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教应用
******************************************************************
「创启」“3 + 1”
温以壮博士
(美国中国信徒布道会海外差传部副部长)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政局的变幻使西方教会普世宣教事业面对着一连串严峻考验和挑战,因而在20世纪八十年代提出及推行有别于传统「开荒、布道、植堂」事工的「创启」宣教模式(Creative Access Approach)。[1]然而,华人教会宣教界却要到1997年的华福会议才稍加讨论[2],至21世纪初才开始有华人差会接纳及尝试实行这崭新的方式。
笔者有幸应邀参与筹办一间贸易公司;由一位在八十年代中期参加差会奉差往南亚从事回宣事工的建道校友,为解决其身份及另行申领入境签证问题,于1991年间邀请个别信徒合资试行一个「创启」宣教项目[3]。这间「功能类似差会」的公司成立后,便于1992年初委派他和家人返回该地开设分公司。[4]对华人教会而言这个为期五年的尝试,可算是华人教会的一个初探式「创启」宣教项目。十多年后的今天才有机会检视反省这个试验性的项目,希望没有过时吧!当时宣教士、公司(类似差会)和堂会间应如何配搭合作成为宣教伙伴和所面对的难处,或许可以成为今日各有心支持「创启」事工堂会和差会的参考,亦可为有意走「创启」路线的宣教人员的借镜。
其实,一个只受过神学训练的宣教士,摇身一变成为「另类商人」,他要面对的困扰和压力,真的一言难尽。上述那位宣教士感到在工场上如何为自己的身份定位、及如何平衡其事工与商业活动;如何向当地政府交代及与当地人交往等问题,都是大考验。又如何落笔向教会支持者报告和发放代祷事项更费心神,既要避用敏感的字眼兼顾自身安全,又要准确表达工场工作进展和现况,这都不是其他传统植堂式宣教士所面对的!经过一年探讨期,他发觉自己内心有强烈的「无能」和「无奈」之叹。「做生意」既不是自己的「老本行」和专业(有的是神学训练),「宣教活动」又不能或无时间(机会)展开,那又如何向「江东父老--教会领袖」交代,能具说服力地继续取得支持?还好当地的生活水平低,支持额不太大;然而,教会可能会有「长贫难顾」之感,继而………真不敢再想下去!
面对宣教士提出「神爱世人」的大前题,避开了由教会投资组立公司的困扰,却要面对由一间信徒组成的商业机构来代替差会的行政与督导工作,这使差派教会难作决定是否继续支持。由于执事会和信徒们都需时了解和适应这崭新的宣教方式,只好以「答应暂时继续支持宣教士生活费为期一年」作为援兵之计。其实,有支持教会因宣教士没有得到教会所相信和倚赖的差会的正式督导,在成立公司初期,其中一间支持堂会便取消了一直以来的奉献支持。[5]
事实上这公司不是一间差会,且无专业专职人手,如何督导身兼宣教与从事商业活动的双重职务宣教士?又应如何处理营商的盈亏结果?这间「民办」—信徒办的公司而言,董事会要扮演多过一间「差会」的角色;因为,除像差会般对宣教士的督导与关怀外,尚要指引教导如何进行最起码的「生意活动」。另外更要设法劝邀新股东加入增加股本,延续公司(「差会」)的运作经费。当然,更要推销、批发和零售从「工场」入口的货品。这些都叫几位「外行及业余」的董事们头痛不已,但得到的却是一些难得的经验。[6]
当时,在宣教士、教会和「差会」三者间的张力虽很大,因透过多方沟通、彼此尊重和信任、互相合作,曾达至某程度上的宣教伙伴合作,至少能维持经营运作有五年之久。正如近代宣教学者根据腓立比书中保罗清楚地说明他与腓立比教会间的福音伙伴关系一样,是建基在彼此信任、互相分享及一同分担的共识之上;[7]具体地实践了消息的分享、经济上的分担和事工上的参与。[8]经过上述一年摸索之后,三者达成共识—教会及宣教士同意由公司董事会扮演「类似差会」的角色,其运作简述如后:
1/消息传递:一切对外的联络与消息发放(在港对支持者的交代、举行异象分享会等)、及其他有关人等的接待(如该国来港访查的商务官员)俱由公司专责董事统筹办理。
2/经济分担:公司开设两个帐项:一个是公司的商务营运、另一个则处理一切由教会和个人的奉献及工场宣教经费,分别向有关方面交代。公司以「顾问费」名义将教会的奉献记帐,然后作内部拨款将部份奉献转入商务营运项下,支付海外雇员薪津和出差费用。
3/事工参与:鼓励及安排差派及支持教会的教牧同工前往工场探访宣教士;邀请从商会友协助推销从工场订购的货品,鼓励信徒购买该等货品支持这事工。诚邀有商务贸易经验的信徒出任顾问,从旁协助。
虽然这「公司」运作时日为期甚短,这个只具雏型的华人教会创启宣教项目也有一些叫人欣慰的结果。付出了很多人的心力和劳力(包括董事、堂会、宣教士和其他个别参与的信徒),大家都得到不少难得的经验之余,宣教士也得到好几个「果子」。在「撤离」工场之后,宣教士一如保罗般也曾数次前往探望坚固他们;其中更有在撤离前,为帮助个别改宗者能自立过活的小生意人呢。
对笔者而言,这个案的分享是具有启发性意义;综合前述个案经验和这几年教学的心得[9],笔者进一步建议—「创启」宣教项目要推展得理想,须在传统「宣教铁三角」之外,加上宣教士培训机构—神学院(尚未有专门训练创启工人学院之前)。自2002年始,建道神学院开始为在差会工作的、有心从事创启事工的、和在堂会中推行差传教育的信徒举办「跨文化研究」不同程度的课程,迄今三年间已有63位信徒在晚间作部份时间进修。[10]其中不乏在职专业人仕,如医护人员、教师、律师、社工、从商者、甚至教牧同工及其配偶,其中亦有已在内地工场上从事创启项目的专业人员;2005年夏已有数位修毕课程,赶赴工场了。
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宣教学者已明言,须把训练宣教士的神学院纳入宣教伙伴关系的「宣教铁三角」中成为「四角」、「四柱」或「立体」等模式中。[11]据笔者所知,为了提供更多创启宣教人员及保障他们在创启地区的认受性,在北美已有不少神学院改不单把宣教学系改名为「跨越文化研究学系」(Inter-Cultural Studies)[12],有些索性连神学院的名字更改为较中性的名称,有更进一步地在训练项目中增加一些为创启地区所承认及需要的专业学位或学科课程者。另外,奉献事主入读神学院的多已拥有大专毕业教育程度(参附件);还有,林安国牧师强调的华人流动散居各国之利,因此华人教会应大力物色鼓励那些已有一定认受的专业资格及富实战经验的信徒,接受神学院专为他们而设的短期或密集课程,回应从事创启事工众差会的呼吁,随时加入创启大军中,为天国宣教大业效力。
《环球华人宣教学期刊》第二期,2005。
(经华人福音普传会允准,修自《华传路》第60期 (2005年7月),页7-8)
附件:建道神学院研究院新生入学人数一览(2000-2004)
|
课 程 |
00-01 |
01-02 |
02-23 |
03-04 |
04-05 |
总 计 |
教牧 培 训 |
道硕(3年制) |
23 |
20 |
17 |
27 |
44 |
131 |
神学文凭 |
2 |
2 |
2 |
0 |
0 |
6 |
|
基督教研究硕士 |
5 |
5 |
17 |
2 |
2 |
21 |
|
小计 |
30 |
27 |
26 |
29 |
46 |
158 |
|
|
|
|
|
|
|
|
|
信徒培训 |
神学文凭 |
35 |
2 |
16 |
30 |
31 |
114 |
基督教研究硕士 |
30 |
7 |
16 |
15 |
27 |
95 |
|
跨文化(文凭) |
/ |
/ |
8 |
7 |
5 |
20 |
|
跨文化(研究硕士) |
/ |
/ |
12 |
6 |
6 |
24 |
|
小计 |
65 |
9 |
52 |
58 |
69 |
253 |
|
|
|
|
|
|
|
|
|
教牧进修 |
教牧学硕士 |
10 |
4 |
5 |
9 |
3 |
31 |
道硕(2年制) |
14 |
12 |
12 |
12 |
7 |
57 |
|
神学硕士 |
/ |
3 |
2 |
13 |
5 |
23 |
|
教牧学博士 |
7 |
0 |
2 |
5 |
4 |
18 |
|
小计 |
31 |
19 |
21 |
39 |
19 |
129 |
|
|
总计 |
126 |
55 |
99 |
126 |
134 |
540 |
[1] 包括:(一)前殖民地纷纷独立为新兴国家,想尽办法减低西方国家的影响力;(二)共产主义席卷全球大部份原属西方教会宣教工场的新兴国家,不少西方宣教人员要撤离工场,或不再获签发宣教士签证;(三)随之而来,是20世纪末的极端回教主义国家,对代表西方文化的基督教加强了敌视态度,严禁外来宣教人员入境。因而西方宣教界便将上述禁止外来宣教人员的国家称为「封闭国家」(closed countries)。后来,极具创意地改称为「创启地区」(Creative Access Nations)。参叔纪田:〈九十年代呈现的天国使命新趋势〉,《大使命季刊》第十四期(美国:德州,1997年2月),页16;〈创启服务的圣经根据〉,《大使命双月刊》第三十八期(美国:加州,2002年6月),页6-7及12。另参王仁言:〈创启地区宣教的探讨〉,《华传路》第四十二期(美国:加州,2002年七/八月),页6-7。
[2] 查该次会议尚未采用「创启」一词,只沿用「带职与创新性专业宣教模式探讨」。参〈宣教模式〉,《第五届世界华人福音会议汇报(1996)》(香港:世界华人福音事工联络中心,1997),页458-461。
[3] 斯时,笔者刚在建道修读「宣教及布道学硕士」课程,与宣教学老师一同应邀出任董事筹划该项目;后出任该公司的执行董事,藉此增加个人参与另类宣教的体验。初时,董事会成员共八人—除五位股东外,尚有差派教会的教牧一人、支持堂会负责差传的信徒代表一人和前述的宣教学老师一人。
[4] 该公司的注册权,已于2001年转赠了另一位在「创启地区」的宣教士。
[5] 当时笔者是这支持堂会的执事会成员,而主任牧师也曾是第三世界的宣教士。无独有偶,前年蒙另一位建道校友邀请出任另一项文化交流的创启项目,于去年底宣教士的母会牧师邀晤查询该公司的运作详情,到如今仍未有通知该堂是否支持该宣教士的生活费。
[6] 董事们中的一位差派教会的代表,到今天仍在支持当日「从商」的宣教士,在开展另一项「创启」项目,也得到该堂会的大力支持。相信当日的劳苦和经验,为现今推行多年亦见宣教成效的新项目,奠下了基础。当然主要因为「宣教的主」一直在保守和引领着—「我就常与你们同在」。(太28:20)
[7] 「彼此信任、互相分享及一同分担」乃撮自Luis Bush 对Christian Partnership的经典式定义。Kraakevik & Welliver (ed.), Partners in the Gospel: the Strategic Role of Partnership in World Evangelization (Billy Graham Center, 1992), 3.
[8] 1/消息的分享:保罗切望想知道腓立比教会的近况,因为大家是拍档伙伴需要消息的分享,彼此同得激励。(腓2:19)2/经济上的分担:根据圣经的记载只有腓立比教会是一直在经济上支持保罗,因而保罗称腓立比教会在他的宣教事工上有份。(腓4:15-18)3/事工上的参与:以巴弗提代表教会忠心地(差不多连命都不顾)与保罗同工了一段时间。(腓2:25-30) 摘自笔者拙文〈从实践中探索监狱事工的伙伴关系〉。温景雄与温以壮合编:《一起走过监狱的日子》(香港:香港基督教更新会,2003年),页41。
[9] 笔者曾任教于香港建道神学院多年。
[10] 由2002年起建道神学院开始招收在晚间兼读的「跨越文化研究」课程(参下表)。
|
课 程 |
00-01 |
01-02 |
02-23 |
03-04 |
04-05 |
总 计 |
信徒兼读课 程 |
神学文凭 |
35 |
2 |
16 |
30 |
31 |
114 |
基督教研究硕士 |
30 |
7 |
16 |
15 |
27 |
95 |
|
跨文化(证书) |
/ |
/ |
10 |
6 |
3 |
19 |
|
跨文化(文凭) |
/ |
/ |
8 |
7 |
5 |
20 |
|
跨文化(研究硕士) |
/ |
/ |
12 |
6 |
6 |
24 |
|
小计 |
65 |
9 |
62 |
64 |
72 |
272 |
[11] 参拙文〈差传角锥体〉。《建道通讯》第135期(香港:建道神学院,2004年四月),页4-5。
[12] 建道神学院在2005年4月于内部正式通告此学系名称的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