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教应用 02

从文化人类学浅谈华人宣教事工

朱昌錂牧师 -- 中华福音使命团国际总干事

 


|回宣教应用选单|

    华人教会多关心各地华人福音的需要,积极参与各地华人宣教事工。这是很好的现象,应该更多的鼓励。可是华人宣教事工容易给华人教会一个印象:这类福音工作是同文化的布道工作,不是跨文化的差传事工。

  事实上,同一民族在不同地区,因与居住地区文化融合,所以必然会跟原居地的民族出现文化差异,当我们往世界各地向当地华人传福音,我们便会遇到不同程度的文化冲击。

  让我们从文化人类学的课题来跟你谈谈。

 

语言文字

  中华民族并非一个民族,政府订定五十六个民族,汉、满、蒙、回、藏五大族,语言不同,文字亦不一样。事实上“中文”是汉文,汉文的统一,是秦始皇采用法家强制推行的结果。其他“少数民族”,当中有些是没有文字的。在汉语世界,方言也是南腔北调,又充满地方文化色彩。诸如“的士”、“士的”、“多士”、“士多”、“打波”、“牛扒”、“扒头”、“巴士”、“士巴拿”……香港以外的华人都不知所云。

  只懂方言,而没有认真装备好普通话的短宣队、宣教士、同工,来到另一个华人世界,常带来不少笑话、误会,甚至伤害而不自知。

 

时间

  华人的传统观念、时间是重覆的,在前世、今生、来世,时间不是一去不返的。农业社会是春耕秋收,夏热冬寒,循环不息,年关难过年年过。因此时间是充裕,生活显得悠闲,从来不用赶忙急躁。你不见宴会的请帖上都写着“五时恭候,八时入席”。大家都知道那是指到黄昏过后的晚间。主人家不会赶着五时到宴会的地方,客人也不会期待八时吃饭。

  现代化将西方的时间观念带到城市:时间是直线发展,一去不返,迟到就是迟到了,所以必须赶着!有些城市教会,因为崇拜连绵不断,因此规定领诗十分钟、祷告三分钟、读经两分钟、讲道三十分钟、报告十分钟。

  你若从西方文化、现代化城市生活成长,然后来到充满传统华人的社区、乡村小镇、甚或山区去,时间的管理会成为你的困扰。

 

社会结构

  传统华人社会,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办事之前,先要建立人际。因此,看重“情”。这“情”是友谊之爱,包涵“义气”、“朋友之道”。传统中,个人“小我”服在群体“大我”之下,群体意识比个人意愿更重要,群体共识比个人利益更重要,领袖的领导比群众的意见更重要。领袖的选拔又往往跟年龄、辈分、家庭、性别、背景有关。

  这些对在城市长大,受西方文化熏陶的人,有许多变得很难明白。在城市教会中,“三福”、“四律”、“五个手字头”、“七彩福音桥”的布道方法,着重个人决志的模式,用在着重人际的社区,就显得格格不入。在短宣培训中,乡村教会很难想像叫年青人在接受三、四年神学的资讯训练,就会变成教会领袖,不管年龄多轻,头发多黑……。

 

地缘

  人喜欢与自己同背景的人在一起。团契吃饭时,你只见广东的一桌、福建的一桌、上海的一桌、北京的一桌……然后各用自己的乡谈,说过不休。

  中国地域广阔,因此不同的地方的人也有不同的习惯。北方爱面食,朋友相聚,爱包饺子,一同聊天。南方相聚,大家也爱吃,只是吃的艺术就不一样。

  因为土地的供应,各地不同。有些房子宽大空敞,有些地方房子狭窄细小。从习惯宽敞的环境,来到一个狭小的居室,就有给关上牢房的压迫感。

 

结论

  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然而这些华人虽然血缘相同,但在文化上也有一些基本相同的特点。但是各地华人,都会有其独特的地方。因此,当我们去到世界各地从事华人福音工作,也会遇到文化冲击,虽然其程度比我们去到非华人群体中所遇到的为轻。

  换句话说,海外华人宣教事工,是“近文化”宣教,是一种跨文化的福音工作。

 

 

《环球华人宣教学期刊》第十二期,2008年四月。

(原文刊于《中福通讯》2004年12月号,页1-3。蒙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