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文章 03

那99位在哪裡呢?

林安國 牧師 - 華人福音普世差傳會(神州華傳)總主任

 |回主題文章選單|

 

耶穌的比喻中提到一百隻羊,失去了一隻,牧人就撇下九十九隻羊去尋找那一隻 羊,直到找著了,就去請朋友來一同歡喜慶祝 (參路十五3-6)

宣教工場在急切尋找工人,但數目字卻是倒了過來,差會及教會只在尋找獻身者、神學畢業生、傳道人、牧者……,卻沒有想到動員眾多的帶職肢體。這種狹窄的宣教人力觀,怎能滿足工場之需求,我們只動員了百份之一(1%)的人力,那99(99%)在哪裡呢?

據一差傳機構Intercristo統計:北美派出一位宣教士到海外,同時也有超過一百個北美洲人到海外工 作。美國政府統計:美國人口約有2%住在海外,這些人與宣教能否連上關係?而華人是一個普世流動的群體,這 些到海外工作的信徒是否也能成為華人教會中一股宣教力量呢?

最近在回教工場傳來一個故事:有一位菲律賓姊妹受聘於一個女嫞機構,被派到一個回教國在一個富有的酋長家中替他 看顧小孩。過了不久,適逢酋長生日,大排筵席請客,酋長在高興之餘,叫了自己兩個小孩在賓客面前獻唱,小孩即站起來高歌一曲:「耶穌愛我我知道,因有聖經 告訴我,凡小孩子主牧養,我雖軟弱主強壯,主耶穌愛我……」酋長聽後大發雷 霆,叫了女嫞來大肆咆哮加以斥責,並立刻把她辭去。誰知道,酋長的兩個孩子,因著女嫞的離去,整天哭哭啼啼,茶飯不思,一直吵著要她回來。酋長愛兒心切, 最後只好叫女嫞回來,但卻警告她不可再教他的兒女唱「耶穌」詩歌。這位女嫞原來是位帶職的宣教士。

要動員華人教會更多人參與宣教,必須動員那99%的「平信徒」,他們 是醫生、工程師、教師、商人、司機、廚師、女嫞、勞工……,只要他們有一個宣 教心,他們的職業便是他們進入一些創啟國家的橋樑及途徑。前宣道會的宣教領袖William Kerr說:「若沒有動員 平信徒參與宣教,大使命之工永不能完成。」。

聖經中的帶職事奉者
舊約聖經中的偉人都有自己的職業及專長:亞當是伊甸園的管理,亞伯是養羊的,亞伯拉罕長於畜牧,約瑟是宰相,約書亞是軍人戰士,大衛未作君 王前是牧人,亞薩專門寫詩,但以理在巴比倫作總理,尼希米為了使命從酒政改行作行政省長……,這些信心偉人都是 與神同行,於自己的職業上為神在同文化及跨文化的社會作見証。
新約聖經中也提到不少帶職而忠心事主的人,耶穌的父親約瑟是木匠,耶穌未出來傳道前的卅年,想他在家中也必跟從父親學習木匠的手藝,撒該是 稅吏,尼哥底母是議員,哥尼流是羅馬官長,路加是醫生,百基拉、亞居拉是織帳棚的,保羅雖然蒙召作外邦人使徒,但他說:「我這兩隻手常供給我和同工的需要……(徒廿33-35a),可見他用了不少時間去織帳棚賺錢,供養自己和同工們生活費。

歷史中的帶職宣教
最早把福音傳入中國的聶斯多留派(Nestorian)基督徒進入中國創立 了景教。他們後來也擴展至中亞,印度,韓國,日本及東南亞等地。他們的宣教運動擴展全是帶職宣教士,影響甚大。據John Stewart的研究,到了11世紀,他們傳道的果 效已使亞洲的基督徒人數比差派國的歐洲更多,這些宣教士們都帶職為學者或老師,到處創立學校或教學,而教導的內容往往以聖經為課本。

宣教的鼻祖威廉克理其實也是帶職宣教的鼻祖,他在1792年已極力與教會爭辯大使命不是單給蒙召作傳道的「聖品人」,而是給每一個「平信徒」的,因此使萬民作門徒,去洗 禮,去教導都是每一個人的責任。他說:「我的職業是為主作見証,我的鞋業只是為了糊口。」他出發去印度時呼籲教會弟兄姊妹支持他,說:「我好像要下到礦坑 一般, 請大家切記在上面拉緊繩子,多多代禱,不斷支持。」可惜,他到了印度不久,教會便把他遺忘,他因此加入一間本地 種植公司工作,學了當地話,把聖經翻譯成當地語言。他有語言天份,後來又在當地大學Fort William College 得到教席,影響多人信主。

當天主教耶穌會宣教士進軍中國時,皆以高等學者身份進入,好像利瑪竇(Matteo Ricci)是數學家及天文學 家,沙維亞(Francis Xavier)是地理學家等;他們 見朝廷大官時即送上他們的發明品鐘錶、天文儀等,很快便被皇帝、朝廷官吏及仕大夫等接納,成為他們的家 庭老師,涉足上層接觸領袖,也打進了當地社會。沙維亞說:「中國人若看我們是高等學者,我們講宗教時他們會聽。」

莫拉維弟兄會(Moravian Brethren)的宣教工作始自德國的大復興,那時教會領袖親岑多夫 (Zinzendorf , 1700-1760)從一黑奴口中得悉聖多馬島(St. Thomas Island)的黑人在喪亡中的呼聲,他鼓勵莫拉維弟兄會派宣教士去幫助他們。最早派 出二位信徒皆帶職工人,一個是陶匠,另一個是木匠。第二批派到拉巴多(Labrador)是以商人身份,他 們與愛斯基摩人做生意,把所賺取的錢全部用來發展宣教事工,另一對在1754年派到南美洲的蘇里 南(Surinam)作裁縫師,繼而去的有商人,有麵包師,鐘錶商,這些商人在那裡聘請了當 地工人,為他們製造就業機會,所組成的公司名字非常宣教化,稱為披載基督者公司(Christoph Kersten & Co. ) (Christ-bearer Christian & Co.)

莫拉維弟兄會覺得差傳工作單靠奉獻難以維持事工的發展,經商是最好的方法得到長遠經費,而且對基督徒作了美好的 見証,也為初信者製造就業機會,幫助福音更易更快廣傳。

巴色會的宣教策略也著重於帶職宣教,1851年首位宣教士以紡 織商人身份進入印度,組基督徒公司,招聘公司,從當地樹液中提取不脫色的Khaki染料,後來英軍的軍 服也用這種顏料製成Khaki色。

在西非的迦納,巴色會中的瑞典宣教士把可可(Cocoa)種子從南美帶到該 國,後來可可豐收,成為迦納國家的代表產品,運到世界各國出售。巴色會的宣教發展與商業連在一起,他們宣教站也就是他們的分公司,同來為天國做生意。

馬禮遜本來計劃作一個全職宣教士,但中國當時嚴禁外國人進入國境,他不得不加入東印度公司作翻譯員,一方面可自 給自足,一方面也能有身份居留,其實東印度公司開創期的Sir Thomas Rowe也是一位敬虔的基 督徒,他每到一處都有牧師隨行,這些「牧師」學習了當地的語言,也幫助當地人認識福音。
在東印度公司旗下還有一出名的傳道者名叫Henry Martyn(1781-1812),他本來想當宣教士,但苦無經濟支持,加入東印度公司能解 決生活費,他遂進入印度加爾各答,在那裡將新約翻譯成印度語,後來又到伊朗,再將新約翻譯成為波斯語,最後,他在前往土耳其的途中,因病英年逝世,只有31歲,但他卻是一位偉大的帶職宣教士。

結語:
既然歷史中的先聖先賢皆以帶職為有效的宣教策略,在現代的工場上,帶職宣教更應加倍使用。

在泰國北部Issaan地區,有三個差傳機構合作發展全人福音事工,一方面關懷社會及人的需要,另一方面研究教會的發展 及本色化培訓,其成績斐然,開拓了40個教會作母會,後又產生了250個子會。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他們的農場自治計劃,這類農莊有魚池,也養鴨和豬,鴨和豬的糞便是魚塘的飼料,塘裡的 死魚和水是草木的有機肥料,豬糞經過處理可作鴨的飼料,透過這種豬、魚、鴨的循環再生處理計劃,農莊的出產不但可供村民食用,也有營利支持教會的事工,雙 管齊下發展,叫人的靈魂體皆得益。

另一個在東亞的回教國家實行類似的「菜蔬魚池計劃」,這計劃是融合了養魚和菜蔬的培植系統,先挖掘魚塘,挖出來 的淤泥堆積成為菜田,菜出售後,剩下來殘舊的菜可作魚的飼料,魚塘排出的廢物污水可灌溉菜田,這種循環系統,幫助了很多原來窮困的家庭得以改善生活,也使 許多回教徒信主,加入了「耶穌清真寺」(參《宣教運動面面觀》p.619)

華人教會在科技、農業、電腦、工程、商業等人才輩出,能動員這些人才成為宣教精兵,必能使福音在萬民中有突破性 的倍增發展,且能事半功倍。可惜,目前我們只動員了1%的人力,請問那99位何時能加入團隊呢?


《環球華人宣教學期刊》第廿期,2010年4月。

(本文曾刊載於《華傳路》第79期,蒙華人福音普世差傳會(神州華傳)准予轉載,謹此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