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文章 04

华人教会与穆宣 – 我们是理想的接棒人!?

香港前线差会供稿


|回主题文章选单|

 

今天,普世宣教最大的挑战无可置疑就是向穆斯林传福音,但因为伊斯兰世界对西方国家存有成见和敌视,再加上美国“911”恐怖袭击及印尼峇里岛大爆炸所引发的英美联军攻打阿富汗及伊拉克等事件,因此由西方差会所主导的穆宣(或惯称回宣,虽然回宣容易被误会只向回族回民作宣教工作)运动已到了必需交棒的时候了,但这宣教棒子又能交给谁呢?

不少宣教学者认为华人教会是理想的接棒人,因为中国教会在过去三十年经历了史无前例的复兴与增长,而海外华人教会的宣教意识亦不断的提高。将福音带给穆斯林是一项尊贵的使命及极大的荣誉,但今日华人教会能否接得起这一棒呢?

与西方教会相比,华人教会确是有独特的机会及优势,例如没有侵略及逼害穆斯林的历史包袱、华人宣教士可以随着华人分散各地的人流进入封闭地区及建立宣教平台、海外华人群体已有广泛的关系网络可以利用、普世华人教会确实有接棒所需的人力、专才及物力,再加上中国有数百万已汉化的穆斯林(惯称回民)、在东南亚亦有落藉伊斯兰(或称回教)国家很久的华人教会、再加上华人吃苦耐劳的性格及适应力,难怪西方教会会对华人教会寄存厚望。

但根据笔者个人的经历及观察,我们实不应过份乐观,现按以上华人穆宣优势加以说明如下:

  1. 没有历史包袱:但这并不等于欢迎华人。事实上,今天华人的非法入境者及黑工可谓无处不闯,再加上华人往往都不关心本地人的公益,甚至逃税取巧,因此不少国家对华人都有负面的印型象。再者,大多数的穆斯林并非居于中亚及中东,而是居于东南亚及南亚,华人虽无侵略他们的历史,但当地华人与其他族群体的关系都不大和谐,全球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印尼就是一个好例子。

  2. 华人的散居有助宣教士的进入及建立宣教平台:这理论很合理,但却缺乏实例支持。华人移民散居而有助福音广传的例子往往只限于建立本族的教会,对跨越文化事工有贡献的真是凤毛麟角,能引领穆斯林归主的更是鲜有所闻。

  3. 海外华人群体的关系网络:华人重视血缘/宗亲关系及经济利益,因此关系网络都以二者为原则,并不容许外人或其他原因利用,例如北美洲的台山人及南美洲的恩平人的关系网络不单不能成为福音桥梁,反而成为拦阻。

  4. 华人教会的人力、专才及物力:神实在是祝福了普世的华人教会,我们什么都有,但却是分配不均,例如:在中国的华人教会有人力,在西方国家的有专业人才,在东南亚的有物力。这本是神给各地华人教会一个彼此配搭合作的机会,但可惜华人文化却是喜欢各自为政,在配搭合作上仍甚缺虞。

  5. 中国有已汉化的穆斯林:中国的穆斯林可分为两大类:居于大西北的小数民族及散居中国各地(主要在城市)的回民。前者因汉族的迁入及不同的历史因素,对汉人普遍存有不信任的态度,单是由汉人将福音传给他们已是莫大挑战,期望归主者能回到本族作见证,难度更大。中国回民可能是古时在中国经商的阿拉伯及波斯人的后代。经过多个世纪的通婚及杂居,他们的外表及语言都与汉人无异,只是传统生活习惯及身份认同不同而已。汉人确是比较容易接触及向他们传福音,但这些人归主后,还可以算是“回民”吗?藉“回民”归主者向其他穆斯林传福音的果效可能与汉人相差不远。

  6. 居住在穆斯林国家的华人群体及教会:有宣教学者认为海外华人教会可以是当地跨文化宣教的桥头堡,藉着土生土长的下一代向本地的土著传福音。这理论是非常好的,但实行起来却绝不容易。首先是华人的民族本位主义及优越感很强,大多不情愿让下一代与当地土著同化。再者在很多穆斯林地方的华人教会因着自身的安全没有保证,自然也不敢冒险犯难向当地穆斯林传福音了。

  7. 华人吃苦耐劳的性格及适应力:这确是华人优良传统及成功的主要因素。为财、为家庭生活及个人前途,很多华人愿意冒险犯难,任劳任怨,但为福音的原故,却是并不多见,也许是华人教会仍是以中产为主以及仍看重物质的缘故吧。

 

本文的目的不是说华人教会不能接穆宣的棒子,乃是要说明华人教会虽有特别的机会及优势,但同时也有独特的困难及挑战。我们必需首先破除迷思,才能脚踏实地的接这宣教的棒子。

首先我们要破除阻碍我们的因素:自高自大的民族本位主义,自私及不愿合作的文化、急功近利和好高骛远的心态等。我们要谦卑的向西方及其他各地的差会学习,并与他们建立伙伴和团队关系,这样我们才能互补欠缺和不足。当然我们更要与普世华人教会建立网络及策略伙伴关系,好能共享各样资源、人才及资讯。

对今日普世华人教会,穆宣还是在起步阶段,因此我们仍要好好发展基本的事工,例如:差传教育、建立差会、工人培训、宣教士的关顾及工场的开拓等。但我们也不可忽略为穆宣工作打下稳固的的基础,就是华人穆宣策略及宣教学的研究,这样我们才能善用华人教会的优势及消除负面的因素。

《环球华人宣教学期刊》第十八期,2009年十月。

(编者按:蒙香港前线差会供稿,谨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