) |
2. |
享用神恩(傳八15、九7、十17) |
b. |
不潔之物(利十1) |
3. |
遵守主餐(林前十一) |
c. |
拜偶像之物(啟二14) |
4. |
為榮耀神(林前十31) |
d. |
絆倒別人(羅十四13-21;歌二16-17) |
5. |
憑信心,存感恩(羅十四6-7;
謝餐(約六11;徒廿七35;提前四3-5) |
e. |
違背良心(林前十27-31) |
|
|
f. |
肆食酗酒(羅一17;加五21;弗五18) |
I. |
禁食(路四1-2;太六16-18) |
A. |
曾拜偶像食物,擺上便喫(林前十23-27)
|
II. |
哀傷(創四十1) |
B. |
良心受阻(林前八7-12) |
III. |
埋怨與切求(林前十10;民十一、廿至廿一) |
C. |
只知喫喝,不知主治(太廿四27-43;路十七28-30) |
|
|
D. |
飲食交鬼(林前十19-22) |
圖七:兩類神學構思對比圖|「喫喝」(豐足與短缺)與關係(敬神或敵神)圖

說明:
|
1. |
感恩(出廿四11) |
I. |
仰望神(哈三17-19)
|
2. |
享用(箴九7、24、28、31) |
II. |
祈求信靠神(民十一)
|
|
|
III. |
知足(提前六6-10)
|
a. |
埋怨神(林前十1-11) |
A. |
貪食好酒(提前三3、5-6)林後三1-4;加五20)
|
b. |
試探神(林前十1-11) |
B. |
飲食招損(林前十一27-30) |
六、中色神學的舉偶之二:家庭神學論及家庭延伸神學論
既然「家」是中國社會架構的基礎,是華人文化的主題、是中國歷史的連繫線、是孕育華人文化的溫床、是塑造華人性格的模子、是構成華人社交關係的聯絡網、是
……
等等;於此,採取新的形式討論「天下一家」,嘗試探討「家庭神學」。內容以「家」為主題,另設兩項分題:「家庭神學論」(類同西式神學之「教會」Ecclesiology
)及「家庭延伸神學論」(類同西式神學之「宣教論」Missiology
)。界定此兩詞如下:
「家庭神學論」:以聖經真理為基礎(包括神從一本造出萬族的真理),以家庭為主題,以該民族之文化傳統為背景,系統地進行處境化神學性探討。中色家庭神學論,則以華人傳統家庭為主題,華人文化傳統為背景,華人思維方式及慣用詞語,有系統地進行中國色彩的神學探討
。
「家庭延伸神學論」:既然神為信徒的天父(Fatherhood of God),教會是神的家(the
household of God),是超越時空、跨越文化、兼容各族的「屬靈家庭」,系統性地探討有關這「屬靈家庭」的增長開展,稱為「家庭延伸神學論」。內容包括差傳佈道、教會增長、天國、天家等分題。(溫
1999:164-165)
圖八:家庭神學論綱要(溫
1999:176,圖四十九)
理論要點:五觀 |
實踐原則:四論
|
01. 神觀
02. 人觀
03. 救恩觀
04. 教會觀
05. 來世觀 |
01. 關係論
02. 生活論
03. 意識論
04. 運作論 |
圖九:屬靈家庭圖解
(溫
1999:177,圖五十)

圖十:家庭延伸神學論圖解
(溫
1999:177,圖五十一)

九、結語
本文選用跨科際研究法,合用神學、人類學、漢學
… 等進行跨科際研究,在華人文化為處境中,選用華人文化傳統中飲食及家庭兩項,介紹飲食神學及家庭神學兩項分題
, 以作中色神學示範。
參考書目
溫以諾。
《破舊與立新──基督教中色神學初探》
。加拿大:恩福,1998。《中色神學綱要》。加拿大:恩福,1999。
(加拿大恩福協會批准使用上述兩書之圖表及文字之轉載及使用謹此致謝)
《環球華人宣教學期刊》第二期,2005。
(本文曾於美國加州基督工人神學院舉行之“China/Christian
Interact”神學研討會中發表;2004 年3月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