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普傳 02

職場的挑戰與契機—我的心路歷程

章長基博士 - 華人福音普世差傳會(神州華傳)副總主任

|回福音普傳選單|

 

引言
1969
年的9月,當時我正在賓州一間大學教書,學校剛開學不久,就接到一封亞洲開發 銀行(亞行)打來長達四頁的電 報,聘請我前往工作。因我無意離開教職,故將它置之不理。但內子卻有感動,認為這是神的呼召,要我們回遠東去事奉祂。我挑戰性地問她如何事奉,她說也許 「中信」會在馬尼拉開辦事處。我武斷性地說:「沒有可能!」(因為當時「中信」同 工不多,我是美國東部的代表,所有重要決定我都會知道)。但是此事不久以 後,我們果然收到王永信牧師的來信,宣佈在菲律賓成立分會的決定。長話短說,我們認定這是神的指引,隨即謙卑順服,辭去教職;於19706月學期結束後舉家遷往菲律賓,帶著事奉的心志前往亞行工 作。

A 職場的挑戰
(a)
「入世」的職責
亞行是一個國際機構,由六十個國家集資組成;雖然稱之為銀行,但是它運作的目的不在謀利,卻是專為開發亞洲國家的經濟而設立。工作人員來自 世界各地,經濟學家及工程師各佔三分之一,精通國際法的律師也為數不少。工作範圍包羅萬象,大的項目可涵蓋整個國家的經濟開發策略、調整有關政策、以及提 供所需資金;中型的有工業、農業、漁業以及各種公共設施項目;小的項目包括投資於私人經營的中小企業。我當時所學的、教的、寫的都是有關國家經濟開發的原 理,因此去亞行服務真是可以充份發揮,學以致用。

基督徒的使命是要進入世界為世界服務。可惜基督教有時給人的印象是一個只顧來世,不理今生的宗教。這是一個誤導 世人,急待澄清的錯誤觀念。其實基督教十分關顧世界「和其中所充滿的,住在其間的」(詩廿四1),因為這些都是神所造的,也是屬神的。耶穌基督的「道成肉身」來到人間,住在人間的行為充分體現基督教是一個 「入世」的宗教;我們也要效法基督的「道成肉身」進入世界。職場是一般人生命投資最多的地方,是基督徒投身事奉的工場,也是我們入世的切入點。完成亞行的 每一項任務都是我們為世界服務的實例,也是我們入世為主作見證的機會。

(b) 「出世」的原則
雖然亞行的每項任務都是服務世界及入世的體現,但是基督徒在執行任務時卻要依循出世的原則。我們既不「屬於」、也不可「效法」這個敗壞與神 敵對的世界,但又不能離開這世界。相反地,我們務必要進入這世界,影響這世界。其間微妙的互動會產生矛盾及張力,但同時也會使我們在世度日保持高度警惕。 這就是基督徒既是出世又是入世的人生觀;這也是我們從神領受的使命感。祂要我們進入世界完成「福音」及「文化」兩大使命:讓「世界得知祂的救恩」,要我們 忠心管理祂的世界。但此文所針對的世界是一個狹義的「亞行世界」,涉及亞行的倫理道德、群體文化、行事規律、政治背景等等。神卻差派我進入一個又陌生、又 複雜的世界,要我在亞行作祂的忠心託管者。

去到亞行不久,神就將祂的話語賜給我,要我清楚知道如何行事為人。神以詩篇第八篇6-8節指示我要我在亞行管理祂手所造的「萬物」。當時亞行開業不久,資助的項目比較簡單,在亞洲國家協助漁業的開 發。當我接觸到這些項目時,我就把它們當作是神所造的「海裡的魚」來處理。畜牧、家禽等等項目都是「田野的獸」。亞行在亞洲國家建造了許多飛機場,可以使 飛機起降;這些飛機不都是「空中的鳥」 嗎?後來亞行也資助了許多環保項目,這些都是保護祂手所造的世界的好機 會。我既然清楚是神「派」我在亞行管理祂手所造之物,我要作一個忠心的受託者,我對項目經濟效益的評估絕不攙雜任何政治因素的原則來考量,因此我的結論及 決策常常與眾不同。就是因為如此執著,我在「亞行世界」裡常被掛上一個不妥協、不合作、不明理、不順服的名號。

(c) 是「光」也是「鹽」
主耶穌說我們「是」,並要「作」世上的「光與鹽」。最需要光與鹽的地方,就是光與鹽缺少的地方。光在黑暗的地方就能照亮起來,在充滿亮光的 地方就失去了它的功能。一般的職場都是缺少基督徒的地方,正好是光與鹽發揮功能的場所。但是我們務必要發光,不可將光「放在斗底下」。這就是我們入世的使 命,要我們在世界中活出超越世界的見證,因而感化我們所處的世界。在世界中我們不可標榜自我的清高,更不可發出高人一等的傲氣,但我們務必要活出與眾不同 的生命,發揮光與鹽的作用。職場就是我們的宣教工場,清楚接受神的差派,以專業投身宣教。

我在亞行工作了二十年,堅持光與鹽的見證。既然職場的任務是服務世界,我們就要將服務的標準提昇到最高的水平, 使完成的任務都能榮神益人。因此我首先對自己的要求是專心工作,有高素質的工作表現,以及卓越的工作成果。二十年來無人指責我在工作上失誤,或成果令人失 望。因為我有不同的考量原則,有時的意見與眾不同;在這種情況下當然可以閉口不言,但是我抱著「你們的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太五37) 的原則,總是坦率直言。這種做法在亞行的世界裡就被認為是 不懂事、不聰明。我明知如此作會吃種種的虧,會被冷落,會遭邊緣化;但我為了執著作光與鹽的見證,我願意付此代價。起初我被誤認為 “trouble maker”,同事們把我當作是製造麻煩的人,或是搗蛋份子!日子久了,真正認識我 的人就讚賞我的作為,稱我是“tough economist”,高舉我是認真的、 極好的、一流的經濟學家。追根究底,我明知不能摧毀或改變亞行的遊戲規則,但我絕不同流合污,人云亦云。二十年來我問心無愧,始終持守神所交付給我管理祂 的萬物的使命。這是我作光作鹽的見證。

B 職場的契機
(a)
個人談道
亞行的工作人員來自不同的宗教、文化、語言等等背景;雖然英語是共同的語言,但是有些人一開口就好像是在說一種沒有聽過的方言。他們的思維 方式,意識形態,生活習俗等等,也是各有特色。與同事平日工餘休閒交往時諸多談道機會,有人迴避,甚至抗拒,但也有人表示有興趣,並且樂意接受。亞行的職 場是一個操練跨文化宣教的地方。當時我在辦公室懸掛了一些用經句寫的對聯,對聯中間是一幅王明道先生的「處世格言」。這些東西往往引起訪客的注意及興趣, 並想知道其中的意思,因此很自然地就進入了宗教信仰,生活準則的話題。這是我在亞行職場獨特的宣教契機。

(b) 生活見證
亞行是一個國際機構,高級官員都有外交官的地位;週末參加各種宴會及社交活動是亞行生活的一部份。我雖偶然參加這些活動,但我不碰煙酒,久 而久之我被稱為 “the orange juice man”,是一個僅喝橙汁的 人!我認為這是我生活見證的片面。

1974 年我開始積極參與「華福運動」,經常拜訪各地華人教會。亞行的工作範 圍覆蓋整個亞洲,常常要出差。為了省錢省時,我盡量兼顧雙方的需要,在出差時探訪華人教會。但我執著一個原則,絕不為了華福的需要而製造出差的機會。每次 都是把亞行的事工放在優先地位,然後順道兼顧華福的需要。試舉例闡述之:譬如亞行派我去斯里蘭卡,那最直接的路線是由馬尼拉經新加坡轉機;但我往往在週五 下班後繞道東馬,在主日事奉完畢後才前往目的地。如此行,公幹不受影響,旅費加額自己負擔。二十年來無人指責,這是我不假公濟私的見證。
亞行的薪俸高,福利好,又有外交特權,生活條件十分優裕。同事們一般都住在馬尼拉的高等住宅區,生活相當奢華。我們卻與眾不同,履行簡樸生 活。住在菲國人群當中,與宣教士們結為盟友,以資學習,彼此建造。因此亞洲最大的,由三十多間國際差會匯聚人力財力,專為宣教士子弟設立的Faith Academy,專案破例接納我們的孩子入校讀書。當時我除在華人教會中事奉外,並深入了菲國教會及機構。這是 我學習事奉,吸取宣教經驗的時期。

(c) 建立群體
1978
年神賜給我一個獨特的契機,在職場中與數位信徒開始一個查經小組,每週一次利用午膳時間彼此分享神的話語及個人見證。開始的時候每次由我 一人帶領,人數不斷增加,查經興趣濃厚;但我每次出差,聚會就宣佈暫停。於是我開始訓練同工,輪流帶領;查經小組從此不再間斷。當時亞行正在蓬勃擴展時 期,空間一直不夠用,因此辦公的地點由兩三個增加到五、六個,最高峰時達到十個不同的地方。查經小組也在不同的地方順逐蔓延,似乎形成了一個查經運動!多 人重生得救,靈命得到滋潤;屬主的群體也就慢慢地形成了。我提早退休至今將達二十年,此查經運動今天仍然在亞行嶄新的辦公大樓中生龍活虎似的被主重用!

結語:
1990
年我提早退休時,同事們為我開了一個歡送會。除了臨別贈言外,還編排了一齣短劇,描述查經小組進行中的情況。其 中有一人專門模仿我說話的姿態,並且學我常用的詞句。演技生動,笑聲滿堂。最後送我一幅我的畫像,畫中的我手裡捧了一本聖經。這似乎是我二十年職場事奉給 人留下的印象。

 


《環球華人宣教學期刊》第廿期,2010年4月。

(本文曾刊載於《華傳路》第79期,蒙華人福音普世差傳會(神州華傳)准予轉載,謹此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