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处处

******************************************************************

Wan, Enoch ed. Christian Witness in Pluralistic Context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Pasadena: William Carey Library, 2004, +273pp.

郭鸿标

 

本书编者温以诺教授在序言中指出,文章选自2002年福音派宣教学会(Evangelical Missiological Society)会议共11篇文章。

 

拉夫˙温特(Ralph Winter)「一种对非基督宗教的宣教进路」一文中,探讨基督徒与非基督徒分别的问题,作者指出不能按外在的会籍判别一个人与上帝的关系。作者进一步探讨能够按非基督徒的身份否定其得救的可能。作者提出宣教学对非基督宗教内容分为3个层次: 文化、宗教、信仰。不过,作者没有交待如何从基督教角度评论非基督宗教。作者认为「判别」非基督宗教并非首要任务,更重要的是宣扬上帝(28)。作者亦提出在文化上是印度教在信仰上却是基督的跟随者,可惜却没有进一步解释。笔者认为本篇文章在理论和方法上都是「点到即止」,未能确立坚固且具指引的神学典范。

 

德利˙伍德伯里(J.Dudley Woodberry) 「基督教对伊斯兰教的回应」一文中,提出伊斯兰教徒与基督徒既是敬拜同一上帝,又不是敬拜同一上帝。《古兰经》记载真主只爱那些爱祂的人,《圣经》则强调上帝爱世人,此外,基督徒相信上帝是三位一体的上帝(35)。《古兰经》十九章记述不少旧约圣经人物,描述耶稣的时候否定其圣子的地位,却隐喻耶稣死而复活(37)。伊斯兰教认为人性并非堕落,人可以透过遵守律法的习惯改变(39)。作者提出上述课题后,没有进一步回应;却从宣教行动建议方面回应(43-45),未见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神学讨论。笔者认为本篇文章并未进入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神学上真正的对话。

 

提摩太˙坦南特(Timothy C. Tennent) 「《古兰经》中基督论及对伊斯兰教徒见证的意义」一文中,提出《古兰经》中对耶稣基督负面的描述,是针对模罕默德前的基督论异端如嗣子论、涅斯多流派、基督一性派;并非反对正统基督论(54)。作者提出第4157节并非明确地否定耶稣受死,并基于对《古兰经》从新诠释,可以为上帝容让独生子受死找到理据(60)。笔者认为这篇文章内容亦算充实,虽然未能列举伊斯兰学者对《古兰经》第4章的诠释方法与其观点作比较,但是总比描述一些基本宗教学观念后,却没有跟进讨论的文章更具阅读价值。

 

马可˙哈兰(Mark A. Harlan) 「特殊处境反省: 伊拉克与争斗之地(hard place)在前千禧年主义的分别」一文中,指出时代主义前千禧年学说的基础并非启示录20章;而是上帝与亚伯拉罕的立约(79)。作者指出过去时代主义前千禧年学说忽视公义的问题,巴勒斯坦人却否定以色列人承受土地的应许(66),作者希望按照圣经的应许,支持以色列人承受土地的理念;同时为非以色列人同蒙上帝祝福及彼此缔造和平而努力(80)。笔者欣赏作者的中肯态度,一方面尊重圣经对以色列承受土地的应许,另一方面敢于批评以色列恶待非以色列人(72)

 

保罗˙希拔(Paul G. Hiebert) 「基督教对印度教的回应」一文中,是全书最长的一篇文章,共40页。作者在交待印度教的基本特色后,引用华莱士(A.F.C.Wallace)的更新理论(theory of revitalization)道出新印度教的形成。新印度教的特色是属灵化及政治化的印度教,属灵化印度教的特点是「智者」(guru)的涌现及朝圣热潮(90)。然后作者交待向印度教徒传教的历史,评价印度教会的建立和在化外部族传教,帮助他们获得尊严及向社会更上阶级流动的机会。不过,作者提出向印度教徒传教的历史的局限是西方殖民主义、缺乏处境化信仰诠释(107)。最后,作者从印度教会的经验提出五项关注: 教会的本土性及全球性、阶级制度的挑战、宗教多元主义的挑战、不公义与压迫的挑战、对全球宣教及教会的挑战。作者指出教会除了以胜利神学争取公义外,需要发展受苦的神学面对逼害(116)。笔者认为这篇文章可读性颇高,资料搜集及整理清楚,可惜的是作者仅仅提及多玛士(M.M.Thomas)及潘尼卞(R.Pannikar)(113),在没有仔细讨论印度神学家思想的时候,却试图提供神学的答案,这亦反映西方神学工作者(作者乃宣教学者)喜欢代表宣教地区教会发言的热诚。

 

约洱˙马海(Joel Mathai) 「一个宣教行政人员的回应」一文中,主要提出西方宣教士有文化优越的心态,缺乏处境化、跨文化沟通等训练(129)。笔者认为这种批评是站在当代宣教学角度对宣教历史的判断,其实作者可以将问题归纳在福音与文化的范畴下讨论,而且问题的核心未必是如何改善宣教士的训练,相反是如何帮助印度牧者及基督徒以主人翁的身份诠释印度神学,相信这样的讨论亦十分重要。

 

亚历士˙史密夫(Alex G. Smith) 「基督教对佛教的回应」一文中,用了33页篇幅从历史角度回顾佛教的发展、基督教与佛教的相遇。作者亦在神学上交待基督教与佛教的分歧,例如基督教视宇宙源于人格神,佛教视之为因果。基督教视宇宙万物为实体,佛教视之为幻象。基督教视耶稣基督为完全的神和完全的人,佛教视之为人。基督教视人有灵魂,佛教视之为「无我」。基督教视罪为反叛圣洁的上帝,佛教视之为因果。基督教视人的拯救来自上帝,佛教视之为人的努力。基督教视人的灵性生命由重生而来,佛教视之为轮回的结果。基督教视人的命运是得救赎享永生,佛教视之为涅盘。基督教视圣经为神的启示,佛教视之为人的直觉领悟。基督教视受苦是恶的结果,佛教视之为人存在的本质。基督教的扩展是排他的,佛教是包容的。作者在比较基督教与佛教的思想后,从宣教的角度集中讨论3个观念: 沟通、处境化、怜悯。笔者认为这篇文章的神学成分相当高,同时文章结构紧密,从历史、神学、宣教学角度探讨,反映一种较全面的眼光。

 

柏齐˙奇兹(Patrick Cate) 「一个回应」一文中,主要提出从事向佛教徒宣教的人应该具备佛学研究的学位(169)。笔者觉得作者这种借题发挥的做法,似乎忘记回应者的角色是顺着报告者的思路回应,而不是另立议题发表另一篇文章。作者较为针对报告者的地方是提出佛教在蒙古、日本、韩国、香港等地出现混合无神论、祖先崇拜、佛祖敬拜等行为(172),因此探讨圣经对偶像敬拜的禁戒,能够补充报告者的不足(173)。笔者认为作者强调偶像敬拜是向魔鬼崇拜,不过他指出佛教原本是无神论,那么他所反对的是民间宗教化的佛教还是哲理化的佛学呢?但是令人费解的是他期望向佛教徒宣教的人应该具备佛学研究的学位,对佛学有认识。可是,笔者从这篇文章却未能发现对佛教客观中肯的论述,更未见他的回应有甚么超越亚历士˙史密夫的文章。

 

佳伦˙云希能(Gailyn Van Rheenen) 「向民间宗教者传福音」一文中,以6页篇幅写作,简单描述北美洲民间宗教在宗教私人化,自由化,追求个人灵性满足多于归依宗教,后现代思想轻视真理,以人取代神的文化底下发展。作者提出从国度神学出发在三一神观架构底下,用叙事方式触及人的灵性,表达人的感受及针对人生活经验作回应。笔者觉得作者的观点虽然属框架式观念陈述、但是内容可以有深化的潜质。不过,笔者有一个疑问,究竟作者对民间宗教的定义与一般宗教学者有没有分别。作者所描述北美洲民间宗教的现象,几乎可以从灵修学的进路找到共同的观点。据笔者所知,有些学者从新兴宗教的角度探讨当前宗教现象,却甚少将原属于文化人类学及宗教学对传统民间宗教的探索拉过来一并讨论。或许作者尝试提出新的思维,却忘记向读者交待。

 

温以诺在「基督教对民间宗教的回应」一文中,用善长的表列式方法交待中国民间宗教的现象。作者提出基督教对民间宗教的回应,要避免西方二元思维及封闭的文化观,取而代之的是三界式文化观。他认为三一神与人相遇形成「神的文化」、天使包括撒但与人相遇形成「天使的文化」、人与人相遇形成「人的文化」(189)。作者甚至将撒但控制人分4个层次: 压迫(oppression)、骚扰(obsession)、进驻(inhabitation)、占据(possession)。基督徒可能受魔鬼以前3个层次侵袭,非基督徒可能受魔鬼4个层次侵袭(192)。作者在方法论部份开展属灵争战的理论建构。作者亦提出中色神学基督论着重复和及承担羞耻,并建议用「基督论的循环」(christological cycle)取代西方线性思维(198)。作者亦提出中国文化以关系为主,所以「关系的神学思考」(relational theologizing)十分重要(199)。笔者同意撒但对文化及人的意志的破坏力,不过在三界式文化观中,撒但占重要的位置,笔者认为作者的观点需要更受圣经及神学上的思考,值得在神学方面继续讨论。至于「基督论的循环」的观念,腓立比书26-11节的「基督之歌」亦表达主耶稣基督的虚己与高升得荣耀,托伦斯(T.F.Torrance)的复和观和杨牧谷的复和神学亦有类似的看法。若果作者从这些方向发展其中色神学基督论,或者会有更多支持力。

 泰特˙田奥(Tite Tiénou) 「基督教对非洲传统宗教的回应」一文中,指出非的宗教向来受轻视,此外亦提出非洲传统宗教以人为中心,并且对恶的真实有深刻体会。作者提出基督教对非洲传统宗教的两方面回应: 权能相遇与祷告。他认为权能相遇有其用处及极限。他亦提醒过份强调祷告蒙应允,与非基督徒的祈求无异。笔者认为作者的文章有神学的反省成份,可惜却欠缺进一步的分析及建议,不过笔者认同作者的神学取向。

 

塞西尔˙斯托纳嘉(Cecil Stalnaker) 「教会是制造新宗教运动」一文中,提出西方教会充斥名义上的基督徒,反映教会纹乏回应社会人生的力量。作者列举欧美教会的现况,印证传统宗派的衰落及新兴宗教运动萌芽。作者指出名义上及边缘的基督徒,失去归属某宗派某教会的愿望,沉醉于私人化的灵性活动。归根究底,撒但的攻击、人渴求解答生命的难题、急变的社会驱使人寻求超越的力量满足空虚的心灵。作者提出从宣教的角度看、教会应该在传福音的事工由以人为中心改变为以基督为中心,建立门徒,挑战名义上的基督徒委身基督信仰。笔者相当认同作者强调建立门徒的宣教观。

 

约翰˙摩赫(John W. Morehead) 「更新福音派对新宗教的回应: 宣教与反偶像敬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