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應用 02

香港教會在末世的使命─普世宣教

張豔豔小姐─建道神學院道基督教研究碩士學生


|回主題文章選單|

、香港教會的使命

在一份研究香港基督教教會事工的普查中,顯示香港教會開始產生「使命」的意識與實踐感,[1] 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胡志偉牧師表示香港堂會在2004年中整體人數有增長的表現,不少教會開始以「外向為主」(outward-focused),不再是往內望,這代表香港教會正健康發展。[2] 研究結果得出有60.6 %堂會常設差傳或宣教事工,18.1 %堂會以多於10 %堂會經費支援對外事工,28.9%堂會差派同工往外地事奉。對於一直處於宣教意識較為淺薄的香港來說[3],這次普查的結果確實令人有振奮的感覺。然而若對於神設立教會最初的目的來說,香港教會就不能只滿足於現狀,仍需邁步向前!畢竟仍有至少40%的堂會沒有實踐差傳的行動!此外,香港堂會仍然存著一種以堂會為本位的差傳心態,[4] 林兆源牧師認為不傳福音的教會,就是把教會的本質扭曲了;不傳福音的信徒,就是對信仰認知上最嚴重的失誤之一![5] 在主降後第廿一個世紀中,教會願否加大力度,承擔使命,就在乎是否明白差傳在神心中的位置與計劃。  

耶穌藉使徒在地上建立教會,為的就是要將福音傳至地極,地上萬族要得到福音,「神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致滅亡,反得永生。」(約三16)。無論是舊約或新約我們都可看到神的心意乃是要將祂的救恩傳給普世的人要萬族得救。[6] 神是一位宣教的神,舊約中神呼召揀選亞伯拉罕,為的就是要「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亞伯拉罕)得福」(創十二3);新約中神差派獨生兒子來到世上,目的是「不是要定世人的罪,乃是要叫世人因祂得救」(約三17)神不願一人沉淪,乃願人人都悔改。因此,韋拿教授(C.P.Wagner)總結教會的使命時認為:「教會的使命乃要在世界中現身說法,藉著言語和行為使得基督的福音有效地被傳開來,以致所有的人成為基督的忠實門徒,以及基督教會盡責的會友」。[7] 向普世宣教是教會在耶穌基督再來時無可推諉的責任,因此香港教會在末世的使命也應就是普世差傳。

昔日,主耶穌留給門徒的差傳策略是「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徒一8)耶穌在耶路撒冷復活,耶路撒冷是猶太全地其中一城,而撒瑪利亞,則在猶太以外,被喻為「外邦」,地極就是包含全地的意思,因此我們可以理解主要門徒將福音傳至地極的步驟是由身邊同地同文化的民族開始,遠些到異文化異族,再遠些跨區域、跨文化之地為主作見証。英國差傳統計學家巴烈特(David Barret)在二零零四年發表全球差傳數據表(參附件)中,揭露基督徒佔全球人口比例只有32.9%,而全球大約還有27.5%人口是福音未及之民。[8]林安國牧師認為在締造差傳世紀開步時不要一下子跳到外洲、外國。門前的一小步能幫助很多人踏出中步或大步。香港教會在邁向差傳的路上是否有注意門前的一小步?[9] 林安國牧師曾說若連同胞的事工都未做好,又如何能做好萬民的事工?[10]

二、中國對香港教會在普世宣教事工中的重要性

歷史學家阿諾德.湯恩比(Arnold Toynbee)預言說二十一世紀是「華人的世紀」;約翰.納斯比(John Nasobitt)也說二十一世紀是華人的世紀;斯特林.西格林(Sterling Seagrame)亦寫了一本書,叫《太平洋邊緣之主》(Lords of the Rim),描寫一個看不見的華人帝國出現,他說:「旭日已經從太平洋的邊緣上升,公元二千年正是中國的龍年,也正好是『龍的世紀』的開始。」[11] 章長基教授在研究中國發展趨勢所得的結論是中國自改革開放後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過去廿多年中國經濟持續高企的增長率,一直維持在全球之冠的地位。[12] 隨著政治、經濟結構和意識型態的改變,中國的教會及社會將產生巨大的衝擊。前遠東廣播總幹事盧家駇牧師曾認為若不做好華人福音工作,便不能說差傳工作已經完成。[13]今天香港教會要踏出差傳的第一步是否以踏入毗鄰、血濃於水的祖國 - 中國為起點?

中華民族現時是世界上最大的民族,華人差不多佔了全球四份之一的人口,是世界上最大的傳福音群眾對象。內地牧者王迦勒牧師指出中國大陸教會增長以1949年統計的80萬至今約有8,000萬基督徒。有非官方估計,中國基督徒的數字可能已達至一億。[14] 中國基督徒人口的激增雖是全球最令人驚奇的事,但其實信徒在中國13億人口中的比例僅佔百分之六(6%)左右,仍然有百分之九十四(94%)的骨肉之親還沒有得救,甚至大多數是未曾聽過福音的,這個數字比全世界十一億的回教教徒還多,也超越全球的印度教教徒(七億)與佛教教徒(三億)之總和,亦比全世界九億的無神論者更多,甚至比全世界所有福音派信仰的十一億基督徒更多。因此向中國傳福音仍是最迫切的事。香港與中國水天相連、與內地同胞血脈相連,應是中國福音事工的主要後勤基地,香港的特殊戰略位置無論對國內教會各種形式的支援,都應站在最前線。[15] 一方面協助國內教會建立根基,一方面打開宣教窗口,藉中國將福音傳至地極。

有學者認為中國很有可能是廿一世紀宣教的一股強勁力量。一股差傳的洪流,將以大陸教會為主軸、為前鋒,帶動整個華人教會在末世完成主的使命。[16] 最近,內地教會點起差傳火炬,農村教會與城市教會,一呼百應徵召人力,向西挪移,往教會弱小的省份去、往少數民族中間去、往創啟國家去、往世界三大異教的陣營去廣傳福音。[17] 中國信徒對普世宣教的使命就是要向世界各個角落的華人傳福音。中國教會的異象就是先向國內的未得之民傳福音,然後差派更多的超越文化的宣教士去異文化的國家,成為宣教的中國。[18] 中國教會的領袖們意識到,神興起中國教會,就是要藉著中國成為萬國萬民的祝福,把福音傳遍萬國萬民的使命託付給中國教會,通過中國教會把福音經由回教世界傳回耶路撒冷。[19]

中國教會確實是一個正在成長中的教會,一方面面對著十二億未得之民的廣大禾場,急需要有更多機構、教會、肢體同心投入差宣事工:另一方面亦面對著急速的增長,內部迫切需要更多的屬靈餵養和牧養。[20]

、初期教會對香港教會發展和推動中國事工的啟示

主耶穌吩咐門徒「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最初聚集在耶路撒冷的人數只有一百二十人,門徒領受了聖靈的能力後便開始傳福音,為神作見證。他們首先在耶路撒冷建立教會,然後在猶太地四周建立了教會,門徒繼續往撒瑪利亞遷移。後來門徒繼續傳道至安提阿,當安提阿的教會被建立起來後,福音向著萬邦伸展,安提阿教會藉著差派的宣教士將福音傳至地極。從《使徒行傳》中我們可以看到初期教會在推動普世差傳的三個層次:

1. 平信徒的層面

《使徒行傳》記載初期教會開展普世宣教的事業由信徒開始。[21] 第一個作出貢獻的是七位執事之一的司提反,他傳道的工作雖引起猶太人強烈的反對,但他的生命見證卻在掃羅的身上留下了深切的影響。司提反的死引致門徒四散逃亡,分散到猶太和撒瑪利亞各處,伏下了門徒廣傳福音的基本線路。其次,腓利是第一個向被人蔑視的撒瑪利亞人分享福音的信徒,藉著他的傳道,打破了猶太人和撒瑪利亞人之間的種族隔閡,亦突破了福音地理的限制,他帶領了第一個非洲埃提阿伯太監歸信基督是跨文化差傳的先驅。以研究初期教會背景著稱的神學工作者彭可仕(Robert Banks)教授指出,「新約聖經呈現出的地方教會大致上是以信徒為中心的,他們自動地服事,偶而有巡迴工作者來訪,來訪者大多從事講道、植堂、造就等工作。」[22]

服事中國事工已十多年的房角石協會董事會主席湯頌年牧師經常強調要完成上帝交託我們的異象和使命,必須把事工建基在耶穌基督這穩固的磐石上,並靠賴祂的恩典和憐憫、建立和組織用以支撐著整個事工的四大支柱,就是教會、全職的同工團隊、專業的義工團隊和關心協會的房角石之友。他所指的同工團隊、專業的義工團隊和關心協會的房角石之友其實就是來自教會中的一群平信徒。

平信徒在發展中國事工上的確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這一方面表現在北上的信徒,隨著省港澳加深經貿合作,愈來愈多北上發展的平信徒,這些信徒因透過經商貿易、北上工作、參與學術研究、文化交流等而有著跟內地教會和信徒經常接觸的各種機會,若香港教會能善用北上信徒的恩賜並推動他們投入參與中國事工,將對開展內地信徒服侍的工作十分有利。[23]

另外一方面,隨著加入世貿、西部大開發戰略方針等因素,中國需要與世界接軌,因此它急需大量的專業人才,[24] 這便為海外的華人基督徒帶來更多的福音機遇。基督徒可以因著獨有專業的知識和才幹進入中國服事有需要的群體。筆者認識有不少肢體以他們老師的專業到國內高中、社區教授英語,藉著教學不但提高了當地學生的英語水平,更重要的是老師的生命見證深深地烙印在學生心中。此外有不少的機構開始將跟進學生的工作交由平信徒去承擔,藉著書信、探訪的關懷使有需要的群體如大學生、孤兒、國內的信徒感受到基督的愛。平信徒是最寶貴最大的資源,要拓展普世差傳就必須好好培育信徒的生命,教會和機構應發掘信徒的恩賜並提供種種可行的途徑和渠道,使信徒在職場上得以發揮他們的作用和恩賜,好讓他們更肯定向普世傳福音是神對教會的使命。

2. 領袖的層面

林守光牧師認為耶路撒冷教會成立之後,似乎並未完全掌握耶穌基督的心意;五旬節同蒙靈浸的外來者,確實將福音帶回本地本鄉,而留在耶路撒冷以使徒為首的教會,在本地本族的福音工作做得尚算出色,但跨越地域文化的佈道行動,就相形見絀了。[25] 神似乎不甘於祂的教會保持這種形態,於是祂讓使徒彼得見到一個異象,將胸懷普世的天國心,賜給一直以自我堂會為本的教會。神透過哥尼流的事件,使當時最重要的教會領袖彼得徹底改變了以色列人對差傳的觀念。聖俗有別的觀念在每一位猶太人心中,都是根深蒂固的,連彼得也不例外。但神在異象中使彼得知道,神所潔淨的,人不可當作俗物,意思就是神的恩典要臨到外邦人,神要藉基督的血潔淨外邦人,猶太人不可以堅持己見,仍以外邦人為不潔淨的。彼得幾經掙扎才順服下來,也明白了神的心意是要萬人得救,他這才願意向外邦人傳福音。最後彼得說:「我真看出神不偏待人,原來各國中,那敬畏主、行義的人都為主所悅納」(徒十 34)。

呂焯安牧師在〈從佈道到增長到健康〉一文中便曾藉著檢視西方教會運動的演變,提示華人教會領袖要分辨教會健康成長的關鍵,不在乎甚麼的模式,乃在乎教會領袖的素質,和教會信徒動員兩方面。[26] 林安國牧師亦認為準教牧們若一點差傳觀念也沒有,將來他們牧養的教會也難走上差傳之路,若教會的內容及質素是宣教,教會與大使命不能分割,教牧若沒有差傳的觀念,大使命中「使萬民作主門徒」的使命便自然會脫環,教會也易落入自私、自顧、自肥、自利的光景中,失去主耶穌的胸懷普世,及愛憐萬民的心腸。有負擔的平信徒若能與有差傳負擔的教牧合作,便如虎添翼,教會的差傳事工必可興旺擴展。

筆者在機構服事多年,見證不少牧者因能突破傳統觀念而致成功帶領整體會眾參與中國事工,房角石協會的源起便是因著個別牧者同工對中國的異象而致先後在四個省份展開了工作,因著領袖的異象帶動了先後超過200間堂會與協會同心服侍。

教會領袖首先要突破自我,懷有普世差傳的意識和胸襟,透過教會良好的機制,牧者及領袖群要多出席不同的差傳聚會,開拓視野,聽取經驗,了解不同群體對福音的需要,而致有更多機會經歷從神而來的異象及感動。若教會牧者能突破障礙,那麼必能帶領堂會參與在神的救贖計劃中。彼得在硝皮匠西門家看見的異象,並不是單獨的事件,而是神將福音帶給哥尼流整個行動的其中一環。《使徒行傳》記載先是敬虔的外邦人哥尼流遇到神的使者(徒十1-8),然後是彼得見異象(徒十9-16),哥尼流的使者剛好在彼得猜疑異象的意思時抵達(徒十17-22);於是彼得到該撒利亞將福音傳給哥尼流一家(徒十23-48)。這事件令耶路撒冷教會的信徒改變了向外邦人傳福音的觀念(徒十一18),先是領袖改變了,然後是會眾也改變了。這觀念的改變甚至影響了後來對外邦人傳福音的行動,例如派巴拿巴帶掃羅去安提阿教會協助他們(徒十一19-30)。所以套用一位內地校長的話:一位優質的校長就是一所優質的學校,那麼一位有普世差傳心志的領袖將強化教會普世差傳的意識!

3. 宣教士的層面

《使徒行傳》記載安提阿教會不但是所有外邦教會之母,它更順從了聖靈的帶領,分派保羅和巴拿巴出去,使福音的工作得以建立、植根、鞏固和成長。保羅在領受使命的異象後,幾乎走遍所有羅馬帝國的主要城市,打下了日後教會擴展福音遍傳的基地。宣教士李文斯頓(Livingstone)說:「神愛世界,所以將祂唯一的兒子差派去世界做宣教士。」[27]世界上第一位宣教士就是耶穌基督。上帝差遣耶穌,今天教會也要成為差遣人宣教的組織。當一個教會沒有足夠的人力進行宣教,便需要借助專業的組織 — 差會來執行宣教。每一個教會都應該有一個目標,就是要成為一個宣教基地,教會也要成為栽培宣教士的地方。

要發展事工就必須要有「人」,香港教會除了在金錢和物資上支援國內教會外,最重要的還是在人力上的提供,若要推動中國的事工就要更積極培訓專職、帶職的同工,孕育和培育更多合適的宣教工人,牧者要特別栽培存心投身差傳事奉的信徒,恆常為他們禱告,提供學習事奉的機會,並支持他們參與體驗及接受神學訓練,以致同工能更好地將恩賜發揮在工場上。

、總結

隨著中國香港兩地政治、經濟、社會的變化,香港教會比內地教會在知識水平、工作經驗、眼界等仍技勝一籌,而且香港教會的財力、人力等資源上比內地教會要多得多。而內地教會豐富的靈性生命,對神對人熱誠的愛,對神的話和各樣見識追求的態度,尤其是在發展普世差傳的眼光及心志上是非常值得香港教會效法的。因此今天在發展中國事工的模式上乃是雙方以共同的目標同心合意興旺福音。

一位宣教學家曾預測廿一世紀將是一個屬靈革命的時期![28] 2010年中國的人口即將超過15億,2050年即將增至20億,人口的激增將為教會帶來屬靈的革命!面對如此龐大和柔軟的禾場,香港教會能否看準神的心意,完成上帝在末世對教會的使命!今天即使香港教會不醒覺神在末世對教會的普世差傳的使命,上帝仍興起中國大陸的信徒承接福音的火炬。然而若香港教會能開拓心胸,大步向前,中國絕對可以成為香港教會向普世宣教的一個跳板,願香港能與中國教會攜手同心完成上帝在末世交托教會的使命 - 普世差傳!

「焉知你得了皇后的位份不是為現今的機會麼?」(斯四14)

參考書目

  1. 隸立德著,曾家衛譯。《使萬民作門徒》。臺北:中華福音神學院,1979。

  2. 林安國。《華人教會新世紀》。香港:世界華人福音事工聯絡中心,1997。

  3. 楊東川著。《宣教會原理》。香港:天道出版社,1981

  4. 約翰司托得著,黃元林譯。《《使徒行傳》》中國,全國兩會出版,2003年。

  5. 《世界華人福音會議彙報》。香港:華人福音事工,1984。

  6. 《宣道會中國事工研討會簡報》。香港:房角石協會,2002。

  7. June Tefel Dreyer, China’s Forty Millions, Harward U Press England 1976

  8. Tony Lambert, China’s Christian Millions, OMF Monarch Books, London 1999

  9. Carl Lawrence and David Wang,The Coming Influence of China, Shannon Artesia, CA . 2000.

期刊

  1. 《大使命雙月刊》。大使命中心。

  2. 《往普天下》,香港差傳事工聯會。

  3. 《中神期刊》中國研究神學院。

  4. 《房角石協會通訊》房角石協會。

  5. 《教牧期刊》建道神學院。

  6. 《華傅路》

  7. 《使命》

附件

英國差傳統計學家巴烈特(David Barret)每年都會發表全球各項與差傳有關之數據,以下是他新近發表之二○○四年全球差傳數據。(資料來源:"Status of Global Mission, AD2004, in Context of 20th and 21st Century", International Bulletin of Missionary Research, January 2004.)

 

 

2004年數字

增減趨勢

一、全球人口
1. 全球人口

6,364,317,000

1.25%

2. 城市人口

3,113,253,000

1.94%

3. 鄉村人口

3,251,064,000

0.60%

4. 成年人口(十五歲以上)

4,484,258,000

1.40%

5. 識字人口

3,497,306,000

1.76%

6. 文盲人口

986,952,000

0.17%

二、城市化現象
1. 大都會(人口超過十萬)

4,400

2.09%

2. 超級城市(人口超過百萬)

430

1.70%

3. 城市貧民

1,580,000,000

3.07%

4. 居貧民窟之人口

800,000,000

3.39%

三、不同宗教人口
1. 基督徒(廣義的)

2,090,763,000

1.12%

2. 非基督徒 

4,273,554,000

1.31%
a. 回教徒 1,271,884,000 1.76%
b. 印度教徒 841,078,000 1.15%
c. 無宗教信仰者 774,800,000 0.41%
d. 佛教徒 376,574,000 0.86%
e. 無神論者 149,564,000 0.25%
f. 新宗教信徒 106,937,000 0.68%
g. 本土宗教信徒 242,882,000 0.61%
h. 錫克教徒 24,402,000 1.21%
i. 猶太教徒

14,956,000

0.67%
四、全球基督教情況
1. 基督徒佔全球人口比例

32.9%

0.05%

2. 名冊會友

1,984,098,000

1.16%

3. 聚會人數

1,416,842,000

1.04%

4. 福音派信徒

242,697,000

1.83%

5. 大使命信徒

682,026,000

1.20%

6. 靈恩派信徒

570,806,000

1.73%

7. 每年的殉道人數

167,000

1.08%

五、宗派會友情況
1. 聖公會會友

81,805,000

1.65%

2. 獨立教會會友

414,913,000

1.85%

3. 邊緣基督徒

31,786,000

1.90%

4. 東正教信徒

216,574,000

0.37%

5. 更正教信徒

367,742,000

1.43%

6. 羅馬天主教徒

1,101,930,000

1.07%

六、各洲信徒分佈情況
1. 非洲

382,816,000

2.48%

2. 亞洲

323,936,000

1.64%

3. 歐洲(包括俄羅斯)

527,423,000

-0.18%

4. 拉丁美洲(三區)

497,949,000

1.14%

5. 北美洲(一區)

222,458,000

0.81%

6. 大洋洲(四區)

21,811,000

1.19%

、全球基督教組織及工人
1. 宗派

37,000

2.29%

2. 教堂 (聚會地點)

3,663,000

1.52%

3. 服務性組織

25,000

2.11%

4. 海外差傳機構

4,270

1.65%

5. 本土工人(當地公民,所有宗派)

5,305,000

0.97%

6. 海外宣教士

439,000

1.11%

八. 全球宣教現況
1. 福音未及之民

1,747,034,000

0.52%

2. 福音未及之民佔全球人口比例

27.5%

-0.72%

3. 全球佈道計劃

1,680

2.87%

《環球華人宣教學期刊》第三期,2006。

本文為建道神學院<《使徒行傳》與差傳>課程專文,2005。)


[1] 參由香港教會更新運動推動的「2004香港基督教教會普查」結果。這次普查從200310月開始籌備並成立了研究組,在20046月開始進行調查,普查在全港已知的1,181間堂會中,收集了1,042間的資料,問卷回收率高達88%,另外抽樣方式對455間堂會進行詳細調查,問卷回收率為75%。
[2] 2005121日舉行的「2004香港(基督教)教會普查」發佈會中的發言。
[3] 比對過往的普查結果來說。
[4] 林守光〈成為胸懷普世教會的挑戰〉,往普天下,香港差傳事工聯會20051-3
[5] 林兆源〈神為什麼要「差傳」?〉大使命雙月刊,第48期,20042
[6] 隸立德著,曾家衛譯。《使萬民作門徒》。臺北:中華福音神學院,1979。頁3
[7]  楊東川著。《宣教會原理》。香港:天道出版社,1981。頁3-4頁中引用
[8] "Status of Global Mission, AD2004, in Context of 20th and 21st Century", International Bulletin of Missionary Research, January 2004.
[9]  林安國〈邁開腳步締造差傳世紀〉,大使命雙月刊,第51期,20048
[10] 林安國〈奔向骨肉之親〉,世界華人青年宣教大會彙報。
[11] 參房角石協會2003年中國事工研討會簡報的講座講稿。
[12] 章長基〈全球化趨勢對中國宣教的挑戰〉,華傳路,第57期,20051/2
[13] 盧家駇〈中國大陸未得之民〉,《第四屆世界華人福音會議彙報》。香港:華人福音事工,1992
[14] 王迦勒〈中國大陸教會凍音事工現況和前景〉大使命雙月刊,第48期,20042
[15] 梁家麟〈九七後香港教會的身份與中國福音的使命〉,中神期刊 1997 8
[16] 張子華〈中國教會的現狀與未來〉引自 www.21sz.org
[17] 林安國〈邁開腳步締造差傳世紀〉大使命雙月刊,第51期,20048
[18] 同上。
[19] 徐明富〈21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嗎﹖〉取自拿城華人聖經教會2003629日主日講章。
[20] 有不少文章討論中國教會的需要,可參閱從事中國事工機構發表的文章,筆者認為國內教會目前最迫切的問題有三:(1)教會嚴重缺乏牧人:教牧與信徒的比例可高達1:944,以中部的湖南來說,信徒超過30萬但受正規訓練的牧者截卻只有50多位牧師。(資料來源:房角石協會) (2教會缺少有質素的訓練:現時全國只有十八間神學院,教會普遍只有一些基層訓練,需要更多、更深的培訓。一般而言,全面的聖經教導很少,佈道和宣教學、宣教事工的訓練也不多,語言訓練更是缺乏。目前有宣教負擔和開拓能力的大部份屬於農村家庭教會,他們在知識上卻很缺乏。(3) 教會出現斷層:目前中國教會仍以老弱婦孺居多,年青的一輩仍佔未得子民中的大比數。
[21] 約翰司托得著,黃元林譯。《使徒行傳》中國:全國兩會出版,2003年。頁167
[22] Robert Banks, Redeeming the Routinesp31Bridge Point Book, Victor Books1993
[23] 老冠祥。〈平信徒領袖在中國教會中的角色和作用〉。《房角石協會通訊》2001年第3
[24] 中國總理朱鎔基曾公開呼籲海外華人把握機會回國發展。
[25] 林守光〈成為胸懷普世教會的挑戰〉,往普天下,香港差傳事工聯會20051-3
[26] 呂焯安〈從佈道到增長到健康〉,《教牧期刊》建道神學院,第十二期。
[27] 林俊牧師於1999.6.13主日講壇分享
[28] 聖風〈廿一世紀中國福音事工的挑戰〉,華傅路,第57 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