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普傳 01

雙職宣教的模式和挑戰


連達傑牧師前香港浸信會神學院院牧、宣教動力資源中心義務主任及宣教學講師


|回主題文章選單|

引言

近十年來,基督教宣教圈子中正興起一個嶄新的宣教模式,以更靈活的方式進入不同的國家、群體、文化或地域中,促使「國度事工」有更大的拓展,叫「天國的福音」得傳遍至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這個嶄新的宣教模式,我們一般稱之為「雙職宣教」(Bi-Vocational Missions)或「帶職宣教」(Tentmaking Missions);而投身這事奉行列的基督徒,我們可稱之為「織帳棚者」(Tentmakers)。當然,稱他們為「雙職宣教士」或「帶職宣教士」則更為普遍了!
   
十年前,袁沛充牧師就曾這樣說:「帶職宣教正是華人教會當努力探索的宣教新幹線。」[1] 而近年王永信牧師更這樣說:「我們實在可以說,今天是雙職事奉的時代。」[2]是的,今天愈來愈多的差會接受這種模式的出現,而它的發展也日趨成熟,顯得更具組織性和網絡性;就如1994年在泰國清邁成立的 “Tentmakers International Exchange”(TIE)這個組織就是明證了。[3]

 

「雙職宣教」興起的時代背景

為何「雙職宣教」的模式逐漸受到歡迎,並多為差會所採用呢?其實原因也十分簡單。由於有愈來愈多的國家、地區、或群體,因著宗教、民族認同、意識形態或政治等原因,不歡迎普世教會差派傳統模式的「專職宣教士」(Professional Missionary)進入他們的管轄範圍內,以明顯的方式宣揚基督信仰和建立教會。在這種情況下,普世教會為了繼續遵從主基督的宣教吩咐,不得不另闢蹊徑,以一種更靈活和富創意的方式來接觸他們。由於這一類的國家和地區,剛巧在經濟及社區建設方面需求甚大,他們極希望能夠得到更多外國的援手與幫助。因此,「進出的門」其實並沒有完全的關上;且形成了一個「契機」,叫基督信仰群體的力量仍可藉此機會進入他們中間——只要不是「專職宣教士」就是了!

 因著要發展國家和社區,這些地區需要以下的專業人才,例如:醫生、護士、工程師、農業專家、電腦專才、學者、化工人才、英語教師、建築師、商人、企業家、科技人才等等。為了回應他們實質的需要,也本著基督要求信仰群體「愛人如己」的吩咐,普世教會乃願意動員更多基督徒以其專業身份與技能,進入他們中間,服事他們(第一職)!但由於普世教會同時也要順從基督要求信仰群體「承擔宣教使命」的吩咐,對於此等專業人才,她也期待他們是帶著宣教心志而去,且樂意把握機會分享福音、見證基督,甚至建立教會 (第二職)

此等「往外跑」的基督徒,因同時帶著這兩個職份,就自然成了「雙職者」;而他們既帶著宣教心志上路,他們就應該是「雙職宣教士」了!用另一意思表達,他們既本著宣教的心志,又肩負起社會認可的一個專業職份而進到別的群體中,他們被稱為「帶職宣教士」也是合宜的![4]

就是這樣,「雙職宣教模式」應運而生,逐漸流行起來。

 

何謂「雙職宣教」/「帶職宣教」

現在,讓我們透過一些學者、牧者、同工為「雙職宣教」/「帶職宣教」所下的定義,加深我們對這種獨特事奉形態的理解:

1.       「織帳棚者是指那些跨文化工作者,被呼召帶著俗世的身份,進到「封閉」國家裡從事使人作門徒的工作。」(Tetsunao Yamamori)[5]

2.       「簡言之,一個帶職宣教士需要在一個異地的文化中,尋求一份可以讓他透過種種方法把福音傳給周遭人的職業。」(Glenn Deckert)[6]

3.       「一個蒙宣教呼召的基督徒,接受教會的差派,透過其非傳教性的職業進入異文化的圈子內,並在工作當中或公餘時間傳揚福音。」(陳方博士)[7]

4.       「帶職宣教士是一位蒙神呼召的基督徒,得著基督徒群體的印證和差派,透過『非傳教性』的職業,進入異文化中從事宣教事工。」(朱昌錂博士)[8]

5.       「從歷史角度看,織帳棚者是委身於宣教的基督徒。他/她像保羅一樣,以世俗職業維生,並在工作及公餘層面從事跨文化的事奉。」(Ruth E. Siemens)[9]

6.       「帶職宣教士是一個蒙神呼召,憑藉一份『俗世』職業或技能,前往海外宣教的人。」(莫杰錚宣教士)[10]

7.       「帶職宣教是弟兄姊妹以專業身份進入一些鐵幕國家或封閉地區,為主作生命見證的宣教方式。」(袁沛充牧師)[11]

 

我們觀察及分析了以上的定義,大致可歸納出一些重要的元素,構成了帶職宣教 / 雙職宣教的特色和內涵:

? 人選對象方面:參加者只要是基督徒 / 弟兄姊妹就可以了,不一定是有「牧者」的身份才可承當。(當然,也不排斥!)

? 個人心志方面:投身這行列的肢體需要有宣教的動機、呼召和感動。

? 事奉形態方面:他們須跨越文化及地域障礙去作見證,並非留在自己的出身地。

? 事奉本質方面:雙職宣教士需要在「俗世」職業崗位上獻上自己,又要從事傳福音的工作,甚至建立教會。

? 配搭合作方面:他們需要有信仰群體(差會及教會)的印證及差派,才算是名實相符的帶職宣教士。

? 經濟支援方面:大體上這類型的事奉者多以「俗世」職業的收入來維持生計,但亦有一些帶職宣教士需要教會及差會的支持。

? 服事地區方面:我們可以說,大多數的雙職宣教士是在「福音封閉地區」(Restricted Access Nations)中工作和見證。不過,也並非絕對如此!

 

明白了「帶職宣教」的內涵和特色後,現在讓我們進一步看看其實踐的方式。就是說,它究竟在不同的處境中是如何運作的呢?


 

多面向的運作模式

就筆者所知所見所聞,雙職宣教的運作模式至少有以下幾種。為使大家較易明白不同模式間的異同,筆者嘗試列製以下圖表,以方便觀察和比較:

與差會關係

               

人數

與差會聯繫

與差會聯繫

(一)   個人

(以不同專業身份進入)

類別A

«           被公司派往海外或不同文化圈子中工作的基督徒,無宣教呼召;出外工作主要是為了謀生。

«           他們的工作形式與原居地分別不大,但願意在生活上作鹽作光。

«           他們特別需要教會的支持、關懷和代禱。

  

«           此類別基督徒多不被界定為「帶職宣教士」,但其他類別(BF)則可屬「帶職宣教士」。

 

類別D

«           基督徒/牧者自行成功申請海外職位,且個人有強烈宣教心志。

«           聯絡當地之差會,作「附屬成員」(associate member)

«           與差會保持寬鬆聯繫、得到他們的支持及屬靈關顧。

«           好處是因得到差會的指導,較易學習當地語言和文化。又因有差會作「中介者」,較易得到教會的體諒和支持。

 

類別B

«           如上述般被公司派往外面工作,但個人有強烈的宣教心志。

«           因種種原因不能和差會建立關係,或當地根本無差會的工作,缺乏事奉夥伴。

«           自己肯自律、向神向人負責,立志要在異文化群體中見證主。

«           他們特別需要教會的支持、關懷和代禱。

 

類別E

«           基督徒/牧者經差會直接或間接安排,得到當地一份工作(非由差會開辦的),而他們個人也有強烈的宣教心志。

«           被差會接納為「基本成員」(full member),得到差會的支持和屬靈關顧。

«           事奉上他們要向差會負責,但職業工作上則須向僱主交待。

 

(二)   群體

(以公司、機構名義進入)

類別C

«           由一群有宣教心志者(本身不是正式差會)組成。

«           以團隊事奉形式進入某「封閉地區」工作。

«           成立非牟利的非政府組織(NGO)

«           積極服事當地社群,有機會時才低調地傳揚福音、分享信仰。

 

類別F

«           某差會在某「封閉地區」設立公司、機構。

«           公司多以教育扶貧、醫療、福利等為任務,服事當地社群。

«           公司職員為有宣教心志之肢體。

«           他們發揮團隊事奉,既有社區服事,也會把握機會低調宣揚福音。

 


 

優點與好處

「雙職宣教模式」既然能夠在普世宣教圈子中興起並普及化,自然是因它帶來了很多優點和好處。究竟是什麼呢?以下就是筆者的一點見解:

1.       雙職宣教士憑藉著專業與技能所帶來的社會貢獻,叫很多封閉地區的政府都願意打開方便之門,使基督徒得以順利又合法地進入那些原對基督信仰有敵意的國家中。這樣,福音的信息便可散播得更廣泛,叫更多人有機會認識主並接受救恩。

2.       因著職業性質及崗位上的方便,雙職宣教士既可較易贏得當地人的尊敬和接納,又可自然地在日常生活及工作間與當地人建立友誼關係,從而分享福音,領人歸主。[12]一般來說,宣教士從初步接觸新朋友以至在當地成立教會,其「進程」可大致如下(舉例)

接觸新朋友 à 個別分享信仰 à 午餐一小時中有二人查經時間 à 每週在家中舉行小組查經(多人參與) à 成立家庭教會

3.       由於經濟上的自給自足,這樣的宣教模式就可減少差會及教會在財務上的負擔。還有,雙職宣教士也毋須如其他專職宣教士一樣,踏足工場前需要花上整年時間籌募經費;而差會及教會也可以把省下的金錢用在其他需要上。

4.       此外,一些以「獨行俠」角色出現的「雙職宣教士」,由於工作職銜明顯,又完全沒有差會背景的關聯,也會帶來以下的一些特別好處:

a)       職業身份清晰,定位準確,易於自我介紹,安全感也大。

b)       無差會背景,形象可信、行動自由度大,也不會被人懷疑來作間諜。

c)       毋須面對因「雙重效忠」(對僱主及差會)所帶來的矛盾和衝突。

5.       整體而言,全球的宣教力量正因得到更多的「雙職宣教士」的加入而增強了。

 

缺點與限制

當然,我們也不得不承認,「雙職宣教」並非一服「萬靈藥」,毫無缺點和限制的。其實,它也有其不足之處,以下是一些舉例:

1.       在職業方面,由於擺上的時間甚多,宣教士未能抽出足夠的時間去從事福音的工作。有雙職宣教士指出,從時間的運用上看,建立友誼作福音預工尚可以;學習語言及進入文化問題仍不大,但若想建立教會則是極度困難,除非你連家庭生活也準備作出犧牲吧![13] 換言之,雙職宣教上的「平衡問題」(the issue of balance),往往容易出現問題,叫人顧此失彼。

2.       有研究指出,雙職宣教士的專業性雖強,但其聖經、神學及跨文化佈道的訓練多不足,不易建立教會,是造成事工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14] 與此也相關的,是很多「獨行俠式」的雙職宣教士,由於在學習語言及適應當地文化方面從未「到位」,結果,往往只留在外國人的圈子中(“often remaining in the ‘golden ghettos’ of expatriates”)[15]

3.       由於是透過職業上的收入自給自足,雙職宣教士可能在「問責方面」(accountability)未必符合理想之要求——例如透露資料不多、事工及生活不受監察,或他們只顧按個人喜好行事等。這樣就容易造成「事倍功半」的結果。

4.       因著事奉所在地「環境特殊」的緣故,一些雙職宣教士常要孤軍作戰,又往往缺乏屬靈供應及同儕間的支持;當面對太大的壓力時,承擔不了,便容易耗盡,失敗而回!

雖然有著以上的種種限制和不足,但始終因雙職宣教確是一個可行且有果效的傳播基督信仰之方式,其發揮潛質仍是巨大的。

 

前瞻的話

隨著時代、社會、政治及經濟等的急劇變化,國家間又因著科技與文化的發展而逐漸拉近,華人教會的宣教模式看來是需要作出調整與重塑,以能跟上時代的步伐,叫普世福音工作不致受到虧損。「雙職宣教模式」確是一個值得我們重視的進路,也深信神必會更大的使用它,成就祂對全球人類的救贖旨意。

 

然則,有效的模式之外,我們最需要的,仍是委身於宣教使命的基督精兵、雙職宣教士。若然沒有他們,一切盡歸徒然!是以對以下的一番話,筆者真是頗有共鳴與感觸:

「在各個創啟地區中,同工們默默耕耘,生活孤苦,遭受監視,有機會傳福音,也不容易結出果子;因著環境的敏感性,不能暢所欲言,寫信與支持者分享的,也要仔細巧妙地表達。……

一位同工分享:『有一些地區的官員主動接觸我們,邀請我們派人到他們中間工作,他們承諾免費提供辦公室和住所;那些省市多年來未有基督徒的見證,現在卻有如此機會。』他眼中帶著淚光:『可惜,我們沒有人可以差派。』」[16]

此外,依筆者的意見,帶著宣教心志上路的專職基督徒,若情況許可的話,最好能與堂會及差會建立一個良好而堅固的「夥伴關係」(partnership)。因為聖經曾說過:「兩個人總比一個人好,因為二人勞碌同得美好的果效。若是跌倒,這人可以扶起他的同伴,若是孤身跌倒,沒有別人扶起他來,這人就有禍了……三股合成的繩子,不容易折斷。」(傳四:9-1012) 一位富有經驗,曾多年作「獨行俠式」(Lone Ranger)的帶職宣教士,曾在反省中有以下的明確建議:

「我的結論是:與差會有聯繫所帶來的益處實多於壞處。因此,我建議織帳棚者必須與差會連繫起來。『獨行俠式』的帶職事奉初看時好像很吸引,不過,由宣教士組成團隊所帶來的力量,較之『獨行俠式』所擁有的幾個好處,卻來得更為重要。」[17]

當然,還有一點,我們深盼已進入工場的雙職宣教士,最好一方面能在自己的專業上緊守崗位,盡忠職守,榮耀主名;另方面又能憑著主所賜的能力與智慧,把握機會分享福音,甚至建立信仰群體。以筆者愚見,只有雙職宣教士勇於「雙管齊下」,那才算是真正發揮了「宣教生力軍」的力量,叫基督國度得以在各民各族中彰顯過來!

總而言之,雙職宣教士既要肯定「織帳棚並非是入境的策略,它是一種生活方式,也是因多項原因下而要扮演的一個角色——『為了入境』僅是其中一項而已。但假若一旦選上了這個角色後,織帳棚者最好能夠製造及售賣一些帳棚。」[18]他們也須進一步認定,無論得時不得時,總要帶著信心去傳道。在心志上千萬不要以為因要兼顧世俗的工作,或礙於缺乏教會的認同和支持,自己就認定不能有效地傳福 音了。若是這樣,必會一事無成。筆者期盼他們都能靠著神的恩典和能力,縱在極艱辛的情況下,仍能為主結出初熟的果子,並組成團契或教會,以見證神奇妙的大作為!

 (本文原載於《使命教會》,20058月號,頁12 – 16)

《環球華人宣教學期刊》第五期,2006。


[1]       袁沛充,〈教會看帶職宣教士〉,載《今日華人教會》,19958月號,頁9

[2]       王永信,〈雙職基督徒〉,載《大使命雙月刊》,20026月號,頁5

[3]       Stan Guthrie, Missions in the Third World. Cumbria, UK : Paternoster Press. 2000, P.118.

[4]       以下的個案就是一個雙職宣教士起來服事主的見證——「一位年青人問本會同工:『我沒有什麼專長也可以參與回宣嗎?』同工請他再想清楚他有什麼興趣,他想了一會說:『與人鬥拳。』『好,你就為主的緣故考取一個功夫教練牌吧!』同工向他挑戰。兩年後,這位弟兄終於考取了跆拳道黑帶三段教練資格,同時在聖經及福音工作上也接受了裝備。現在,他已接受差會往福音受限制的地區事奉。」載於香港某間差會2004年之通訊。

[5]       A. Scott Moreau主編,Evangelical Dictionary of World Missions.  Grand Rapids, Michigan : Baker Books. 2000, P.939.

[6]       Glenn Deckert著,劉智滿譯,〈織帳棚事奉的裝備〉,載《往普天下去》,19896月號,頁3

[7]       陳方,《華人教會新異象》,香港:華福中心,1997,頁89

[8]       朱昌錂,〈齊來學習織帳棚〉,載《今日華人教會》,19958月號,頁4

[9]       Ruth E. Siemens, “Tentmakers Needed for World Evangelization”, in Perspectives on the World Christian Movement, A Reader (Revised Edition).  Ralph D. Winter, Steven C. Hawthorne eds. Pasadena, CA : William Carey Library. 1992. P.D246.

[10] 莫杰錚,〈帶職宣教的種類〉,載《往普天下去》,19896月號,頁2

[11] 袁沛充,〈教會看帶職宣教士〉,頁9

[12]     Unnamed author, “Tentmaking : the Road to People’s Hearts”, in Evangelical Missions Quarterly, 28:1, 1992, P.26.

[13]     同上,P.29.

[14]     Steven L. Rundle, “Ministry, Profits, and the Schizophrenic Tentmaker”, in Evangelical Missions Quarterly, 36:7, 2000, P.293.

[15]     Howard Norrish, “Lone Ranger : Yes or No?”, in Evangelical Missions Quarterly, 26:1, 1990, P.9.

[16]     引自「卷首語」,載《萬族萬民》第47期,2003年第四期。

[17]     Howard Norrish, “Lone Ranger : Yes or No?”, P.12.

[18]     Stan Guthrie, Missions in the Third World, P.122.

《環球華人宣教學期刊》第五期,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