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教應用 01

中韓「西部同路人布道團」個案分析

Daniel - 加州某華人神學院道學碩士課程學生

 


|回主題文章選單|

一、前言

    本文以追溯筆者曾經於2002年到2005年3月加入的中韓 西部同路人布道團的親歷與探查來作為一個布道個案研討,探討其布道神學及布道策略的成效。讓我們看到當代不同國度與民族在布道合作的歷程中所展現的圖畫與得失,給我們以啟迪與借鑒。

    本文參考香港建道神學院2005年碩士畢業生彭佩詩之有關中華外布道團,<華人宣教先鋒>專文架構與進路[1]來構思與類比,因為筆者所加入的中韓西部同路人布道團自立以來一直採取借鑒中華外布道團與中國西北靈工團布道模式與精神在筆者的瞭解中它們有很多契合之處,因為中華外布道團一直是中韓西部同路人布道團的傚法模版。但本文的回溯反思也讓我們看到前後兩支隊伍在不同的歷史、地域時期所不同演變之處。

二、歷史背景與現狀

    1999年成立的中韓西部同路人布道團,是中國與韓國第一個向伊斯蘭國家布道的海外差會,它就是以上個世紀20年代末在中國大陸廣西成立的中華海外布道團西北靈工布道團為布道模式來建立,發展的。中韓「西部同路人布道團」由韓國仁川聖經學校、中國山東xx語言學院與中國「同路人」宣道會的中、韓同工共同創設。發起人樸甫民牧師是當時韓國宣道會駐華南區西差會主席,曾兩度出任韓國仁川聖經學校的校長(1988至1992年,1992至1996年)。後來更先後被委派兼任宣道會中國西北宣教區及中亞宣教區監督。樸甫民牧師秉承宣道會一向的宗旨和信念,要向未聞福音之地開荒布道,也受到「福音重回耶路撒冷」異象的感召與對穆斯林這塊硬土的負擔。他所創設的布道團亦繼承這異象,樸牧師又具有在穆斯林地區多年侍奉的經歷與恩賜;所以,他將布道團使命的中心逐漸轉移到向中國西北、中亞、南亞、中東的伊斯蘭地區未聞福音甚至「敵對」基督教的地方進發。

三、具有異象的使命

    中韓西部同路人布道團在成立之前(即1988年),樸甫民牧師已前往中國新疆進行宣教考察,可惜當地政府拒絕並監視。至1999年,樸牧師終於成功在北京建立福音根據地。1996年被委派為韓國宣道會中國西北宣教牧區的監督,在中國西北從事穆斯林與華人宣教士的培訓的福音工作。期間得到原來「西北靈工團」奠基人xx牧師(現年91歲高齡)及其子女的幫助。樸牧師知道僑居中國東北與渤海灣的韓國僑民為數甚多,遂構思差派華人宣教士與有負擔的韓國人,甚至北韓的基督徒流亡人士承擔拯救穆斯林靈魂的責任,其中最直接有效的途徑,是在中國本地中揀選、栽培和差派。為了更有效地展開海外宣教的新里程,樸甫民牧師在1996年請辭韓國宣道會宣教區主席一職,專心到中國西北部發展海外穆斯林的救贖工程。

    1997年,他親自偕同xxx牧師(中國同路人宣道會倡辦人之一)前往中國新疆、哈薩克斯坦、巴基斯坦、伊朗。為韓國與中國布道團合作前往海外宣教的開始考察鋪路。及至1998年,樸牧師正式與中國「同路人」宣道會合作,雙方同時在中國沿海某省擴展語言學院的阿拉伯語,烏爾都語、英語、中文(中文針對北韓與韓國宣教士)的培訓事工,師資有巴基斯坦、伊拉克、埃及和挪威、美國、中國的有此負擔的老師來擔任。另外,再呼籲學生或者同工往古絲綢之路沿線開荒。翌年,樸牧師和xxx牧師往新疆、巴基斯坦、伊朗各國考察,並確定以新疆烏魯木齊和巴基斯坦首都伊斯蘭堡為首批傳教地區中心。他們先調遣韓國金智煥牧師由中國東北工場轉到新工場進行開荒布道;同年,他們又與當時xx語言學院的校長苗牧師及駐巴基斯坦中亞宣道會主席阿德利牧師,到中國西北、中亞、南亞和中東視察和布道。適時,幾位主要牧師同工在巴基斯坦南部重鎮卡拉奇相遇,遂挑戰樸牧師與xxx牧師負擔巴基斯坦與中國西北宣教事工。樸牧師將此行寫成報告,呈交韓國總會,並且期望得到北美由此負擔的韓國「西部宣道會」的物質支持和供應,可惜總會拒絕了。但這無礙樸牧師與xxx牧師的異象,他們仍堅信神要為此另開「古絲綢之路」的宣教之門,因為那裡不僅僅是「未得之地」還是抵擋基督福音的最大硬土。他們又感到若要發展穆斯林的福音工作,最好成立由華人主理的獨立宣教組織,而韓國教會在經濟、物質與經驗上給於最大的幫助。基於上述理由,樸牧師於1999年3月成立專向穆斯林宣教的組織西部布道團,由xxx牧師任團長,他自己為副團長兼司庫,苗牧師出任委辦。後因欲突出布道團乃華人與韓國教會合作的第一個海外差會,又為求將來擴大宣教工場,故於同年10月易名為年成立的中韓「西部同路人布道團。布道團部分經費由樸牧師主力籌募,主要來自韓國國內與其北美的最大分支機構,另一部分由華人宣教士憑信心在中國國內與香港籌募,也有少部分來自南洋的個人自助。布道團成立之年,便正式舉行差遣禮,差派xx語言學院的應屆畢業生張xx夫婦到巴基斯坦與庫xx弟兄姐弟在新疆烏魯木齊駐紮,分別在北巴基斯坦和新疆南北疆開闢工場。

四、具有成效的開荒

    布道團自開拓新疆與巴基斯坦工場後,差傳事業已見果效。第一年,在經費不足的情況下,有庫xx姐弟與其他同工(漢族、維族和哈薩克族)的信心與熱誠,仍獲得不俗成果,福音遍佈甚廣,並以烏魯木齊、克拉瑪依為基地,由點到線的開拓新工場。2001年,xxx牧師在報告書內亦總結出布道團既得意又令人安慰的成績。根據報告書,布道團成立兩年以來共差出八名中國同工,超過三十名各族同工,還有38名本地的工作者,這些工作人員分散在整個新疆與南亞、中亞領土,東自中國甘肅省蘭州市,西至巴基斯坦北部重鎮白沙瓦,共計九個工作基地;此外在巴基斯坦拉瓦爾品第設聖經語言學院,有十九名學生,另設立三間初級聖經班與一個由美國資助的醫療所,在當地開展初級英文教學,掃除文盲與醫療服務等外展工作,也同時進行當地華人、韓國人的福音傳播工作,在各個城市幫助當地教會的事工、特別是中國人的援助工程隊、橋樑建設隊、醫療隊、飯店餐館,生意人群的布道工作……初期成績使人欣慰。

五、 宣教布道的特色

    中韓西部同路人布道團的宣教神學,可以說就是樸牧師的宣教神學與韓國、中國諸多同工的信仰告白,這可從他們對於布道團的貢獻看出。由策劃至推動,樸牧師與xxx牧師都扮演重要的角色,他們效仿原來「中華海外布道團」於東南亞,中國「西北靈工團」於中國西北諸省的布道模式,探尋深具組織行政的才能的領袖,把握一個本色化的重要原則:「盡量讓自己留在背後,鼓勵中國同工自己出來領導,同時提出能夠被他們接受,讓他們採納成為他們自己的意見。這是一套寬廣的具有國際主義精神的宣教原則。

   樸牧師曾在在美國和歐洲開辦的宣教士訓練學校接受造就,現在也繼續派送在這個異象上有負擔的具有領袖潛質的同工前往深造。在神學上,他和他的同行相信「基督自己動工也收工—這就是普世宣教運動的潛在動力。作為實踐神學的牧者,樸牧師關心的是普世宣教,因此努力推展以傳揚福音為主導的事工。對於宣教的迫切性是他從始至終的。他主張向外傳揚,並且看到繼承韓國宣教熱浪的後面就是毗鄰的中國——這個更具外傳福音的國度。所以,他具有前瞻性地要將這兩個宣教角色聯合起來,並以積極進取的政策實踐異象。樸牧師在中國服侍時,也發揮這種重實用性的寬廣的聯合宣教理念。樸牧師是宣教探險家,他提倡學習保羅傳福音到自己家鄉以外。他有廣闊的世界觀,無畏的拓荒精神,所以他設法擴展宣教工場,直到世界的每一角落。以後的工作與侍奉全繫於他敢於與不同文化合作的這一寬廣宣教布道神學理念。

2、迫切的宣教動力

   樸牧師與他的同工深信這是末世前主必再臨,深信世界上有成千上萬危在旦夕、將失去永恆的生命,因此,傳福音必須抓緊,布道必須及時」;所以,風風火火地奔波於各個戰場,應接不暇地開展各種宣教與布道活動包括:培訓、裝備、呼召、差派等都有其較為高效鏈接,樸牧師與志同道合者秦牧師等對於末世拯救靈魂的觀念也相當強烈。他們在韓國聯會創辦的《西部宣道文摘》裡常撰文論述自己的「迫切傳道」的理念,並鼓勵信徒起來傳福音。他認為:末世的基本的任務是在擴大教育培訓,有的放矢的裝備、有效集中人力和物質資源到未得群體和「敵對」硬土裡去傳道。此外,秦牧師也學會在艱難的政情下,常存盼望和樂觀的心來等候和服事主,因為他相信政情雖多變,但祈禱可得能力;惟有趕快傳揚福音讓更多人得著救恩盼望的途徑。

3、頑梗的宣教對像

    樸牧師及其同工相信:傳福音的次序應先從猶太人開始,然後延伸至萬國去。樸牧師關懷普世性的得救問題,故對於開荒布道、搶救靈魂採取積極進取的政策。他在宣教生涯裡,並沒有以自己的角色和地位為優越,他的謙卑和委身,使不少聖經學校校友跟隨他的榜樣,接受差遣從事宣教的大工。而他定睛的穆斯林是最為抵擋福音的硬土,也是福音開墾的最大最難的群體所在。穆斯林世界的「頑梗」與艱辛播撒福音狀況不用在此過多著墨。

4、聯盟的宣教精神

    樸牧師認為差傳的目的只為宣揚福音,讓生靈接受基督。他強調超越文化的聯合宣教。他不主張個別組織單獨完成事工,認為組成聯合隊伍集結在「為主做工」的盟約下,就可匯成巨大的力量。因為,物器各有所長,可以相互鏈接,取長補短,彼此效力。正如他與其他同工創立的中韓西部宣道會,其實是由兩個不同國度的聯會和三個機構與眾多不同民族的人士組成的。另外,樸牧師與xxx牧師同時也留意到夥伴協作的重要性,強調把信徒的力量聯合起來,共同策劃龐大事工。所以,在他們發動的宣教事業上,也接納不同語言文化、國籍民族的人,一起承擔這一異像與使命。
    xxx牧師也採取較寬容的普世宣教策略,他期望中國人能早日自立其他國家的差會一同長進,他甚至認為中國人應在宣教工作上作主導。而樸牧師來自韓國,也是最主要奠基人,自己卻在實際中寧為中國領袖的輔助者。樸牧師與其韓國同工懂得欣賞中國同工,他們多數人長年居住中國大陸,幾乎完全漢化,能夠說一口流利的國語,時常撰文或者在平時稱讚中國、巴基斯坦、北韓、伊朗等地區的同工。同樣,他常鼓勵同工要認定差傳工作並非西方人專有,東方人的教會亦須盡力參與。他認為彙集力量同心傳揚福音,是當今多元文化歸一的趨勢與必然。

5、信心的宣教歷程

    與當年中華外布道團與中國西北靈工團布道團的同工一樣,樸牧師和xxx牧師等對於信心於生活上有極其多的見證與力量。他們曾經面對經濟困難時,也曾經歷中國國情嚴竣之時;面對政府的打壓、宣教士在新疆被逮捕,他們仍是站立得穩,渡過一次又一次的信心考驗。他們和韓國的同工一同認定中國為事奉對象的最重要基地,就無所懼怕。他們面對每次踏足新的土地時,更是全靠神的帶領,有次深入戰火瀰漫的伊拉克去敘利亞,遇見武裝土匪,他們完全憑借信心的力量與之周旋,最後被迫走進沙漠,在極度惡劣的條件下艱難向前跋涉,最終遇見美軍巡邏車而脫險。

六、宣教布道的評估

1、策略:
  第一、專注穆斯林。這樣可以使宣教士集中使命,不偏離原意,半途轉而服侍一些較容易面對的群體。
  第二、培植地方據點。由於穆斯林有較強的社會歸屬感,而他們歸主後往往會遇到許多困難和逼迫,特別是來自社會與家族的壓力。因此布道團要幫助他們盡快加入一個愛的群體,讓他們在當中可以得著支持和造就。在巴基斯坦就建立了
個這樣的村落,本來這個村落的信仰基礎很好,一共有大約有三百村民,布道隊在那裡傳道,建立醫療站與每年定期教授英文。到2004年,該兩個村落的村民幾乎全部在家庭的影響下歸主,所以整個村落已經福音化,後來布道團從伊斯蘭堡派去一位當地的牧師及其一家駐紮在村落,住在村民當中,由布道團出資和當地捐贈一起購買一座英國人留下的老式小教堂做為這兩個福音化村落聚會崇拜的據點。
  第三、以團隊合作形式。布道團吸收不同恩賜的人也鼓勵國際合作精神。隊員們的這些恩賜包括布道、門徒訓練、牧養、文字、語言培訓,醫療看護等。而且在很少或沒有教會的地方,以外展橋樑的形式更可彼此支持和從側面開闢進路,在外展中也與西方宣教士合作,曾經在哈薩克斯坦與新疆塔什庫爾干與美國宣教士合作向當地回族穆斯林進行牙科、眼科與皮膚科的診療,借用合作外展的醫療服務布道傳福音,特別是其中有採用個人的布道的「一對一」方式,不僅與治療對像建立了良好私人關係,還結出了福音的果子。
  第四、培訓及實踐並行。這是一種「雙軌並進」的有效方式。特別可容許年輕及經驗較少的人帶領隊伍,在理論的裝備中有更多的實踐訓練,如在威海的一對夫婦,正在學習
年的烏爾都語言,而在第一年暑假期間,隨隊赴巴基斯坦實地考察民風,民情,強化語言。指導可包括不同層面,例如:語言訓練、關係、布道或植堂等。
  第五、決策以工場主導。布道團的一大策略是「有的放矢」,即以目的工場為決策異象的先導,盡可能讓在工場中的隊伍與其自身環境條件來決定具體侍奉方案自,行決定其工場具體事宜,而不是由總指揮部來主觀細斷。每年樸牧師,xxx牧師都會從中國新疆到敘利亞之間的地區走一遍,但每年都有具體側重拜訪的工作站與特別事工。但他們都盡量觀察與聽取意見,一起分享與禱告,也帶領不同的年輕同工去分批實地考察,觀摩。讓其異象與使命感更具體與清晰。但他們很少現場指揮與決策,即使有也是回到總部以後進行分析,研討,統觀全局後再作決定。
    布道會在組織架構上有韓國團隊的特色,盡量避免架層疊屋,是故每個在工場上運作的隊伍及領袖都負有很大的權責與充分發揮恩賜的潛能。各自分工不同卻又相互鏈接。這樣更有效率也提高了士氣,讓不同事工角色都有的付出與策略,但又統一在整個計劃藍圖中。
    第六、制衡互動機制。為了避免各隊伍各行其是及保持統一聯接,布道會設立了兩個監察及制衡的機制。每次出去帶隊的隊長都要與樸牧師與xxx牧師等領導團保持緊密的匯報與聯繫。布道團要求每個隊長每次出發前也找一個當地適合的「指導員」與他們保持聯絡,並定期邀請他們到隊伍中作「指導性探訪」。這些指導員也可以是當地教會的牧師或者常駐當地的宣教士。
  第七、出發前的
退修會。布道會每次出發前都要在北京或者烏魯木齊開四至五天的布道會。要求各個出發隊伍甚至韓國、巴基斯坦、哈薩克斯坦、伊朗等地的同工積極參與布道的準備工作,也鼓勵母會盡可能派人參與像教牧關顧,布道預期設想等工作,而差會則通常會提前匯報將要去地方的情況、變化與期望或者上次以來的經驗教訓總結等,再作提前佈置與分配。

2、              精神:

A、 無畏

中韓 西部同路人布道團是中國家庭教會與韓國教會聯合第一個向穆斯林地區傳福音的宣教組織。布道團的先賢都憑信心走上海外宣教的路。他們不以物質匱乏、財力短缺、人手不夠……來衡量事奉的價值。像巴基斯坦的有位牧師,有一次他在路途上遇上意外,遇見穆斯林極端武裝分子,被搶受傷,在路途中被拋棄在深山河谷裡,但他仍舊沿河前進,恆切禱告,最終得救。
    布道團的宣教士,每到一處都謙卑地與當地人接觸,入鄉隨俗,願意與他們共同生活,甚至要吃難以下嚥的食物與污染的水,但他們甘心樂意的事奉,見證神的信實與偉大,更漸漸取得當地人信任。而宣教士自己也在宣教旅程中看見神醫治人的手、愛護人的心、憐憫人的話,及得嘗豐富的筵席。

B、 無私

     xxx牧師的經歷,是很好的明證。他專一服事中國家庭教會,培育有宣教精神的領袖,領導中國大陸自己的海外宣教事業。他曾經受逼迫入獄三次,但出獄後與自己的兒子一道將積攢之多年錢財為布道隊購回一輛吉普車。這種奉獻從自己做起,為主擺上的榜樣激勵了許多願意效仿耶穌的同工。若非布道團的宣教士竭力忠心的服事,遠在埃及、約旦的座教會恐怕難以發芽。

C、 無悔

     布道團的使命是要到穆斯林,也就是伊斯蘭這塊最大的硬土上傳揚福音,成員很多沒有豐厚的神學知識或牧養經驗,然而他們充滿使命感與作戰的精神。他們的神學就是「出去、得人」的實用性理念,就是以行動和生活實踐宣教神學的精華,活出言行一致的生命榜樣,在最艱苦的興都庫什,克什米爾地區那裡的韓國宣教士與中國同工都從來沒有退縮過,他們半年才能夠去巴基斯坦中部城市拉瓦品第看看讀書的孩子,但就是這樣,他們仍舊扎根在那裡給當地孩子們教授英文與數學,還於2004年將自己的四十美元捐獻給受海嘯襲擊的印尼難民。他們見證傳揚著基督的大愛。這就是宣教果效的最關鍵之處—為神立定心志,無怨無悔。

3、不足與改善建議

A、權力集中

     樸甫民牧師是整個布道團的靈魂人物,他不但是發起人、策劃人、執行人、財政司更是宣教士。然而,由於過於依賴他個人的魅力和能力,所以,當他在與其他同工合作的時候,沒有人能那樣全局性地為布道團掌舵,布道團雖然分工明確,但權力過於集中,尤其在與中方合作的開始,顯得以人為首,好像是有「大人物」在領導,而非神。其發展火熱,忙碌卻有點盲目。對於曾與樸牧師並肩同行的華人宣教士來說,他們有一位極有雄心和計劃的異國領袖,但深深感受到不同文化、民族的差異與隔膜。在2003年的一次中亞布道旅程中,甚至出現分裂。個團隊因為戰術的不同而沒有預先計劃好,一個因為要幫助當地巴基斯坦教會的事工而要去南部與伊朗,另外一隊的華人團隊要把負擔、精力放在當地華人傳福音身上,而選擇去北部!這樣產生的分歧在一路上凸現終於導致分道揚鑣!一個組織同時失去在行政與財政上都極優秀的人員,相互失去支援與配搭。在以後各自的事工上艱難舉步,實在難以繼續獲得成果,可見過於仗賴一人領導,而當他出現盲點時,可能帶來危機。筆者曾經和一位北韓的同工建議將這種權力的意志作為在團隊中的一種凝聚力但非強壓力,領袖的魅力與能力來自與神,而非自我膨脹與塑造。在一個外出的團隊中確實需要領袖個人的領導才華,但在布道中,卻顯出的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齊放景象,神給每個人的恩賜不一樣。有時候,領袖只需要運籌帷幄,不需要面面俱到,善於分工與組織下放是給於同工的信任與挖掘潛力,肯定恩賜的一種防範,也是分擔與布道實踐中組織上的一種技巧與能力。

B、缺乏支援

    在xxx牧師的《同路人辟荒記》一小冊子中,充分描述了中國一方缺乏支援的危機。最初,xxx牧師欲得美國同行的認同推行中韓教會的這異象,於是把中國xx語言學院的資源,轉移為中方布道團唯一的後方支援。然而在一段時間內,學院由於招收生源的匱乏,(特別是中國與北韓關係的微妙變化)在短時間內不能再成為布道團的支援,在缺乏後方支援的情況下,布道團往後的發展空間受到很大的限制。缺乏支援主要是中國教會這邊的問題,中國教會由於是家庭教會,沒有公開且處處受打壓,靠海外,特別是北美與東南亞的資金來全力發展,但無論人力,物力方面仍舊匱乏,特別是宣教士的綜合素質總體落後於韓國,就教育程度來說就是一個問題,另外宣教士的家庭有時候不支持去這些所謂「貧窮陌生的國家地區」;而韓國的宣教士由於政治的原因,在穆斯林國家出入頗受阻擾,特別是宣教士,所以只有以不同身份進出,這些布道的困難不是朝夕可以就可以解決的,需要國內外環境的改善。但搭配與取長補短,揚長避短是需要的,像路途遇見穆斯林國家的臨時關卡或者巡邏警查證件,我們就曾經機警地先由持中國護照的同工下去主動亮明身份,由於分不清中國人與韓國人,對方以為整個隊伍均為中國朋友,所以全部友好放行!這是利用政治環境的優勢來巧妙過關的一種布道生存技巧。雙方在不同境遇中只要精誠合作,互相照應,依靠聖靈,是可以克服諸多不必要的麻煩與困難的。所以、在實際的布道工作中,支援也是一種資源,要善於發掘與利用,布道隊需要一種平衡協調的機制來保持前後方,左右邊的凝聚與支持。這樣,在前方打仗的戰士每到一處就有友軍的供給,後方也知道前方即時的需要,旁邊一同戰鬥的戰友也清楚彼此的步伐與需要。這種網絡式的佈局在這個布道團裡還需要堅固與完善。

C、疲於合作

    雖然布道團是中韓同工合作的成果,然而布道團的內部精神未能伸延向外與其他宣教夥伴合作。布道團的同工張xx,曾嘗試與一名西方宣教士在宣教工場合作,但因兩者皆沒跨文化合作的經驗和訓練,最終各自為政。另外,布道隊試圖與一個瑞士的布道隊合作,在醫療與神學培訓上合作,但由於試圖從多方面與多領域與之合作,建立橋樑從而面面俱到而失去重心與重點,力量分散,使有關人員力不從心,在多方面都試圖建立關係的同時,顧此失彼,事倍功半,將自己手中的一個禾場喪失,留下教訓。另外,語言阻隔、文化差異等都是合作的重大障礙,特別是中方的人員在綜合素質方面不及韓方,專長上尤為突出,導致了雙方在某些能力上的失衡。另一方面,布道團既然是第一間差派中韓合作差派華人宣教士到外地宣教的組織,但華人教會的宣教意識仍薄弱,特別是對伊斯蘭的宣教,而其他宗派教會或海外宣教組織,也未能與華人宣教士有良好的溝通與分享,更談不上同行。因此,當布道團遇上困難時,難以得到合適和合時的支援。大陸教會畢竟在對外宣教的歷史中缺乏經驗,另外歷史與現狀也造成了資金與支援的短缺,筆者曾經提議將當地的團體聯合起來,如:當地的飯館、餐飲、商販、甚至國際貿易商,從他們入手,講布道的基點立足在他們身上,這樣可以從當地人開始延伸觸角!如帶領一個餐館家庭信主後,在其家裡開辦福音基地或者小組,輻射當地的居民,這樣資金可以由總部支援,但其他一些比如需要可以由這個家庭開始負擔,事實上,在以後的布道實踐中,巴基斯坦罕薩城就有這樣的一個中國餐館老闆,因為他們去了13年,對當地真是十分熟悉,借助他們布道可謂天時、地利、人和。聖靈打動他們全家陸續在2年內信主後,他們的家庭和飯館就成為一個有效傳道的基地,過往的客商均有機會在此聆聽主聲,這個家庭的奉獻無論物質與人力都為布道團解決不少實際問題,這種有效利用當地移民的捷徑也成為一個後來傚法的布道模式。

七、結語

   中韓 西部同路人布道團是中韓教會合作宣教事業的典型之一,現在已經在北非與北美有了分支,主要負責籌款與事工的分享,也正在彙集更多的海外有負擔的工人前往,這是一個跨越國籍與種族,為這一個目的的事業。她不僅帶動華人、朝鮮人、巴基斯坦人、維族人、哈薩克斯坦人、波斯人、阿拉伯人承擔海外宣教的大使命,還成功走訪整個「古絲綢之路」的大多數城鄉,族類,傳揚福音,建立教會分支。到今天,因為受著國內宗教政策的影響,這支隊伍在艱難中暗自默默壯大,其觸角也伸向歐美與北非,但它仍舊以中國大陸這片土地為根基,尋找一支支向伊斯蘭外邦宣教的隊伍;但反過來說,這又更突顯不同文化、族類、國度合作向外宣教的成功,特別是與中國大陸的華人一同向外布道的範例。但願今日的華人教會和宣教組織,從這個既成功、又失敗的經驗中學到了功課,繼承為主傳揚福音的火熱心志,為天國、為普世福音事工努力,勇敢邁前。


 

[1]全文詳見www.globalmissology.org第四期宣教應用<華人宣教先鋒號--中華國外佈道團>

華人宣教先鋒號中華國外佈道團

 

《環球華人宣教學期刊》第九期,2007年七月。

(編者按:按作者的要求,請恕文中部份「人」與「事」及參引資料須從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