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体字版:
于 1998
年被邀请临时补上,是合共十册的「基督教与中国文化丛书」最后一本;受该丛书的宗旨、读者、出版条规及期限所制,缺乏校对以致错漏百出、篇幅短窄;真有挂一漏万之虞。
2. 繁体字版:
原拟重写,后因出版社改组(由加拿大证主改作新成立的「恩福出版社」)无法进行,只在错别字排版( lay-out
)增加图表及内容上稍为改进。
3. 英文字版:
2003年由 ORBIS 出版社学术组编辑 Dr. Bill Burell
邀请出版,只因个人工场转换及家庭搬迁原故,拖延至今仍未完稿。原稿曾被邀于 OMSC-Yale 两次开课(
2001 及 2002 年 11 月)作课本,每次两周密集课程与专题授课。
1. 教学相长:
西方神学教育自有长短,美国进修后曾于华人中牧会植堂及亚洲宣教体验,期中有「学非所用」之感。多年于美加神学院授课,接触来自多洲各国学生,其中不少第三世界神学院教授,在博士研读班及论文指导中俱有同感,就各该国情及文化处境而共同努力,同寻「不局限于西方传统」而具体实用的「途径」。
2. 就教开明之仕:
出席美加各种会议宣读论文(如 ETS, EMS, ASM, APM, etc
)及参与研讨,偶遇不故步自封而较开明者(如 J. Moltman. C. Guntton, J. Dahms,
R. Nicole 等),现时有五篇英语论文被选邀载于 Evangelical Missiological
Society 的网页上(www.missiology.org
)(该网页附英文差传字典)
3. 多试常用:
部份内容曾于中国大陆(如:北大哲学系,人大及复旦大学的基督研究中心)。别处(如:欧洲及南美洲、星加坡、马来西亚、香港教牧培训课程,中神
2000年 1 月冬季课程,韩国、越南、菲律宾、澳洲、印尼等地用神学密集课程及教牧训练会方式)教授及研讨。
4. 建构过程:
4.1 (70 年代初期)
始于溶合非基督教人类学与及基督教信仰,努力着手而进入「基督论」(神而人之完美者)
4.2 (70 年代中期)
继而欲将释经( 1975 年暑假于 Texas 州 Wycliff
总部受训)及差传于学习中溶合,将祖先祟拜、民间信仰、邪灵赶鬼及西方传统式系统神学于牧会植堂中试用及落实而陷入困境。
4.3 (80 年代初期)
移民加拿大后,幸遇已去世的挚友 John Dahms 于 Canadian Theological
Seminary 合力探讨「三一神观」开始用短文方式投稿有十年的「凝聚期」。
4.4 (90 年代)
移居美国任教于 Reformed Theological Seminary 承接 Doctor of
Missiology 及开创 Ph. D. Intercultural Studies
课程,前后八年,于教学(博士科目如 ethnohermeneutics, Phonomenology
等)及出席学术会议(如负责 ETS Study Group: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Methodology 多年,组员有 Tom Oden, SamKistemaker,
Wayne House, Walter Kaiser, etc. )及负责 EMS/SE-VP
工作等),多作交流及较系统十年「建构期」。
4.5 有待改善
<<中色神学纲要>>
一书可改善之处多的是,尤其是繁体字版出版后,曾被同好华人学友题点,另有就英文稿提议的友人。其他暂且不说,只就有关方法论一点,在此交待一下。“非此即彼”只是西方哲学思维的一种形式,只有少部份西方神学著作受制于此,中文版在评论时处理不当,错用「西方传统式」的辞句,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非改不可。至于正统信仰中,具有「既此亦彼」的型式,「中色神学」采用此法作桥梁,顺应华人思维习惯及接近华人文化,不应强调为「中色神学」的独特性,书中有言过其词之弊,有待更正。同理“拟神法”可列为「中色神学」方法论的一项要点,而非「中色神学」的特色。自简体版及繁体版面世至今已隔数年,经反思以后,认为整体治学方法及理论架构,按正统信仰、圣经真理及福音派立场三方面而言,仍未觉得有大修的必要。但按照措辞用字及表达方式来说,应强调其治学方法及神学架构的整全性,而非中色神学方法论的特色。只是把正统神学套入华人思想型态,纯正信仰套用于华人文化传统,及把福音真理应用于华人教会及华人信徒生活的落实,才是「中色神学」的特色,以别于西方传统或他国处境。另外,有待商榷之处,包括「中式」与「中色」、「华人」与「华文」等。钥词采用适切性;方法论或专题式处理的选择;各种读者(华人、华侨、华裔),不同地域(中、港、台…)、不同类型的对象(后现代城市、前现代贫脊农村等),不同情况的社会现象(如大陆的小皇帝、外侨的本土文化,文化基督徒等),仍需处理。
5. 理论架构:
5.1 处理方法
本书尝试揉合神学、汉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进行华人神学本色化个案研究。“中色神学”范围广阔及内容丰富,故须综合多种学科(如神学、汉学、释经学、人类学…等),揉合多种方法(如历史法、归纳法、演绎法、释经法、比较法…等),用多元动力模式、跨科际综合处理法进行。
5.2 理论基础
全书以三一神观作为根基,因为三一神观超越东方或西方的传统意识形态及思维进程,亦超越传统神学思想的某门派的藩篱,故此能适切不同文化处境,适宜于跨越文化的本色化努力(trancultural
efforts in contextualization )。三一神观非常强调“既此亦彼”,故具完整性(
holistic ),均衡性(balanced ),谐和性( equilibrium, harmony,
symphonic, 如神恩 + 人责、神助 +
人愿等)。“三一神观”是多元相辅相成论,调合东方与西方意识形态及思维进程、引出多层面、多向度、多处理、及跨科际的研究,故此“三一神观”的融和性又可称为“三和特色”。所谓「三和特色」既是相对于西方传统式“非此即彼”型神学系统而言。又盼用作文化神学的桥梁,不但适切于华人意识型态思维过程,且不少第三世界
( 亚洲、非洲、南美洲 )
的民族均具独特的处境、关系性、聚合性、顾关系、要合作…等特性,而这些特性的三一神观不谋而合,故此三一神观典范可作为突破西方传统式偏重“非此则彼”
(either-or
)的哲学架构。至于三一神位格间“非此则彼”的成份,因该书篇幅有限,未作详论,但读者如重温早期(前五百年)教会历史中,多种异端出现,多个大公会议举行及多项信条的产生过程,便可领悟出忽略三一神位格关系中“非此则彼”的遗害及多种异端的负面例子(包括从前的沙巴流主义、幻影说…等及现代的耶和华见证人、摩门教…等)。
5.3 其他论点
本书简体字版所属丛书,原为免费赠阅与大陆文化基督徒而设,繁体字版为海外一般信徒合用,但课题却包括:基督论、教会论、伦理论…等重大项目,只属纲要式的简介,绝不能与西方神学泰斗专题钜着相比
( 如 K. Barth 的基督论, B. Ramm 的译经论 M. Stack House 或 H.
Küng 的伦理论等 ) 。郭博士细心阅读 ( 参 < 从神学角度回应温以诺教授的 “ 中色神学 ” >
,小心题出疑点,心作出改善的建议,日后若有机会用丛书的方式或分题讨论(如家庭神学、境界神学、饮食神学…等),必定不负所望地求进改善。是此研讨会收获最大的是我,得着最多的应算是快要脱稿的英文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