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引言
「新興宗教」又稱為「新宗教運動」(New
Religious Movements),是指1960年以後在歐美國家所興起的一股新宗教熱潮。這些新宗教,都是從傳統宗教產生出來的,有的在基督教內部衍生出來,有的是發展自其他宗教傳統。香港現有過百的新興宗教團體,她們除了是由歐、美輸入,也有不少是從亞洲地區而出。其中,「創價學會」是日本目前規模最大的新興宗教,是佛教日連正宗的新宗教團體。該會在世界各地迅速增長,信徒人數眾多。創價學會亦在香港成立分會,是發展得頗大的佛教組織。其會所遍佈港九新界,吸納無數信徒,而且積極參與社會,影響實在不容忽視。
筆者有朋友入信該教多年,對此信仰堅定不移。筆者亦驚嘆創價學會在港能迅速的發展,相信已深入各階層,而他們在社會上的影響力也不遜於其他的宗教團體。為何創價學會在港有這般的吸引力?為此筆者對這個新興宗教產生興趣,希望有較多的認識。再者,筆者有親友已由創價學會轉信基督教,因而深感在這個群體中,仍有人對福音開放。所以,是次的跨文化宗教交流學習,不是純粹做宗教研究,而是從了解創價學會在港的發展與本質,探究福音工作在這些群體開展的可能性,從而加深筆者對不同宗教的佈道工作之課題上,有更多的學習與反思。
但對於創價學會的來龍去脈,特別在香港的現況,筆者發現坊間提供給基督徒認識和了解的資料實在不多。在資料搜集的過程,實在不容易獲得一些較整全的記錄。有見及此,筆者曾拜訪香港國際創價學會,與兩位的負責人做了一個訪問,還有機會參與他們的佛法講座,也與筆者的親友(包括現有信徒和轉信者)傾談,認識他們的信仰歷程。雖然這些第一手資料十分零碎,但卻是寶貴。筆者進一步希望藉是次的功課,能整理出一份較整全的資料。筆者知道香港基督徒短期宣教訓練中心,對創價學會作過研究和探討,也出版過書籍,亦曾於1998年開辦「日本佛教初探-日蓮正宗•神慈秀明會」公開講座。有見及此,筆者走訪了香港短宣中心,翻閱了一些存檔和記錄,這些寶貴的資料來源,為本文提供指南及補充。本文先簡介創價學會,接著將討論我們所建議的福音工作。
(二)
歷史與發展
1930年由教育家牧口常三郎創立,原名「創價教育學會」,成為第一任會長。由於牧口及他的弟子戶田成聖都信奉日蓮大乘佛教,他們將日蓮信仰融入該會,因此該會乃演變為附屬於日蓮宗下的家信組團體。於1944年改名為「創價學會」,戶田成聖為第二任會長。1960年,由池田大作擔任第三任會長,在其領導下該會不斷向外推展,在1975年成立「國際創價學會」(Soka
Gakkai International,簡稱SGI)
。SGI信徒遍佈全世界190個國家,亦是聯合國的非政府組織(NGO)。
至於在港的發展,1961年成立香港第一個地區(8個家庭15人),1963年註冊為「香港佛教創價學會」,1966年改名為「香港佛教日蓮正宗有限公司」,及至1991年轉名為「香港國際創價學會有限公司」。「香港國際創價學會」是一個民間佛教團體,以日蓮大聖人佛法為宗,在港九新界設有六個會館,現有五萬名會員,百分之九十九都是香港人。學會在全港有十一個本部,當中有九個本部都是香港人。而每一個本部分為五至六個支部,每個支部有幾百到幾千人不等。第十個本部全部是外國人如英國人、法國人等,都是以英語溝通。而第十一個本部是日本人,通常由日本來到香港工幹。外國人和日本人佔少數。創價學會致力推進和平、文化及教育,例如在港興辦了創價幼稚園。也經常舉辦不同的文化活動,又被香港市政局、各區議會及各界社團邀請演出。此外,池田曾多次訪港,與各大專院校交流。創價學會與社會有緊密的聯繫,建立美好形象。
另一方面,創價學會的教義源自日蓮正宗佛教。但是,1990年創價學會正式與日蓮正宗脫離關係,互不相干,再沒有之前創價學會為日蓮日宗附屬的關係。只是,宗門事件的起因,雙方都有各自的演繹版本。
(三) 信徒的背景與要求
A.
背景
1.
以女性居多
2.
多屬於全家信仰。若父母入信,就連帶子女也入信。據悉入信創價學會的年青人,大多數是受父母的影響而返,多於因為學會有吸引年青人的地方。
3.
入信的目的皆與生病或經濟拮据有關,其中又以生病佔多。例如:曾經唸經,結果病得醫治或經濟轉好。
B.
入會及對信徒的要求
入會必須由會員介紹,若參加三次或以上的聚會,認同創價學會的宗旨(即是推進世界和平、振興文化和推動教育),想成為會員,便合資格申請。在申請書中,也必須得到介紹人的同意,方可入會。會員沒有特別的義務,而最重要的是向人介紹佛法(傳教方式可見附件一),實踐信仰(詳見本文第四部份B點)。若成為了較資深的會員,可成為幹事,並可以在一些講座教導佛法。會員基本每年作兩次供養(每次港幣一百元),但是會員也有權不交會員費,這純粹是自願性質。
據轉信者說,入會時曾「敬領」一座戒壇,購買壇香、佛珠、經書等用品,在家修行唸經時使用。於十年前購買該座壇時,約港幣8,000元,而香的價值由幾十元至幾百元不等。會員平時亦會到學會做義工,例如:位於界限街的文化會館做清潔。信徒如遇任何疑難不知如何處理,需先請學會負責人,不隨便跟其他人分享。還有,信徒若遇上解決不來的困難或問題,不可與其他人分享,原因是恐防影響其他信徒對該宗教信仰的信心(所以他們的見證大多是報喜不報憂)。
(四) 信徒生活與信仰的實踐
A.
群體生活
會員活動如座談會(十多人一起學習佛法)、學習會(探究佛法信仰)、講座(幾百人一起學習佛法)、家庭探訪等,也有小組形式的聚會(稱為開會)。而小組聚會內容主要是唸經、唱題及講見證,而見證的內容多是病得醫治,其他有讀書入大學、經濟好轉等。每個月約有三至四次的小組聚會,以信徒的家作聚會點,時間約一個小時多。會員一年一次參加總會的活動,名為「同樂日」。另外,於特別節日時,也會返總會唸經。
B.
實踐信仰
「創價學會」名稱是創造價值之意。他們相信每個人都平等地具備「佛界」,都可以成佛,故每個人的生命都有無限的價值。信徒透過佛法,把信仰在生活中實踐,而價值是指「美、利、善」。信徒在家修行,以日蓮大聖人所圖寫的「御本尊」作為信仰的根本對象。會員以「信、行、學」為基本修行活動,著重自身改革,啟發個人的力量,也就是佛性,把自己的價值創造出來,帶動周遭環境的改變,進而達到社會全體的革新和進步。這稱為「人間革命」。信徒要為自己和引導他人而修行(稱為「自行化他」),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行動:
1.
勤行:即勤勵實行,每日不斷修行。信徒自設戒壇每天早晚敬拜,對象是御本尊。
2.
唱題:諗誦「南無妙法蓮華經」(Nam-Myo-Ho-Len-Ge-Kyo)七字經句,用印度之藩文音唸誦。多唸可以改變宿命,今生亦可成佛。
3.
唸經:唸「方便品第二」及「如來壽量品第十六」,此兩篇為《法華經》的精萃,有正心之用。
4.
折伏:意指折破他人的謬誤,使之歸服,更多人歸信日蓮大聖人,廣宣流布(即是將日蓮佛法宣講出去)。
5.
分享體驗:將自己入信後,得本尊幫助的經歷向會友分享。
6.
尊崇會長:視池田大作為大聖人,重視他的教導,尊他為「先生」。
(五) 基本信仰與教義
創價學會以日蓮大聖人佛法和生命哲學為基礎,而日蓮正宗本身為大乘佛教信仰。信徒以日蓮大聖人所創三大祕法,即「本門本尊」、「本門題目」與「本門戒壇」為修行的主要內容。簡單而言,「本門本尊」是尊敬日蓮大聖人,「本門題目」是唱誦「南無妙法蓮華經」七個字成佛,「本門戒壇」是防非止惡的意思,即信徒唯一的戒律是要捨棄錯誤的宗教,純真地信奉「御本尊」和實踐正確的佛道修行。在眾多的佛法經典中,日蓮大聖人指唯獨《法華經》是成佛之本,一切佛法的極理,因此《法華經》是創價學會的核心經典。另外,透過其他的經典與刊物,幫助信徒加深認識日蓮的信仰,包括日蓮生前的著作、《黎明聖報》(是會內的通訊物,內容主要是池田的教導與動向)、池田大作的著作等。
A.
神觀:屬多神論
金光明經:「我等爾時當與眷屬無量無邊藥諸神叉,各穩形作護助。」即說儘管肉眼好像看不到,不過諸天善神自然以各種形式出現,日日守護著行法華經者(《黎明聖報》844號1版)。
他們所流布的日蓮正宗是屬多神主義。日蓮教導信徒唸經時要面向御本尊,但是沒有神、偶像等崇拜。到創價學會提倡安奉御本尊,卻兼有很多神靈的名字。他們相信諸天善神在信眾唱題時會被喚醒,並發動一個能領悟生命的能力使信徒實踐正法,而信徒要信心堅固才可以獲諸天的守護,當對御本尊建立了不動搖的信心時,就會受到偉大諸天的加護。
B.
人的生命與救贖觀:十界論和佛性
關於人的生命,佛教不是用靈魂來表述,而是用生命來表述之。生命就是一種意識,第八識阿賴耶識就是人生命的種子識。在佛法裡,生命有十種境界,即地獄界(遭受痛苦、沮喪)、餓鬼界(渴求知識者)、畜生界(理性者)、修羅界(唯我獨導)、人界(平靜)、天界(滿足)、聲聞界(知識份子)、緣覺界(能見宇宙變化,察覺人與自然界關係)、菩薩界(慈悲心者)和佛界。人來去此十界,萬變不離其中,亦沒有好與壞之分,只是形容人在何種處境下的現象而已,道出了生命現象乃變化體。例如:一個飽受考試苦惱煎熬的人,其生命是處於地獄界中,於考試完畢便會變成天界。人要不被某種界所控制,就需要宿命轉換。人出生時已定有某生命的傾向,這就是因果,即宿命。人本身擁有佛成但被埋沒,而人的宿命是可以改變的,透過學習佛法,在家修行(相信御本尊、唱題、唸經等),使佛性重現,將過去積聚之宿命打破。
C.
人生的意義
人一生的意義是藉著學習佛理以洞悉生命的因果,以「人間革命」為主要目標,其理念是藉著改變自己開始,將不好的改革,繼而影響家庭、甚至整個世界,這是都是較為積極的。此外,眾生能成佛,現在是他們在人間的修行期,期望有一天能成佛。
D.
世界的由來
「這大宇宙、大自然絕對不是某個神締造出來,可以說它本身就是自編、自導、自演的作品。」(《黎明聖報》859號6版)。他們認為事物皆由「因、緣、果」構成,世界的由來可能是由「五蘊」合成或單一的細胞而成的,但這單一的源頭是不可知的。
E.
罪惡
人的罪惡是不明白佛理和隨心而行的結果,他們的信仰並不用信徒守規條或誡命,人應自我審查自己的行為,不是藉神明來對自己的行為賞善罰惡的。
F.
痛苦
人今世的痛苦是上一世行為的結果,今世所做的事又會對下一世產生一定的結果。因此,佛教的三世觀念能解釋人生的各種遭遇。
G.
死亡與輪迴
池田大作:「人死後每七日便有再次受生的機會,直至最後的七七為止,便被決定生緣了。」(《黎明聖報》844號3版)
戶田會長:「我們的生命絕不是只限於今世,是永遠存在的,正因是永遠存在,所以有時會出生為草木,有時會出生為貓狗,有時會生為人…」(《黎明聖報》844號6版)
當人死後,人的生命會繼續存在。而生命沒有一個固定的形體。而每個人死後卻可以以不同的形式存在,而要在適當的條件下如緣,才可繼續存在。換言之,死亡只是指肉體(軀殼)的死,但是人的精神是不滅的,靈魂是佛教所謂的「識」而已。人的生命完結,但「識」仍然存在,只要到了終有的狀態和適當的時間,「識」便會化身成為其他狀態出現。它不一定會以人的狀態出現,可能會以一棵樹的狀態出現,化身成什麼是由上一世行為(因緣果報)來決定的。他們所指的永生是不斷輪迴,而非基督教所說的永遠不朽壞的生命。
(六) 創價學會與福音工作
我們透過不同層面去搜集有關創價學會的資料,也向不同的對象作過親身訪問,這些有助我們對創價學會更多的了解。進一步要問的是,我們如何向這些群體開展福音工作呢?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若我們掌握這福音群體的特色,就能更有效地回應開展福音工作所面對的挑戰。再者,向異教信徒傳福音是不能期望一蹴而就,我們同時要有明確的目標作為方向,定下具體的福音策略和計劃。
A.
開展福音工作的絆腳石
1.
不容易進入
創價學會運用互相支持系統的照顧、幫助,強化內部凝聚力與組織力。而且一般人不是可以隨便進出該學會,須由他們的會員帶入教。筆者曾做了一個小測試,就是主動致電給學會,表示有興趣參加。他們查問了筆者的背景後,只提到把資料交給有關負責人,到時有人致電聯絡(對方在電話對談中表現冷淡)。過了一段時間,筆者仍未收到回覆,於是再次致電查問,結果都是叫筆者再等負責人回覆。相隔一個月後,筆者才收到他們郵寄的資料,包括介紹創價學會、聚會邀請的單張等。這個小測試,再一次證明學會需要經朋友介紹,若有陌生人主動要參加他們的聚會,他們對這些「外來人」是不受理的。
2.
對外來人有防備心
是次筆者透過朋友的連絡,有機會與創價學會的負責人做訪問(見附件一)。雖然他們表示樂意接受做宗教研究的訪問,但從整個訪問的過程,筆者觀察到起初他們的坐姿、目光、回答問題的反應等,這些身體語言都在說他們對筆者很防備。筆者繼續保持友善的態度,問題也沒帶任何的攻擊性,漸漸地發覺他們是放鬆了防備。他們一般對外來人警覺性強,懷有防備心。
3.
容易受落
創價學會源於傳統的佛教,更接近華人的民間信仰,再經過「包裝」,更迎合現今社會的需要。創價學會提倡和平、教育,創造生命價值,給人的感覺是健康,導人向善,滿足人心靈的欠缺,所以信徒不容易放棄。另一方面,他們的信仰容易實踐,以唸經與學習佛法為主,又強調分享體驗,令人不覺得是迷信的宗教。創價學會又以家為單位,使人覺得他們重視家庭,容易獲得認同。
B.
開展福音工作的踏腳石
雖然我們不容易進入他們的圈子當中,其宗教信仰又有特色與吸引人之處,但他們也有一些隙縫和虛位,有利福音工作的開展。包括:
1.
創價學會有很漂亮的「包裝」,其實信徒之間關係表面,缺乏真正的關懷(見附件二)。
2.
組織上存著階級之分,基本上對一般信徒是不重視的(見附件二)。雖然很多人入信,但也有人流失,尤其是一些基層人士、平信徒。
3.
有些入信者甚少返聚會,與其他信徒關係疏離,甚至對其信仰了解不深。
4.
他們有親人已轉信基督教
5.
年長的信徒較保守,但年青一輩大多數是對其他宗教存著開放的思想,容易分享。
6.
曾有信徒處於苦難或危機時,例如嚴重的疾病,發現再不能憑己力(例如:唸經)去面對,心裡也沒法得到平安,對所信的宗教開始存有懷疑,產生動搖(見附件二)。
C.
創價學會福音事工的目標與信念
D.
目標
1.
福音對象是以他們的平信徒為主
2.
與創價學會的信徒建立友誼,開展傳福音的橋樑。
3.
讓更多弟兄姊妹認識創價學會的信仰,可作隨時的信仰對談,加強福音接觸點。
4.
傳遞異象、動員有心志向創價學會信徒傳福音的基督徒,一同承擔使命。
信念
1.
唯一的拯救
沒有一個文化、沒有一個國家,也沒有一個思潮不需要藉助基督的福音來帶進更完全的地步,世上沒有一個人不需要耶穌基督的福音。日連正宗的思想考究在生的世界,滿足人對生死的問題,但不是真正的出路。入信者以為這是正路,但「走到盡頭卻是死亡之路」(箴十四12),唯有耶穌基督才是「道路、真理、生命」(約十四6)。
2.
神愛世人
神愛世人(約三16),我們深信創價學會信徒是神所愛的,他們也是主救贖的對象。筆者有親友入信創價學會達十五年,但近幾年改信了基督教(有關見證可見附件二)。在這個群體中,有人是對福音開放,福音也是向他們開放的,我們不應該放棄他們,視異教信徒沒有得救的機會。只要有人願意接觸他們,與他們分享福音,入信者極有歸向耶穌基督的可能。
3.
信仰對話
從全球化這一當代處境下,為不同宗教提供了彼此間溝通和對話的可能性。基本上,宗教對話在於增進彼此的了解,而非傳教與爭辯,對話參與者的地位平等,不分任何宗教背景,是彼此欣賞與尊重。當然,對話不代表等同或可代替傳福音,但這種開闊生命懷抱的精神,提醒我們與其去貶斥這些新興宗教,倒不如嘗試在言談中建立友誼,藉此分享信仰。
一般而言,對話給人的感覺,是屬於宗教團體的代表或領袖這些高層次人士所做的事。然而,不論在任何的環境,我們身邊隨時都是創價學會的信徒,例如工作、學校、醫院,甚至親友或鄰舍。信仰對談可涉及每一個階層,基督徒也未嘗不可與他們的入信者有傾談的可能性,彼此來一個「平民化」的信仰分享。對話的成效慢,但卻是一種建設性的方式。我們不是在否定護教,但護教態度不應是攻擊和咒詛,這只會引起他們的敵意與憎惡。
4.
生生不息
傳福音不只是叫人「接受基督為個人的救主」,還要作主的門徒,在教會裡成長,一同服事。所以,我們不可只停留於決志的階段,還要提供適切的牧養,確保福音的果子能夠穩固成長。而且,傳福音的媒介不只是傳道人或佈道家的專利,要發揮福音工作的空間,需要動員群體事奉,特別是培訓轉信者,讓他們去得著人,福音工作才能發揮長遠的影響力。
E.
福音事工的策略與具體計劃

透過以上對創價學會的分析,我們發現創價學會信徒主要透過在總會舉行的集體聚會,以及於信徒的家舉行的小組形式,來增進對信仰的認識和信徒之間的關係。該會以信徒的友誼網絡作為主要的傳播手法,信徒以自身的人際網絡帶領親友去認識該會的群體和信仰,而當中與創價學會的群體沒有任何連繫的人,若要主動接觸該群體是有一定的困難。我們亦發現,由於創價學會重視階級觀念,以使學會對一些基層人士和平信徒這方面的工作是較忽略,因此這群體可說是在學會比較游離的一群。我們正是針對這個「缺口」作為開展福音工作的主要目標與接觸點,再運用建立友誼網絡的模式,作為有效的福音工作策略。從這個大方向,我們擬訂了較詳細的計劃。 
從下圖可見,福音工作大體上分成五個階段:


(1)
動員
(Mobilization)
傳福音不是單打獨鬥,也不是孤軍作戰,應該是彼此配搭,群策群力。不過,要動員群體去事奉,我們需要有清晰的異象,幫助弟兄姊妹明白事工的整體方向,也能帶動他們成為委身、負擔的福音工作者。創價學會福音工作的參與者,應該是多元化的。我們建議成立一個跨宗派的組織,由來自一班對創價學會福音工作有異象和負擔的弟兄姊妹,不論是教牧同工、機構同工、個別信徒(特別是轉信者),都可以成為福音的隊工。
在實際推動異象方面,可以有兩個模式進行(見圖三)。其一是與從事有多年對異教研究的香港短宣中心合作,例如:舉辦介紹創價學會的講座,藉此招聚來自不同教會的弟兄姊妹。第二個模式,是主動聯絡和接觸不同的教會,分享和傳遞異象,舉例有以下的內容:
l
為教會提供認識新興宗教的主日學課程配套
l
分享創價學會轉信者的見證
l
以問卷的方式,收集弟兄姊妹對參與這福音工作的回應
兩個模式都有各自的優勢。這個成立的組織,是以協助者、推動者的角色與教會合作,提供訓練、牧養關注,與教會成為福音的伙伴,其中的好處是幫助新的轉信者較容易投入教會的群體。另一方面,成立的組織可以負責籌辦全港性的分享會、感恩聚會,這種跨教會和宗派的聚會對福音工作的參與者有一定的凝聚力,以及鼓勵性的作用。
補充一點,對於那些未有負擔參與這個福音工作的弟兄姊妹,我們亦鼓勵他們敏銳於身邊的同事、朋友、親友是否創價學會的信徒,勇於與他們接觸溝通,與他們建立友誼。事實上,大多數基督徒(甚至教牧同工)對創價學會認識不多,即使身邊有親友同事是創價學會的信徒,也可能誤以為是傳統佛教徒,未能對症下藥。所以,我們也不能忽視。因此,到教會分享、舉辦認識創價學會的講座等,非僅是為招聚有心志的人,其實無形中我們也提供了這方面的適當教導。
圖三:動員福音隊工的兩個模式

(2)
裝備
(Empowerment)
在面對進入異教群體的福音工作,裝備是一個必經的階段。而裝備可有以下不同的層面:
l
認識創價學會:核心信仰及價值觀、聚會的實際舉行狀況、學會的架構、模式、領導的人物等。
l
傳福音的裝備:如何向創價學會會員交談、傳講福音內容,和理解創價學會的宗教儀式。
l
建立支援網絡:福音工作者在接觸異教信徒時,需要提供在心理方面、實際上、祈禱上的支援。
(3)
接觸(Outreaching)
要開展與創價學會信徒接觸的機會,當然是透過實際的接觸。首先,要強調一點,就是我們不建議以隱瞞身份,進入創價學會的佈道工作。原因是創價學會對外來人有防備心,若然基督徒再藉此方式滲進他們當中,是會引起很大的反感。我們建議透過轉信者本身的網絡,或福音工作者與創價學會的接觸較自然,例如:透過轉信者介紹認識創價學會的信徒;又或參加創價學會公開聚會,例如佛學講座,文化交流活動(如畫展)。
友誼佈道這些軟性的方式,是較適合去接觸創價學會的信徒群體。在建立關係的過程中,我們強調發揮基督徒的生命見證,和先了解對方的信仰為原則。視乎創價學會信徒的反應,我們會把握機會邀請有興趣者進深認識基督教信仰。除此之外,我們可以邀約他們外出郊遊,或一起參與休閒活動,如球類活動、烹飪班、寫字班(針對福音對象是平信徒或基層人士),增加對方好感。也可以共同參予社區服待來建立友誼。
(4)
更新
(Transformation)
當與創價學會信徒建立友好的關係,他們又對福音反應良好,這個階段是幫助對方進一步認識福音。我們盼望他們的心,慢慢轉化,向福音的門一步步地打開。我們有以下的建議:
a.
透過一系列的查經班,分享基督教的信仰。例如:得救是本乎恩(弗二9),因為創價學會的信仰重視靠己力修行成佛。
b.
可找相同的對話點、相近的經驗、情境,成為開展話題之一。
c.
提問對基督教的認識,作信仰的交流。
d.
見證分享:聽取對方的見證,也分享自己的信仰經歷。另外,可以一起聽見證錄音帶、觀看VCD(例:恩雨之聲),甚至邀約轉信者作真人分享。
e.
刊物贈送:福音單張、書籍
在接觸創價學會信徒和傳福音的過程,需要留意有以下的態度:
l
要謙和、尊重、忍耐與有愛心
l
欣賞對方的信仰,而非評論、攻擊、貶低
l
減低對方的猜疑
l
客觀剖析對方的觀點,避免經常以基督教觀點作出比較
l
不論他們對福音的反應如何,都需要保持聯絡。
(5)
牧養、挑戰(Reproduction)
對於一些轉信者,我們將他們帶入教會,讓他們建立教會生活,生命有所成長。在牧養方面,由於新的轉信者帶著既有的信仰去面對新的信仰,以及他們仍有機會接觸創價學會的信徒,所以,教會在牧養轉信者時,有以下兩方面需要留意。
a.
回應舊的信仰:由於轉信者處於新、舊兩方面的張力,特別他們在面對以往創價學會的群體時,教會需要為轉信者提供以下的教導:
l
如何分享個人的得救見證
l
如何面對創價學會信徒提出轉信的質問
l
明白在不同信仰觀中的友誼關係如何建立
l
以聖經教義為基礎,堅固轉信者過一個信心的生活。
b.
迎接新的信仰:教會內的群體需要學習與轉信者相交、信任和接納他們。特別是團契導師、小組組長,他們要懂得如何教導、回應轉信者對基督教信仰不明白的地方。另一方面,創價學會的信仰實踐是重視個人的修行,如唸經、積功德。因此,要幫助轉信者轉化信仰生活的模式,學習基督教信仰的實踐生活。例如:建立祈禱和讀經的生活,而不再是以往的唱題唸經;明白作事奉、社區服侍等目的,並不是為積功德。
最後,教會、組織邀請轉信者加入創價學會的福音工作。同樣藉著裝備、接觸等階段,讓他們去得著人,更能發揮影響力,使福音工作成為一個生生不息的循環。
(七) 結語(回應與反省)
深信傳福音是在進行屬靈的爭戰,因此祈禱是我們整個福音工作的重心,不論是什麼的策略與計劃,都需要以恆切的禱告去承托。經過今次的宗教信仰的交流學習,在傳福音和佈道的課題上,都給我們有很大的反省與學習。其中一位同學有這樣的回應:
筆者最初接觸創價學會是知道他們的信徒要早晚以梵文唱頌經文,心中不自覺地以「迷信」的角度去標籤他們的信仰。在向異教信徒傳福音時,很多時我們未認真、甚至從未想過了解他們的信仰,這可能反映出我們信了耶穌就覺得自己比未信者優越,傳福音是要將一些好處給未信者。但反觀耶穌卻不是這樣,祂全然認同身邊的人,進入人群中傳揚福音。耶穌更在約翰福音中表達自己是一個有軟弱、有需要的人,祂會向門徒描說祂的困境
(約十二27-28)。今天我們又是否願意與人分享我們的軟弱,抑或要扮演強人呢?我們今天很喜歡道成強者、聖者,而不是以有血有肉的人性,以致我們可以和身邊的人混在一起,進入他們當中。耶穌道成肉身是滿有恩典和真理,祂是徹底的與人認同,但是徹底的與他們有別,這才是榮光。與異教信徒傳福音,我們要避免以比他者優越和只挑戰異教信仰的心態去接觸他們,因為沒有平等的關係,是不能有真正和穩健的友誼,那麼又何來展開關係佈道呢?
筆者與Wynne是多年的中學同學,中學時曾經向她傳福音,但筆者從沒有嘗試了解她的信仰(創價學會)。直至是次做這份「宗教信仰交流報告」,筆者才有機會深入了解「創價學會」和Wynne的故事(尤其是她在中學不愉快的日子)。這令筆者反省到即使福音在有利的環境傳揚,如在基督教學校有聖經教導、學校團契和節日禮儀,對異教者而言「福音」可能是一種霸權。我們究竟有沒有與他們有生命交流,我們又曾否為信奉異教的同學禱告呢?筆者認為自己以往的確錯過了一些機會,但感謝神,因著這份報告與Wynne
多次接觸,可以與她再次接近,基於筆者與Wynne昔日的情誼,大家能彼此信任,這亦是日後與她繼續有宗教信仰對談、對她有真正的生命關懷的基礎。原來神藉著這份報告再次給筆者傳福音機會!
此外,今天我們傳福音有一錯誤是以為只有信息本身才是信息 (only message is
the message)。當然清楚向異教信徒傳達我們的信仰是重要,但其實我們的為人怎樣,已經是一個信息。我們整個生活就是信息。向異教徒傳福音,我們不可期望一下子「剷走」他們已有的信仰,我們相信決志是神親自尋找人使人回轉,我們要帶著謙卑的心,藉著禱告聆聽神的帶領,面對這場屬靈爭戰。與創價學會的信徒傾談中,他們強調經歷是建立對信仰有信心之開始,他們需要經歷主的愛帶給他們真正的平安,不是憑著已力去維持平安的狀況。讓異教信徒實實在在經歷主的愛,基督徒對他們要無條件的付出、忍耐和愛心,願意作他們知心的朋友、生命的同行者。從我們訪問梁太(創價學會轉信者)敘述她的轉信經歷中,我們看見神奇妙地藉著不同的「媒體」─
她身邊的基督徒(朋友和兒子)和「恩雨之聲」使她認識耶穌基督,經歷神賜人真正的平安。
另一位的同學提到十多年前,當乘坐火車時,已見過「創價學會」的招牌。但因自己的無知,還以為這是一個教導人如何投資的組織。他說到今次有機會詳細探討與認識「創價學會」,從而除去了自己以往的無知。以下是這位同學的分享:
今次所作的探訪,讓我明白到謙卑的重要性。究竟今天自認為信仰純正、信靠真神的我們,應以怎樣的眼光去看創價學會的信徒呢?今次我們三人與創價學會的吳生、譚生會面和傾談,在整個過程中,由最初互相有點隔膜,到最後我們之間有較多的信任。這都表明在進行訪問時,應以謙卑和持平的態度來進行。這種態度就是能幫助我們與他們之間,能建立和進入彼此間互相信任的關係。同時,我認為我要花時間去認識自身的基督教信仰之餘,還要努力去明白創價學會的信仰。
一方面,瞭解創價學會的信仰,實在有利於思考如開展福音佈道工作。如要向他們傳福音,就必須先要明白他們所信的一套甚麼信仰。因這背後已假設了他們現時所信的,如佛法和以一種以自力主義的信仰和意識形態,強調靠自己的修行成佛,與我們所信的基督教信仰,所著重的他力主義,如信靠耶穌得救,必定會有衝突。要對應他們所處的信仰景況,就必須要以謙卑的心,去明白他們所信的。這才會讓他們真知道我們是明白他們所信的,以及有效地對應著他們所信的,來回應他們。
另一方面,除了認知的層面外。我們還要真誠地關愛他們、與他們建立互相互愛的關係。今天教會似乎因怕他人,甚至教內的基督徒標籤和牽連,以致在一些應要關愛和申張正義的地方,都寸步難移,不敢在公共空間裡表達。如法輪功被定性為邪教,教會雖不認同法輪功的信仰,但不應以此便不敢以關愛和伸張正義的行動,去為法論功討回個公道。我想若今天,這種情況同樣地發生於創價學會,教會又會否袖手旁觀呢?故此,這種對他們的關愛和尊重,也是不容忽視的。
「然而,人未曾信他,怎能求他呢?未曾聽見他,怎能信他呢?沒有傳道的,怎能聽見呢?」(羅十14)
當我們說到要打開異教信徒的福音之門時,心裡即時的反應,是感到福音工作的責任實在艱難,也令人卻步。因為我們感到與異教信徒傳福音、接觸,是比與無任何宗教背景的人來得困難,但是次的宗教信仰交流,也是一個很好的經歷、學習。特別當面對信仰問題上的衝擊時,正是要我們先檢視個人的信仰。尤其是遇到一些對基督教認識的異教信徒時,挑戰更大。有些基督徒本身亦對自身的信仰,也未能好好地去了解。其實,基督徒的信仰需要不斷更新、成長,與異教信徒傳福音正好讓我們看見自己不足的地方。
縱然向創價學會信徒傳福音是不容易,是要投入長時間的福音工作,但基督徒需要實踐大使命,而且他們也是未得救的,我們仍要繼續叩開「外邦人」信道之門。若沒有人願意向他們叩門,他們又怎能有機會聽聞福音,又怎能有機會踏進永生之門!
參考書目
1.
SOKA Classified http://www.infosoka.net/
2.
香港國際創價學會官方網頁http://www.hksgi.org
3.
施多馬[Tom
Stebbins]。《聖經中的友誼佈道
:
將第一世紀的聖經原則應用於二十一世紀的關係佈道》(Friendship
Evangelism by the Book : Applying First Century Principles to
Twenty-First Century Relationships)。彭錦威譯,香港:香港三元福音倍進佈道,1999。
4.
唐祟榮:〈福音的本質〉,《校園》,第29期(1987年6月),24-27。
5.
馬國棟:《剖析日本佛教之日蓮正宗/神慈秀明會》。香港:短宣中心,2000。
6.
馬國棟、梁恩慈。《日本佛教初探公開講座講義》。香港:短宣中心,1998。
7.
高師寧。《新興宗教初探》。香港:道風,2001。
8.
郭朝南:〈香港新興宗教現況〉,《今日華人教會》(2005年6月),15-16。
9.
陳慎慶:〈新宗教運動與現代社會〉,《思》,第23期(1993年1月),17-22。
10.
劉秀珍:「創價學會與日蓮正宗」《新興宗教情報》http://cults.gcc.org.hk/s02/s02a7iii.htm。
附件一:戒壇
參考資料:馬國棟:《剖析日本佛教之日蓮正宗/神慈秀明會》(香港:短宣中心,2000),頁32。
相片來源:何潔儀(宗教信仰交流報告的組員)

戒壇是一黑色優質企立木盒,平日盒門關上,唱題時才打開。外有大門,內有小門;箱內有寫上御本尊字樣的掛牌,大門和橫框有鶴鳥飛翔的標誌(鶴鳥飛翔表示自由與和平)。

戒壇擺放鮮花和白蠟燭和長形香爐,另設有一個銅製器皿,承托著「搞興」(於唸經時的搞打物)和燃燒用的檀香。此外,戒壇備有一串佛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