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宣教应用选单|
I.耶路撒冷教会的组织:
- 使徒和门徒(徒2:42)
- 使徒、执事与门徒(徒7:3-6)
- 使徒和长老(徒15:2)
重点: 使徒是核心领导
II. 安提阿教会的组织:
- 经文没记载安提阿教会组织结构
- 基督徒、先知(徒11:26-28)
- 宣教士(徒13:1-3)
重点: 使徒不一定是核心领导
III. 以弗所教会的组织
重点: 使徒不一定是核心领导,长老的使命是牧养教会(徒20:28)
IV.教牧书信出现的职分
- 监督(提前3:1)
- 长老(提前4:14)
- 执事(提前3:6)
重点: 监督的责任是领导教会,长老的使命是管理教会(提前5:17;提多1:5) 。
在这些领导岗位外有话语职事岗位: 使徒、传道、师传(提前2:7;提后1:11) 、传道教导人的(提前5:17) 、教师(提前1:7) 。传道者的使命是传讲纯正道理(提多2:1) 及忠心解经讲道(提后2:15) ;长老的使命是管理教会事务。教牧书信所反映的教会组织,不纯粹由长老领导。更重要的是话语的服事,监督不可能不传道,这种组织模式与耶路撒冷教会、安提阿教会及以弗所教会的组织模式并不完全相同。最大的分别是耶路撒冷那些使徒对保罗有关的教会没有明显影响力。耶路撒冷以外的教会发展出由监督、长老、执事取代使徒领导的模式。
V. 从恩赐介定职分:
- 使徒(林前4:1-2;弗4:11-12) ,使徒是基督福音的执事
- 先知、传福音、牧师、教师(弗4:11-12)
- 使徒、先知、教师、行异能、医病、帮助人、治理事的、说方言的(林前12:28-30)
- 没提及长老、执事
重点: 恩赐比职分更重要,爱心比能力更重要
VI. 教会历史的发展
- 教牧书信出现的职分: 监督、长老、执事转化成主教、牧师、会吏等圣职
- 宗教改革反对把人神圣化,但保持鲜明的牧职观。信徒皆为祭司;但不是信徒皆为牧师
重点: 蒙召奉献受过正统神学训练的牧者被按立牧师,代表教会授与属灵领导权柄。在有体制的教会,牧师、长老、执事的分工清楚;彼此配搭。
VII.个人观察
- 90年代只有陈景吾牧师在汉堡、曾荣辉牧师在斯图加特、洪立民牧师在柏林、陶恩光牧师在法兰克福及一些传道人全时间在德国华人中间服事。曾华葆牧师、赵有源牧师在德国教会服事。戴浩辉牧师在慕尼黑进修时协助慕尼黑的团契,罗永光牧师在雷根斯堡进修时协助雷根斯堡查经班。教会只有柏林及斯图加特,团契只有汉堡、法兰克福及一些大城市。当然我的资料不会是最全面,但是我建议各位为下一个10年的发展计划,先进行历史回顾,分析过去发展的轨迹。
- 过去德国华人牧者的组合主要由接近退休或退休牧师为主,另外是刚毕业传道。退休牧者经验丰富,理顺教会人际关系;但缺乏开拓的冲劲。刚毕业传道冲劲十足;但还需要获得信徒领袖信任,往往面对很多人事问题。现在有一批中年牧师,他们在最精壮的年日在德国事奉,我们如何建立他们成为核心领导呢?现在出现德国华人教会成长奉献的弟兄姊妹,接受神学训练按立牧师,我们如何建立他们作教牧领导的信心呢? 面对欧洲华人教会独特的情况,牧者需要扩阔对教会的见闻,参考其他教会有用的经验,主动及有方向地领导教会。
- 我认为要强化牧者团队,才能够建立健康的教会。我强调牧者领导的理念,让牧养团队可以分工,经验丰富的牧者领导全教会,年青传道主力学生工作及教导。还有教会需要专门牧养妇女的女传道。
- 我觉得应该教导信徒领袖接纳传道人需要成长的事实,我们不能对聘牧定下不切实际的要求,不要总是认为申请人不是年纪太大就是太年轻。结果就是停留在由一群没有完全奉献又没有神学训练的弟兄妹妹领导教会。感谢神教会确实有增长,但是总是缺乏属灵能力突破人数的极限,人总是没有被牧养而流失。人来人去,重重覆覆,周而复始。若果没有牧者领导的教会满足于让一群没有完全奉献又没有神学训练的那弟兄妹妹领导教会,她们只能维持教会的活动,把本来是牧养的源头 ---讲坛,外判给不同的外来讲员;根本没有针对教会的属灵需要按时分粮。
- 这种现象反映教会观方面出问题,根本的原因是大部份人仍然以布道式的教会观处理一间需要建立体制的教会。这反映宣教理念的问题,本来宣教士的使命不单布道,同时建立教会的硬件和软件,然后交班。但是在欧洲大部份华人团契、教会没有什么体制。可能有意见认为还没有条件发展到这个地步,所以仍然把重点放在细小的查经班上,没有好好处理教会体制的课题。不过,我认为没有体制容易变成人治。令人忧心的是当教会长期没有牧者领导,接任的牧者就面对很多困难,若果无法合作,牧者离开,教会就难以健康增长。将来接任的牧者就面对更大的困难。
- 当然有同道认为教会不一定由牧师属灵领导,从圣经及教会历史角度来看,教会确实可以由信徒领袖领导;但是到了人数及有经济力量聘牧的时候,实际上需要专职牧者领导的时候,就不能够拖拉下去。同时,牧者领导教会完全合符圣经教训。
IV.讨论问题
- 德国华人教会大多由数个弟兄姊妹开始的查经班发展到团契,再进入教会阶段。其间经过10多年以上的历史,部份登记成为合法社团,可以聘牧及申请工作合约。究竟德国华人教会信徒领袖所接受的是那种教会观?究竟她们如何与比他们晚来的牧者合作领导教会?
- 当信徒领袖对教会的理解与牧者不一样的时候,如何协调,牧者可以寻
找怎样的支援?
- 德国华人教会有没有认真处理教会观的课题呢?我们应该先确定在德国建立怎样的华人教会,然后建立相对应的机构,发展适切的事工。
- 我们不能忘记德国宣教士爱华人的心并在德国推动福音工作;但是不能不为德国华人教会的将来提出问题,究竟德国华人教会仍然停留在以德国宣教士的眼光发展,还是以华人牧者的角度发展呢?
- 现时德国出现一个城市超过一间教会的现象,海外差会可以透过不同渠道得为宣教士申请工作签证,同时有长远有系统建立教会的计划。德国华人教会弟兄姊妹如何理解这现象呢? 为什么她们不接手那些没有牧者的教会呢? 为什么有些海外教会以“编收”的方式宣教呢? 究竟什么是合符圣经、适切德国情况的宣教观点呢?究竟如何建立对等及互相尊重的关系呢?
- 现时德国华人教会及机构服事模式是否需要转型呢? 如何转型呢?
《环球华人宣教学期刊》第十五期,2009年一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