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文章 02

多元文化下新一代华人的灵性探讨与牧养

钟吴美玲博士
─澳洲维省圣经神学院专任讲师


|回主题文章选单|

 

引言

迈进廿一世纪初, 资讯科技发展迅速, 人与人之间的接触距离只在 一按(one click), [1]  几乎于世界每个角落, 皆可随意与任何人联络沟通, 不同国籍、地域文化背景的人, 随时作彼此交流接触; 现代人的价值取向, 已不再封锁于单一的文化价值系统! 至于那些处身多元文化社会的新一代, 在不同文化的影响之下, 其思想价值观建构于多个不同文化体系之上, 以致形成一种独特的灵性(Spirituality), 对于着重传统的教会而言, 要牧养如此新一代的年青人, 是一个新的挑战! 本文以研究澳洲多元文化新一代之灵性特性为起点, 简略探讨教会在多元文化处境的牧养模式与策略。

 

“灵性”一般指精神心理方面的特质, 基督教的定义则指向一种属灵生命的特性。基督教所指的灵性有两方面, 一是指个人生命的经历, 以基督的灵内住为中心, 另一是指向属灵生命的研究 称之为灵修神学, 研究基督教的属灵传统, 探索当时世代有助于属灵生命成长的传统与方法。由于个人的属灵生命与其所身处的群体息息相关, 故在研究一个属灵生命的成长因素之时, 绝不能与实际环境分割, 踏入一个新的世纪, 意味着一种独特的属灵素质的塑造, 认识其身处的社会环境、所属的群体、甚至承袭的传统文化价值观, 均有助于了解现在新一代属灵生命的特质, 并适切地培育他们的属灵生命。

 

澳洲的处境

据澳洲的研究结果显示, 在大部分相信神的年青人当中, 67% 从来没有参加教会聚会或崇拜又英国的研究指出, 在年青人当中, “认为神是真实”的百分率持续下降, 有学者认为现今年青人的灵性日渐低落, 教会未能有效地解决他们在灵性上的需要, 主要的原因是, 在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中, 年青人可从多方途径获得灵性上的满足, 不一定要到教会去, 另方面明显是在消费文化的影响下对新一代的年青人而言, 教会只不过是众多可以解决灵性问题的商品之一! 由此看来,今日教会的挑战, 就是能否明白新一代灵性的特性与需要, 方能制定一套适切的策略与模式。

 

澳洲可说是其中一个最多元文化的社会, [2] 接近一半的人口增长率 (45%)为海外移民, [3] 更由于四份之一的人口来自非英语国家, 同化政策 (Assimilation policy)  [4] 无法有效地处理不同文化传统及社会现况, 1973, 政府正式宣告为多元文化的社会, 1997年成立国家多元文化谘询委员会, 实施多元文化政策 (Policy of Multiculturalism)。澳洲的历史不足两百年, 现时大部分小学均提供机会学习不同的民族语言, 据澳洲政府统计(ABS, 2003), 在华人家庭中, 大概80% 操英语以外的另一种的语言 ── 家乡语, 若以语言为文化传递的主要工具而论, 新一代的华人大部分一方面正承继或多或少的华人文化传统, 另方面, 他们处身于英语的社会中, 亦备受澳洲的社会文化影响, 从文化研究的层面而言, 他们拥有双重的文化系统, 在某些个别情况之下, 或会触发或启动其中一种文化特性, 同时, 他们亦可随时重整并建造一种属于自己的文化价值观, 以适应身处的环境。换言之, 这澳洲新一代的年青人, 可谓多元的一代, 多元文化, 多重身份, 以致形成一种独特的灵性。

 

四个不同的灵性表达层面

以宗教研究的角度分析, 灵性可表达于四个不同的层面: 与个人自己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及与神的关系;而处身多元文化中新一代华人的灵性特性, 主要的因素是父母、朋辈组合、(教会)群体、文化价值观, 以及实际的生活经验, 现就上述四个关系层面简略如下:

 

一、从个人与自己的关系而言, 他们的父母为华人, 但成长的社会却大部分并非华人, 他们本来就需要经历身份认同的阶段:“我是谁?”在多元文化的社会中, 面对不同文化的冲击, 给他们带来一个身份危机的挣扎 (struggles for identity), 小时候或者倾向认同所身处社会群体的文化身份, 较年长之时则或倾向于所属的民族身份, 他们在成长中需要重整个人的文化系统及价值观, 他们需要经验一个身份的抉择过程。

 

二、从他们与其他人及周围环境的关系层面而言, 他们需要经验一个“个人达至完整”的寻求过程(search for completeness) 他们有感到自己“部分是华人, 或者是因为外表是华人, 会说少许中文, 但却又想到自己“部分是澳洲人也许是因为生于澳洲, 在澳洲受教育, 成为澳洲公民, 主要说英语, 于是便觉得自己的“不完全”(Incompleteness) ── 不完全的华人、不完全的澳洲人! 因而在朋辈组合中, 有倾向与同背景的华人为伴, 他们在成长中需要一个可以认同的群体, 以致从所归属的群体中, 找到一个“完整”的自己。

 

三、从他们与神的关系而言, 他们的灵性特性, 既反映出华人的文化特性, 同时亦是时下年青一代的文化特性 ── 可行性、务实主义, 对他们而言, 与神的关系不单是一种内在的信心, 此信心是因着知识与经验而增长; 换言之, 他们需要透过实际的生活处境经历神、感觉祂的同在, 同时需要一个可以实践于生活处境的信仰, 个人或教会群体中的宗教礼仪及活动事工等, 均对于他们的信心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个与生活有关联的信仰, 是他们属灵生命成长的关键, 能够在生活中体验信仰的实在, 将导致他们对神更大的信心与委身。

 

教会牧养的回

针对多元文化成长中新一代华人的灵性需要, 在教会的牧养模式与策略方面稍作回应如下:

 

一、分享与实践共同信仰价值观

在教会群体中, 年青人可分享共同的信仰与价值观, [5]  要牧养多元化的新一代华人, 教会既是一个属灵的群体, 便以一个群体的角色, 塑造他们的属灵生命, 帮助他们寻索他们的身份, 不单是文化的身份, 也包括他们属灵的身份、与神及与人的关系, 使他们从教会的群体中发掘真正的自我、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教会提供系统的圣经教导是必须的, 好让他们在重整文化系统的过程中, 也把圣经的价值观融会整合在其中, 与神建立一个有基础的关系, 另方面, 教会提供实践信仰的机会, 让他们共同承担使然, 分享共同的属灵经验, 从而更深的认识自己, 与人、与神的关系。

 

二、两代同在一屋檐下、各有空间

华人文化一般以家庭为中心, 子女要孝顺父母, 听从父母的教导, 要牧养多元文化的新一代华人, 教会反而需要注意华人的传统价值观, 牧养模式应以家庭为取向, 赋与新一代成长的空间。以澳洲的处境为例, 澳洲的第一代华人的数目远超过第二代, 但在澳洲出生或成长的第二代, 总有些感到自己与父母的文化传统不一样, 特别是父母选择以非英语敬拜, 新一代要随同父母参与他们的敬拜是一个挑战, 子女若不陪同自己在同一个教会聚会, 对某些父母而言也是一个难题。 教会或可提供方式使两代能在同一个屋檐下建造他们的属灵生命, 与此同时, 新一代被赋予属于他们的成长空间, 以建造一个他们所归属的群体! 在他们而言, 教会整体是提供关系建立的场所, 当中有他们的亲人, 并与他们一同成长的朋友, 如此在教会群体中成长, 有助于他们结合不同的文化系统, 重整那“不完全”的自己。

 

三、今日华人教会的牧养角色: 多元文化的教会, 还是教会多元化?

澳洲近期的研究报告指出[6] 很多新移民参与本地英语教会之时, 并不感到完全被接纳, 如此对新一代带来重要的影响。父母在新的社会环境出现适应困难是直接影响其子女对该社会环境的投入;父母对教会群体的评价, 同样直接影响其子女在教会中的参与。教会若要负起牧养新一代华人的责任, 恐怕不能漠视对第一代华人的牧养角色! 有澳洲本土的英语教会, 正以多元文化教会为策略, 接纳不同民族的群体在教会中以他们的语言敬拜聚会, 因此吸引了不少新一代华人以及其父母参与他们的教会聚会。然而, 纵使有认为多元文化的教会是今日牧养新一代华人的模式, 在多元文化社会中的华人教会, 其实有着一个独特的使命与角色, 可以多元化的策略承担牧养两代的责任, 不一定要走向多元文化教会的模式! 只是, 无论是一个多元文化的教会, 又或教会的策略多元化, 同样需要有胸襟接纳不同文化的差异, 并持守以圣经基础为中心的教训, 因为新一代所要追求的灵性, 是眼不能见、是关乎持久永恒的真理, 此真理也要反映于他们所重视的日常生活及关系中   

 



[1] 透过电脑网络, 只需一动指头, 按钮键盘, 即可得知世界大事, 或与某人通讯联络, 只需发电邮、即时网上通讯等,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因而为之拉近.

[2] J. Jupp: The Institution of Culture: Multiculturalism, In Culture in Australia: Policies, Publics and Programs (pp270-275)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3] 澳洲统计局 (Australian Bureau of Statistics), July 2002.

[4] 同化政策是要求新移民放弃他们独特的语言文化特性, 融入他们的社会群体中, 以致没有少数民族之别, 故又称大融炉”政策 (Melting pot policy) (Castles & Miller, 1998; Yetman, 1985; Gans, 1985).

[5] P. Hughes, C. Thompson, R. Pryor, & G. Bourma: Believe it or Not: Australian Spirituality and the Churches in the 90s (Kew, Victoria: Christian Research Association, 1995).

[6] P. Hughes, & S. Bond: A Handbook for Cross-cultural Ministry (S.A.: Open Book, 2005).


《环球华人宣教学期刊》第十七期,2009年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