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普传 01

激流中的城市教会

赖德明传道 - 澳洲联合教会墨尔本福音堂传道

 

|回福音普传选单|

 

引言

城市教会好像是在激流中的一条独木舟,不同的激流从四面八方涌来,还有那些若隐若现的礁石, 为独木舟带来大大小小的危机。环境的改变与及潜伏的危险, 随时都可以使独木舟迷失方向,甚至倾覆。独木舟的撑船者要有灵活的反应、坚定的信心、和清晰的方向感才能够使独木舟前进,迈向目的地。

 

海外的华人教会也有着这样的冲击,尤其是那些身处在大城市中的华人教会,他们要迎向的挑战很多。周围环境因着时间而变化,向外要面对二十一世纪的多元化社会和价值观,向内则要面对教会内部不同文化团体之间的恊调。教会在这些变动的社会形态当中持守基督教基本信仰非常重要。笔者移居澳洲多年, 经历不停改变的社会形态, 希望透过本文, 与主内弟兄姊妹分享一些个人在澳洲所见现象, 希望能引起共鸣。

 

现今的处境

一般来说,居住在墨尔本的华人都集中在城郊(Suburb)或城市中,在较偏远小镇居住的占小数。所以本文尝试只集中以上两种社群为分析对象,并集中讨论现今城市教会所面对之挑战。因为居住环境较佳的原故, 已定居的华人社群都喜欢居住在城郊地区。 而新移民和留学的华人学生因为公共交通方便和物资供应丰富,则较喜欢居住在城内及邻近地方。正因各有所需, 于是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 所面对的生活和信仰问题也有所不同。

 

城郊居住之华人社群有着自己的文化独特性和共同的地方,因为地理关系, 他们的生活方式、活动地方、使用的社区资源、楼房质素与工作环境都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一般来说, 他们经济上比较稳定,有固定的居所和入息喜欢维持移民前本土文化生活模式但他们也有一些共同的困难,部份人因为语言和交通关系,大多在居所方围十公里内的范围活动。在城郊社群中的教会于是继承了当地文化,对国际化或多元文化的敏感度较少,华人教会多是单一文化, 单一方言或加上英文作为主要沟通语言。一般来说他们对其他语言群体的华人没有太大的认识和负担; 但他们团契的向心力很大,而且很稳定, 因为他们有共同的生活文化与语言。这些教会的会友出席率大都非常稳定,子女亦会在同一间教会里成长。一般来说,新朋友多来自会友邀请,自来者相对少, 而间中也有转自其他教会的会友。

 

城市的华人社群则来自四方八面, 在过去三十年全球的资讯和交通发展热潮下,整个世界变成了地球村。简单的城市文化变成了大都会文化,移居城市的人口不断增多, 城市的资讯快捷,人口密集,流动性高,访客不绝,留学生越来越多等的因素,令城市教会的事工变得复杂。经济问题、孤单感、贫穷问题、自怜、仇恨、冷漠的人际关系、对前路彷徨与恐惧都是现今城市社群心灵上的情绪负担和压力。[1] 以下我们尝试从几方面来看现今城市教会所面对的挑战。

 

弱势社群的形成

刚到墨尔本的华人,他们都选择居住在城市或附近地区,其中一个最大的原因, 是因为他们对这个地方不熟习,在经济上他们希望能够在城市中比较容易找到工作,支持生活。但因为找寻工作的人实在太多,在求过于供的情况下, 有一些东主便有机可乘,从中剥削雇员。这些被剥削的华人员工便成为了社区中的弱势社群市内也有其他处于傍惶无依的人,如因移民被骗者、因语文关系失学或失业的留学生、及因种种因素被逼成为黑市居民。他们患上忧郁症或其他精神病,或以吸毒或酗酒作为逃避压力之方法。一些人甚至以同居、参与贩毒、抢劫等来解决生活上的困境。有时他们会主动跑进教会中寻求协助或辅导,在城市中的教会不成文地担负起这个重任。

 

教会可以多办一些辅导和生活性的讲座、郊游活动、电影欣赏、利用传统节日吸引他们参加各种庆祝活动。当教会遇到一些需要其他专业人士协助处理的个案时,可以转介给有关的专家如律师家庭治疗师或社会工作者协助这些求助者。如果能够运用合宜的想像力,在不违反真理的原则下,透过这些活动,相信教会必定能够在社区中作盐作光。

 

语言群体的变化

以墨尔本市为例,居住在区内以非英语作为母语的群体共有近百分之五十。单以普通话或粤语作为交谈语言的群体, 也占了一成半的人口。[2]  在墨尔本市内居住的人仕, 大约有一半人的沟通语言是英语,其他的主要语言是普通话、粤语、印度尼西亚语、越南语、韩语等。能够说亚洲语言的华人社群差不多占了两成。他们都是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马来西亚、越南等地方的华侨。但是他们的比例会因时而异。 六四前的华人教会主要是来自马来西亚与香港的社群,他们的崇拜语言主要是华语(普通话)和广东话。但六四后大量的中国移民移居至澳洲居住, 再加上美国九一一事件后来自星加坡、马来西亚、台湾的移民及留学生数目增加,于是普通话的社群比例便陆续增加了。

 

在华人教会内,我们不难看见不同语言及民族社群在比例上的变化。为了适应不同的群体,教会必须考虑在敬拜或服事方式上作出合宜的调节,如所举办的活动、外展事工、福音刊物、证道语言、证道时所用之日常生活例子及提供翻译等均是,务使每个社群都能感受到教会对他们的关顾和牧养,让会众都能互相欣赏、互相包容、来见证主的荣光。

 

城市中多元信仰的挑战

在现代化的城市中,来自不同国家的人都带着本身的信仰或政治立场。为了要使不同民族能够和谐居住,互相尊重,于是国家便设立多元文化事务局,并制定一些容忍法例,保障不同种族的权利。其中一个例子, 2005年在维省有三十四个来自不同宗派教会及信仰团体所召开的多元信仰论坛,讨论在维省对信仰应有的容忍态度及法案修补之可能性。[3] 一般来说当地政府无法完全明白每一种族的宗教文化, 虽然二百年前以基督信仰立国, 但今天几乎所有信仰团体都能向政府注册, 甚至非主流教派或信仰也取得合法地位。 因为经济的原因,和市场的需要,有很多当地教会开始将自己的教堂开放,租借给其他信仰团体。城市教会一方面要顾存自己的事工,另一方面又要回应异端邪说的流行,若处理不当,教会的功能及形象会因着这些活动而改变。

 

在墨尔本城市中经常有异端派发传单、有不同教派对信仰的宣言派发、也有专以留学生为对象的异端邪教游行、展览、街头海报张贴等等。教会需要制定策略,主动面对在多元文化处境中的挑战。这是一个重要课题,不可忽视。

 

自由文化的挑战

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个人主观价值成为人的思想主流,互不侵犯, 互相共存代表了现今价值观。甚至乎一些道德标准、圣经真理都可以因着个人理想或思想方法而改变。可悲的是他们还利用国家的平等法例作为后盾,加上一些以自由人权作为社团口号的宣传, 如某某基金会、文化协会、论坛、加上在互联网上的宣传博取读者的支持。西方国家最近流行的自由选择法案,建议父母有权因为个人理由或者是儿女的性别, 而用堕胎的方式决定自己什么时候可以终止怀孕。在城市中的社群首先面对这样的挑战, 作为前线的城市教会又应如何面对? 教会要面对城市社群的自由文化,要向他们宣教必须要认识他们的价值观以及当地社会的法制。现在欧美社会与及澳洲社会逐步放宽的堕胎法案便是其中一个例子。

 

在二十一世纪社会里的人,很难保持自己价值观的一贯性,因为每一天从海外都输入了不同的价值观。加上现今世纪互联网的广泛流行而建立了一种多元的价值观,每一个人都可以像在超级市场中购物一样,在全世界四处搜寻他们自己喜欢的价值观。在没有主流价值观的情况下,一些先声夺人, 哗众取宠的文化很容易便嬴得在多元社会中的一个地位。

 

为了面对这些冲击,教会在讲台上的教导一定要保持福音派的信仰,一方面要保持开放但绝不可为了吸引人潮而放弃持守,或把教义更改变得随波逐流。特别其在面对青年工作时,必须要清楚教导有关基督徒的生活及信仰守则。事工领袖必须以身作则,并要多祷告、多思想,祈求主给我们智慧和胆量去面对世俗化的挑战。

 

教会内小文化的恊调

虽然在教会内都是华人团体,但是他们来自不同的亚洲国家,他们的宗教信仰价值观与及本身国家的法制体系都可能不同。加上语言的不同。经济背景的不同,便形成了教会内部近文化中的多元文化。这种现象在城市教会更为普遍。我们不可能用一种单一的教导方式来处理教会内部不同的小社群,首先我们要接纳他们是既相同又有不同文代的群体。对来自香港、马来西亚、星加坡、台湾等地的移民之间的沟通和表达方式、政治立场、对金钱和物质的价值观等, 若处理不当, 便会带来误会,容易引起分裂。 大城市教会中的华人社群都有自己一套教会行政观, 在教会内一同共事的长老、执事与及传道人必须先要互相了解和包容, 并要用心观察那些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华人, 理解他们的沟通方式与及道德伦理的价值观。正因为各人在主内是一家,在处理教会问题之前,必需先能和谐共处。教会若能够运用想像力,利用活动及教导增加弟兄姊妹之间的感情,促进友谊,减少文化相异引来的磨擦,便可对教会发展有益。

 

 

相信普世华人教会也有面对类似的挑战。我们应集中力量,向那些语言、文化、和宗教背景与及风俗习惯相同的同胞或侨胞首先传扬福音。[4]如唐人街就是最方便及资源丰富的起步点和关口,教会必须守住此重要之宣教工场。我们也要明白现今的社会文化和需要, 正如耶稣一样, 因祂能明白当时社会普遍人的需要,以致祂能够将福音信息传开去。过去人对社会盲目和漠不关心的心态渐渐演变成为今天自我中心的价值观。个人的自我中心演变成为自卑感,加上生活无聊引至抑郁和暴力倾向,这些现象在大城市中更加明显。一些比较自由派的教会,为了增加信徒的人数, 不惜铤而走险,或是以科学及理论作为基督信仰的基础,以哗众取宠的口号举办布道会,更有以所谓新的信仰取代过去的信仰。

 

教会一方面要面对教义的纯正,另一方面要照顾周遭人的需要。既要走在时代的前面迎风破浪,又要继承教会数千年来丰富的信仰遗产,实在不容易。教会必须要为自己的城市社群制定策略,培养宣教的心、清楚地解释福音派教义、认识区内的弱势社群、鼓励同工之间的互相配合和支持教会所办的外展工作, 策划富有想像力的外展方法、更加重要的是落实教会对社区华人的爱和关怀, 仿效耶稣基督道成肉身的恩典与爱的行动。[5] 城市教会的角色应该不停地自我检讨,在处理教会事工的同时, 要小心保持纯正的信仰。这并不是传道人或牧师一个人可以做得来的事情,乃要靠耶稣基督的大能, 圣灵的保守和引导。 人所能作的只是谦虚学道, 让基督作最高的掌舵手, 我们需要万事互相效力才能叫爱神的人得到益处。

 

《环球华人宣教学期刊》第十七期,2009年七月。



[1] David Watson, I believe in Evangelism (London: Hodder And Stoughton, 1976).

[2]  Melbourne City Research, “2006 City of Melbourne Multicultural Community Demographic Profile,” 2006, from http://www.melbourne.vic.gov.au/info.cfm?top=91&pg=866 (accessed on 10th January, 2009).

[3] Alan Nichols, On The Path To Mutual Respect (Melbourne: Victorian Council of Churches, 2007).

[4]黄彼得:《廿一世纪信徒宣教的探讨》(台湾中国信徒出版社,2001年版),第15页。

[5] Manuel Ortiz, “教会与城市,” 2007, from https://www.churchchina.org/no071109 (accessed on 30th   December, 2008)


《环球华人宣教学期刊》第十七期,2009年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