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教应用 05

中国文化与中国事工系列──语言沟通篇

文人

 


|回宣教应用选单|

地方方言与普通话

        根据 2004 年底一项由内地教育部和国家语委进行的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指出内地全国能用普通话进行交流的人口约为 53%,而只有8%的人从一出生就开始讲普通话。换言之,内地仍有接近一半的人口普遍用自己的地方方言来沟通;超过九成儿童所学的第一种语言是当地的方言,普通话通常是入学后才学的。中国境内地方方言众多,单在广东省,也有很多种不同方言。香港人所讲的广东话也是方言的一种。但若要有效地与全国不同地区的信徒沟通,在香港及海外使用地方方言的信徒,就很需要学习全国统一的语言─普通话。对于我们这群不习惯于以普通话进行沟通的信徒来说,我们要留意本身所使用的方言,除了发音与其他省份的内地人所讲的方言和普通话相异之外,用语也大为不同。要与当地的信徒有效地沟通,必须注意一些基本的情况。

 

字音的相异

        若我们曾与内地人沟通,就会发现这种情况:纵使我们能操流利的普通话,或熟悉普通话拼音,但因来自不同地区的同工所讲的普通话带有当地方言的口音,有些发音更令我们无法明白。例如有些中部地区的同工讲数字“一百”的时候,那个“百”字说得不是很清楚,香港的同工只能凭着上文下理,理解他∕她所讲的是“百”字。一些北方的同工会有较多的卷舌音,也令南方的同工较难理解,影响了沟通的畅顺。

 

用语的不同

        除了字音外,还有用语的不同,例如有一位东北地区的同工跟一位香港的同工分享服侍的情况,说他曾在某个地区的少数民族的家里留宿,赫然发现当地人没有穿“裤衩”的习惯,这位香港的同工听完后,摸不着头脑,不明白“裤衩”的意思,但没有机会立时提问,内地同工仍不断地分享,最后,香港的同工凭着对上文下理的理解,终于慢慢猜到“裤衩”的意思就是“内裤”了,原来“裤衩”是内地的口语。又例如内地人会用“两∕二百五”来骂人是傻瓜,不同地区有其独特的骂人用语,充满地方特色。就算是一只匙羹,南方与北方的称呼也有所不同。

        香港人有一个特别的说话习惯─中英文夹杂。内地城市人的英文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甚至开始像香港人一样在说话中夹杂一些英语词汇。但当我们与内地信徒接触时,应尽量不要夹杂中英文说话,一来对方未必能明白,会破坏沟通的顺畅;二来也令对方因不明白说话的意思,心中产生隔离感。

 

以互相尊重、促进关系为前提

        另外还会有一种情况:例如我们组成短宣队到内地教会探访。我们与同队的人沟通时使用广东话;当地信徒沟通时使用当地方言,到双方沟通时才用普通话。这种情况不难理解,但有时却会使双方形成隔膜,特别是当双方正在用普通话谈话时,突然某一方的人转而用本地话来商量一些不便公开、或是难以用母语以外的语言来沟通的事情,这种情况会令对方颇为尴尬,也不其然地令双方的关系有了距离。不过,对于一些普通话不流利的信徒而言,这种情况难以避免。这样,我们就要让对方知道我们的语言困难,让对方明白转用语言的原因,好使大家的关系不致疏离。

        有时候,即使我们的普通话口语水平已很不错,但对方的普通话夹杂着很多地方口音,我们也很可能听不懂他们的话。这种情况很普遍,特别是对方来自农村地区(通常农村地区信徒的地方方言口音比较重)。这样,我们就需要多一点的包容和忍耐,并要求对方说得慢一点;如听不明白,应即时提问,例如“你说的是否 xxx 的意思?”、“我不明白你说 xxx 的意思”等。这样的沟通会更有效,能让对方明白你在努力了解他∕她说的意思,增加对方的信任和认同感。切忌因为不好意思发问而勉强说自己理解对方的意思,因为对方在接下来的沟通中,必会发现你根本仍未明白他∕她先前所说的内容,破坏了对方对你的信任和沟通的效果。

 

跨文化沟通的学习

        我们与内地同工沟通,就是跨进另一种文化去认识他们。所以,“观察”是很重要的,尤其要留意当地人如何“称呼”某一件东西、如何形容一种情况,与我们有何不同(例如上文所提到的内裤的内地口语)等。重点是通过观察和了解,学习明白对方的用词,促进有意义的沟通,拉近彼此的关系。同时,我们是否愿意了解和沟通也是很重要的,当我们愿意努力让对方明白自己,也努力明白对方时,对方是能感受到你的诚意的,这已是跨文化沟通成功的第一步了!

 

        让我们一同努力学习,克服跨文化沟通的挑战!

 

 

 

《环球华人宣教学期刊》第十二期,2008年四月。

(原文刊于《展望中华》2006年12月至2007年1月号,页4-5。蒙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