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境探讨

******************************************************************

「多元化中华民族」及「一元化华夏文化」背景中的基督教

 

 

 

温以诺教授

 

(美国西方神学研究院 跨文化研究博士课程主任)

 

 

 

 

甲.   前言:   为文目的及钥词简介

从历史背景及社会科学的角度, 分析历朝(自秦至清)多代(古代至今代), 的「多元化中华民族」, 熔燽成「一元化华夏文化」的过程及现象。透过此等背境认识基督教的引进。

 

一.   「中华民族」与「华夏文化」

所谓「中华民族」是从人种学及遗传学的理科角度去辨认中国的汉, , , , 藏五大族及数十个小数民族。 别于从社会科学及人文学科角度所了解的「华夏文化」。 后者乃指源于中国东北区(华山夏水), 经过漫长年日及经历多种变迁而形造的「华夏文化」母系统, 其中可细分华人, 华侨, 华裔等子系统。

 

二.    「多元化中华民族」与「一元化华夏文化」

「多元化中华民族」是指复杂而非单元性血源的(客观性)不同民族; 其成员却共认同源于黄帝血统(主观性)的后裔子孙。与上述凭血源及血统民族性有别的宏观文化传统。是为「华夏文化」大系统的一元性。

 

三.   「基督教」

是宗奉基督为圣子救主, 遵从上帝默示圣经为真理, 奉行神旨而组织教会, 传扬福音, 广纳信众, 扩展天国的信仰, 信众及信徒群体组织与行动。

 

乙.   「多元化中华民族」的认识

一.   五大族及数十个小数民族

从人种学及遗传学理科的研究, 按发肤身材, 体质血型等客观性血源特征, 可分汉、满、蒙、回、藏五大民族, 及苗、黎、僮等众多小数民族。 同时却主观地认同源于黄帝血统所繁殖衍生的后裔子孙, 同具「中华民族」的意识, 合组「多元化中华民族」。

 

二.   多元化的实况

 

除了上述理科(人种学及遗传学) 的了解外, 从人文学科(如文学, 艺术, 哲学等)及社会科学(如人类学, 社会学, 心理学等)的角度, 亦可显出多元化的实况。 包括起居习惯, 生活方式, 宗教艺术等多方面。

举例来说, 就地理学的居住环境研究, 有内陆及沿海之分, 高山及平原之别。 就经济及建筑学而研究维生之计, 有农耕或渔猎, 游牧用的蒙古包或定居的亭台楼阁之分; 就语言学而查察方言土语方面有国、粤、沪、闽等; 按宗教及哲学比较学的研究, 有儒、佛、道等大系统, 另有平民大众的祖先崇拜, 占卜掌相, 风水拜祭等礼仪习尚。 凡此种种, 花样百出, 变化多端, 各异其趣。

 

三.       多元化的意义

             多元化的意义可分积极及消极两方面。 (1)积极方面显出多姿多釆, 各式缤纷的丰富, 构成一幅美丽的彩虹美景, 为外国人仕所欣赏羡慕, 赞叹不绝。 (2) 消极方面, 构成共处不易的局势, 及动荡多变的历史, 多元的现实带来多时的冲突。 虽然强调「以和为贵」、「国泰民安」、「天下太平」等理想, 事实上未能落实履行, 因而产生历史上周期性的更易 (dynastic cycle:由大一统转为多权分立, 引致不同族于不同朝代当政)      此外, (3)因为内情复杂及变易频繁, 以至科学化的详细分析, 非常困难, (4)亦带来系统性研究的迫切。 (5) 传统式的「中国历史」资料的处理法, 须重新商榷。 因为正史的纪录修订, 均由汉裔史吏统办, 每当论及非汉族当政的元, 清历史, 常有「外族入侵」, 「夷狄犯境」, 「异族进占中原」等观念及措词。 皆因多元民族的现实, 与一元(汉裔史官)史料间的矛盾。

 

丙.   「一元化华夏文化」的形成及现象

一.   华夏文化的根源

                        按考古学家出土文物, 考证及重构史前时期有「龙山文化」, 及「仰

诏文化」两个阶段;追溯早于殷商年代, 中国人便已聚居于「华山」, 「夏水」一带, 故中国又称「华夏之邦」。

 

二.   华夏文化的成长发展

        秦始皇兼并六国征服天下, 是为大一统局面的历史创举。 来自各方的多族, 聚居中原一带, 渐渐溶汇出一个文化核心。 汉朝以后, 反由中原往外扩张, 东至大海 南及珠江流域, 西达葱岭, 北越沙漠, 华夏文化不但根深蒂固, 且发扬广大, 正是源远流长。

 

三.   华夏文化的熔铸洪涛

        自秦始皇政治大一统局面出现后, 字同文, 车同轨, 度量衡的划一等多方面的因素。 经历年长日久的培植, 遂构成独特的「华夏文化」大系统。 元朝版图向外扩张, 汉唐时代文化开花盛放, 不但内部非汉族受同化被熔铸, (如满族清康熙, 重汉学订字典为典型例证), 且邻近邦国(如韩、日、越等) 亦多年受「华夏文化」洪涛泛滥及濡染,  (如法律文献采汉字, 乐艺服饰效汉唐)

 

丁.   「多元化中华民族」及「一元化华夏文化」处境下的基督教

一.   基督教入华时所受的阻力

        虽说「中华民族」属国际间「多元化民族」之一, 其成员均主观地以「炎黄子孙」自许, 及客观地属黑头发黄皮肤东亚裔。 只因基督教(源自中亚却由欧美传教士引进中国)入华辗转由(金髲蓝眼高鼻子的)西藉人仕传来, 故此早期因华人的「民族优越感」 (ethnic superiority) 作祟而被排斥。

        数千年来中国因地理环境及政治因素而闭关自守, 又因文化教育发达, 兵力军备雄厚, 故以「中国」(天下居中的伟大)自居, 皇帝以「天子」(天之骄子)自许, 国土即「天下」的夜郎自大, 故此基督教入华时被「文化优越感」(cultural superiority)冲昏头脑的「天朝心态」官吏所排斥。

 

二.   基督教入华初期对中国的贡献 (参阅图一)

 

图一: 贡献简表

 

分类                层面

多元化中华民族

一元化华夏文化

 

精神文明

n         十一世纪蒙古北部游牧

     民族(如克烈族, 雍古族,   

     包括成吉思汗之子拖雷

     Tului之妻), 多有信奉  

     景教而行一夫一 妻制,

     后被蒙古元朝(一夫多妻

     主义) 征服而消灭 (杨森

     1978, 35-38)

 

n         改除不良传统习俗 (如妇女缠足, 纳妾蓄婢, 收容孤儿, 聋哑, 淋疯等), 「禁烟聚合会」, 反对娼妓), 促进民主 (如孙中山之三民主义), 协助现化代化成如编译书刊, 杂志, 介绍西方科技, 天文等)

物质文明

n         东北满族福音工作始自

     1869年爱尔兰长老会宣   

     教士行医施药, 非常成功。

     又于1873年东北水灾时

     在牛庄等地配粮赈灾。

     1913年基督徒人数达

     26,024名。 宣教医师19

     , 设医院12所。 且创办

     教育, 培养人才。 1934

     , 东北区长老派教徒

     已达五万名 (杨森富

     1978, 304-305)

n          蒙强地区间包括内,

      , 新疆, 青海, 西藏等

      )

 

 

n         利玛窦自1580 (万历十年)抵澳门, 留居广东20, 讲授天文地理, 历算之学。 , 后于1601年抵北京。 向万历帝(神宗)进呈供物, 包括时钟, 西琴, 万国图志, 甚获神宗赞赏 (杨森富1978, 61)

n         徐光启, 杨庭筠, 李之藻天主教三大柱石)五次进呈朝廷历书共137, 亦即全国推崇的「崇祯历书」。

n         满清入关后, 睿亲王于顺治元年八月, 下令采用西法, 任用汤若望等掌钦天监职。 查康熙, 雍正, 干隆三朝间, 耶稣会宣教士及中国信徒, 多有出任钦天数监要职, 于天文历算之学, 贡献良多。

n         1870年马礼逊为第一位来华新教传教士以后, 大量外藉宣教士来华, 于社会福利 (如赠医施药, 赈灾扶贫等), 推广教育 如燕京, 圣约翰, 东吴, 齐鲁等大学之创办), 出版印刷 (如广学会, 万国公报等)

 

 

三.   基督教在中国现代化过程的贡献

1.         科学技术

西方宣教士来华对中国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有重要的影响。 始自17世纪天主教耶稣会宣教士金尼阁(1577-1628)来华, 便开启了宣教士把西方科技的引入的大门。 当时金尼合携同教皇送给中国的7,000多本欧陆印制的书籍中, 使有很多属科扳著作的。及后新教宣教士来华后, 亦着重出版与翻译的工作, Calvin Mateer, Timothy Richard, W.A.P. Martin, 皆重视推动科学教育的工作。

 

2.         军事武器

    在军事武器方面的影响, 主要在于向以基督教为主的列强军校购买武器与军事制度的学习。 如清庭于1862年向英国购买了7艘炮舰和1艘供应船(张讳1997, 157), 是为首次大量的向外国购买海军舰只。 为中国军事现代化的重要里程碑。

    1866左宗堂(Tso Tsung-tang)在福建建立了第一所现化代军校船政学堂后, 水师学堂便相继成立(刘庆 1997, 169; 罗香林1954 , 133-34), 海陆军留学生到欧美各国, 学习枪炮, 行军布阵之法。 1895中日甲午战争后, 清延开始仿效列强军制训练, 为西方军制全面用于中国的开始, 尤为显著者为袁世凯督练新建陆军, 以德国为仿效(罗香林1954, 154)

1923孙中山(Sun Yat-sen)命蒋中正(Chiang Ka-shek)赴欧考察军队的组织及训练, 1924年蒋回国后建黄埔军校, 以革命为宗旨, 是西方军校的建设对中华民国统一之最重要的影响(罗香林1954, 251-52 ; 刘庆 1997, 166-67) 这些被模仿的国家, 除日本外, 大都以基督教国家为主。

 

3.         政治思想

中国国父孙中山先生为基督徒,基督教对他的影响更为明显。国父所受的教育(包括中学,大学及医学) 来自教会学校。他的政治思想,与所受之基督教教育及亲身体验的教会生活有很密切之关系(林治平 1975, 22-23) 可以说,三民主义虽然启发于美国总统林肯(Abraham Lincoln) 的格言,惟其精髓则来自更基本的基督教自由平等之观念。不但如此,当时推翻满清政权的革命派之中,不乏基督徒及传教学校的学生 (梁家麟 1992121)。亦多有牧师教士参加革命行动, 或有教会团体间中协助革命运动的 (林治平1975, 23) 可见基督教对当时中国政治思想现代化改革之贡献极大。

 

4.         教育体育

    在教育方面, 新教的宣教士在进入中国后,所采的传教方法,因应当时社会的需要,并不单单限制在传福音之上,更在教育上努力倡导新的服务。着明的例子如狄考文 ( Calvin Mateer) 在同治二年创办「文会馆 (为齐鲁大学的前身),倡导以西方文艺科学教育,影响中国知识份子及至整个中国。又如李提摩太与林乐知等人, 于中国创办新式学校, 鼓吹教育制度的改革, 功不可没。 著名的圣约翰, 东吴, 齐鲁, 岭南大学等, 皆由西教士所创办。 1919年时, 宣教士或教会所办之大学有16, 中学400, 小学2000多所 (温以诺1998, 2), 其对华现代化的影响不容忽视。

    在体育方面, 中国近代之体育运动形式大都以外国学堂的教官所传入, 而被基督教大学或青年会所推广而在社会中盛行。 19世纪上海开埠后传入之英式足球, 以及19世纪60年代传入的西方的体操, 赛跑, 跳远, 跨栏, 游泳, 木马等皆是 (徐振保1996, 202), 篮球在1891年被发明后, 1898年就传入中国 (同上, 202) 1890年上海教会学校圣约翰书院开办我国最早的运动会 (同上, 203)

 

5.         社会服务

    西方传教士因应社会的需要而提倡社会服务以作传教的帮助及实践, Calvin Mateer, Timothy Richard, WAP Martin, Young J, Allen, James Legge, Alexander Williamson, John Fryer等均在推动教育, 办学, 翻译西方科学的书籍, 出版, 禁烟, 倡导妇女教育, 鼓吹女权思想等有所贡献 (魏外扬1978)

    1895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创立, 为中国20世纪初现代化的人力资源贡献良多。 1910年代,青年会的影响力,不单在于布道工作,更在于推动公民教育,提高大众教育水平,参与社会救济。青年会是时所提出之「人格救国」口号 (梁家麟 1992126-28),实为知识份子以基督教思想为基础,对中国救国之道反省的结果。而其对当时学生运动的鼓吹,更可以说是五四运动的先驱 (魏外扬 197843-50)

 青年会发展至1922年时,在全国已经拥有36个市会,会员五万四千人;200个校会,会员二万四千人。其时所培养的人材,数以千计,成为当时中国现代化最重要的人力资源。

1930后的时期,因着中国本土的信徒人数增加,「社会福音」神学思想的传入,以及中国政治社会的动荡不安等因素,中国基督徒遂积极参与社会改革事业:如禁毒,禁酒,救灾扶贫等。在日本侵华期间,青年会更负起与国外的机构合作,对国内沦陷区的青年进行教育及经济扶助工作。

 

. 结语

「多元化中华民族」及「一元化华夏文化」是两个不同的观念。 却却是相关的历史事实及社会现象。 本文试从历史及社会科学的角度, 探求基督教引进中国的过程及贡献。

 

己.   参考书目:

 

丁伟志, 陈崧着。 1995 <<中西体用之间>>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林治平着。 1975 <<基督教与中国近代化论集>>, 四版。  台北: 台湾商务。

封尚礼着。 1967 <<中国文化的正, , >> 香港, 台湾: 东亚历史研究会。

梁家麟着。 1992 <<福临中华>> 香港: 天道。

梁家麟着。 1984 <<泥土黎民>> 香港: 突破出版社。

梁漱溟着。 1994 [1987] <<中国文化要义>> 香港: 三联书店。

孙尚扬着。 1994 <<基督教与明末儒学>> 北京: 东方出版社。

韦政通着。 1974 <<中国文化与现代生活>> 台北: 水牛出版社。

陈致平着。 1986 <<甚么是中国人>> 台北: 黎明文化事业公司。

徐振保着。 1996 <<中外文化交流记趣>>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

温以诺着。 1998 <中国基督教与现代化> 第三届北美华人基督教学术研讨会, 发表

文章。 三藩市, 美国。

  纬着。 1997 <铁甲西来> <<割掉辫子的中国>>, 张亦工, 夏岱岱编, 155-160

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

杨森富编。 1978 <<中国基督教史>>, 三版。 台北: 台湾商务  

  琳着, 陈定平, 陈广鳌译。 1992  <<炎黄子孙>> 上海: 三联书店。

郑德坤着。 1978 <<中华民族文化史论>> 香港: 天地图书有限公司。

刘小枫主编。 1995 <<道与言 华夏文化与基督文化相遇>> 上海: 三联书店。

谭新之编着。 1980 <<中国少数民族新貌>> 香港: 上海书局。

  光着。 1961 <<教廷与中国使节史>> 台湾; 台中: 光启出版社。

刘庆着。 1997 <马上打不了天下了> <<割掉辫子的中国>>, 张亦工, 夏岱岱编,

161-167 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

罗香林着。 1954 <<中国通史, 下册>> 台北: 正中书局。

谭华冠着。 [nd] <<我们中国人>> 香港: 新力书局。

魏外扬着。 1978 <<宣教事业与近代中国>> 台北: 宇宙光出版社。

 

《环球华人宣教学期刊》第三期,2006

( 全文曾在「第四届北美华人基督教学术研讨会」发表,199964日至7

US Center Of World Missions, Pasadena, 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