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福音普传选单|
当信徒在香港向一些长辈传福音时,常常听到他们会如此说:“我拜神的,我不入教(进教)。”这句说话表达了他们正面对两种信仰形态。一是拜神,一是进教(或入教)。而他们宁愿停留在一种拜神的信仰形态而不愿进入另一种的信仰形态──进教。
究竟在他心目中,这两种信仰形态有什么差别呢?首先肯定的是这两种形态不牵涉任何特殊的宗教内容。因为他们这句话没有提到任何神的名字,也没有指出任何教义。所以要了解这句话不可以从神学入手,而是要从中国社会宗教文化层面去理解。
在西方,每一个宗教群体都有一个清楚的界线,甚至可以说每一个宗派也有清楚的界线。每个宗教群体的成员都有一个清楚的身份。我是天主教徒就是天主教徒,我不会同时又是基督徒,更不会同时又是犹太教徒。每个宗教群体有他们自己聚会敬拜的地方,有他们自己的神职人员,有自己独特的仪式。在一般情况下,信徒不会进入其他宗教的礼拜处,也不会参加别人的仪式,更不会找别个宗教的神职人员来进行仪式。[i]
在中国文化中,这种壁垒分明的状态只存在于精英阶层。即是说,只有和尚、尼姑和居士有清楚的佛教徒身份、只有道长和道姑有清楚道教身份、只有儒家士大夫有清楚的儒家身份。在广大群众中,这种宗教信仰之界线是极之模糊的。一个家庭会鼓励儿子读儒家经典。在清明和重阳会祭祖,但在天后诞他们会去天后庙上香。[ii]家宅不平安时会找道士来作法驱魔除疾。有丧事则找和尚来打斋。问他们信什么宗教。他们就说“我拜神”。
所以在民间,中国的宗教文化就如一间自助餐厅。你一进去就什么都可以吃。用“拜神”一词去描绘这状态正好说明其包容之特性。因为他们拜的可以是佛教的神,也可以是道教的神,也可以是一些民间的神祇,例如关帝。这种民间信仰的包容特性给他们很大的膜拜空间、亦大大减低了由个别宗教的教规而带来的压力。这种信仰模式,就构成了一种独特的三教合流宗教文化。
当中国民众面对基督教和天主教时,他们意识到此种由西方人传来的宗教,跟他们本来的信仰形态有很大的出入。当他们加入天主教或基督教后,他们就要接受一个清楚的宗教身份,也要依从一定的教规。例如他们要在礼拜天去教堂做礼拜,他们不应再去打“麻将”、去睇相或算命。换句话说,信耶稣就代表了要进入一个有清楚界线的群体。他们就称信耶稣为“进教”或“入教”。在香港岛湾仔皇后大道东旁有一条古老小巷称为“进教围”,足证这个进教的讲法以前是何等流行。
当一些长辈说“我拜神,我不入教。”正是表示他们要为自己保留一宽松的信仰空间,不愿去受教规的束缚。要他们信耶稣时,就说所有宗教都是劝人为善,什么宗教都是好的,这是表示他们较倾向民间包容性的信仰方式,不认同信耶稣那种界线分明的宗教方式。
基督徒在中国民间宣教,宣教者若能了解这种宗教文化,是会更有效地去传递福音,也能更快进入问题的核心。要一个拜神的人信耶稣,不单只是要求他们接受一位救主,而且还要求他们作一种宗教文化的转换。这种转换不单只是要他们多拜另外一个神,更重要是他们要从一种宽松包容的自助餐信仰方式,转到一种界线分明,专一而认真的宗教形态。这种转换带来的是一种文化冲击。他们在这种新信仰文化中,要去适应一种新的世界观,一种陌生的认真而执着的真理观,还有一套要改变现有生活来遵行之教规。
当传福音的人意识到他们所承受着的压力时,我们就不应硬销地去冲击他们,而是多些去解释为何信耶稣要与拜神划清界线?为何信徒生活见证对信耶稣的人如此重要?亦应向他们解释福音的独特性,让他们明白福音不能与三教相混不是基于霸道心态,而是基于对真理真诚地执着。我相信只要传福音的人能加一点耐性去解释和疏通,拜神的人们对福音的抗拒就会大大减低。过往传福音者和信仰民间信仰人士之间之误解与冲突,不多不少是源于互不了解。只要传福音者能设身处地体谅一下听福音者所面对之困惑与压力,福音将会更有效地被传开。
另一方面,教会在栽培这类有民间信仰背境之初信者时也要给他们多一些适应之空间。一个人进入一种跟以前完全不同的宗教模式时,往往放不开以往的信仰习惯和观点,例如笔者有时在教会听见长辈说,要为耶稣做一些事来确定自己的救恩。这种想法是源于民间宗教中的功德报应观念。而这种观念跟福音中的白白恩典的教义是不符合的。初信者往往要化一断很长的时间才能洗脱那种功德报应之信念。栽培者应给予多些谅解和耐性,多些与他们查考有关救恩的经文,慢慢他们的观念就会转过来。
除了体谅之外,教会面对这类的初信者也应有一种警觉,就是他们往往会用民间宗教之观点来信耶稣。例如他们会认为信耶稣不过是拜多一个神。就如在神台上放多一个偶像般无伤大雅。栽培者要不断提醒他们,信耶稣不是多拜一位神,而是要拜独一的神。
自商代开始,中国之宗教已呈现一种很强的综和融合的倾向。[iii]后经道教的创立和佛教的传入,儒、释、道三家就不断交流、摩擦和融摄。到宋末,王重阳把这种融合精神进一步发挥,创立了三教合流的全真教。[iv]自始三教合流成了民间宗教的一大特色,广大民众就浸淫在这信仰模式中达七百年之久。基督教传入后,在广大民众中传扬,给这种信仰模式带来了冲击。在互动的过程中,双方难免产生误解和对抗。这文章的目的是帮助有志在华人群体中宣教的信徒,能对中国民间宗教有多些了解。笔者的信念是,在不了解的情况下作硬销式的宣教,福音的努力将会被误会与成见所消耗。透过对中国民间信仰有更透切的了解,福音将更有效地在华人群体中传开。
[i] Joel Thoraval (杜瑞乐), “西方对中国宗教的误解--香港个案” 张宁译,廿一世纪 29 (6月1995): 页141-42。
[ii] Julia Ching, "China's Three Religions," in Attitude of Religion and Ideologies Toward the Outsider, eds. Leonard Swidler and Paul Mojzes (New York: The Edwin Mellen Press, 1990), 132.
[iii] Robert Eno, "Deities and Ancestors in Early Oracle Inscriptions," in Religions of China in Practice, ed. Donal S. Lopez, Jr. (Princeton, N. 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6), 45.
[iv]吴恩溥, 吴怀玲, 龑天民, 和孙克宽. 世界五大宗教 (香港: 圣文社, 1992),页204.
《环球华人宣教学期刊》第十二期,2008年四月。
(原文刊于《今日华人教会》2000年4月号,页22-24。蒙允转载。作者保留版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