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主題文章選單|
引言
自廿世纪九十年代起,无论在商业或政治圈子中,都不约而同地泛起「策略性联盟」(Strategic Alliance)的热潮(注1)。企业间、组织间、国际间纷纷建立起「夥伴关系」(Partnership),互补无有、互助互利,争取发展新空间,在市场上和国际舞台上达致双嬴互利的目标(注2)。与此同时,在基督教宣教圈子里,由于亚洲、非洲及拉丁美洲等地教会的成长及醒觉,一直以来为西方宣教机构所领导和影响的普世宣教事工,亦倡导以对等、互尊、互谅的「宣教伙伴关系」来共同践行福音使命(注3)。
香港基督教更新会(「更新会」)亦与时并进。自1990年起至今便以「夥伴关系」(注4)作为「传道」与「帮教」(注5)并行的城市宣教策略(注6)。本文以第一世纪时圣经的宣教夥伴例子(注7),说明今日廿一世纪初更新会与众基督教教会和基督教机构间的宣教夥伴关系,及与有关政府部门或社会服务和专业培训机构间的帮教夥伴关系。事实上,在各同工和义工的努力下,在过去十多年间已发展到在「地域上」和「工作上」各有三个层面(注8)的监狱宣教夥伴模式(注9)。
初期教会的宣教夥伴案例
基督教所重视的夥伴关系(partnership),从圣经的记载中可以远溯至天地初开宇宙和人类被造之时;创造者说:「我们要照著我们的形象,按著我们的样式造人…神就照著自己的形象造人,乃是照著他的形象造男造女。」(创一26-27)照圣经的记载而言,「人类」是创造者─三位一体真神间对等和、互尊夥伴关系的「杰作」。
初期教会最伟大的宣教士保罗的横跨欧亚两洲宣教事业,也是建立在夥伴关系之上,包括与个别同工的宣教人员(如巴拿巴、西拉、以巴弗提…等)
(注10) 和教会(腓立比教会)的夥伴关系(注11)。保罗完结了他的三次宣教旅程,被拘禁在罗马等侯上诉时写了一封信给他的夥伴教会─腓立比城中的教会(注12);在信首保罗便称腓立比教会是他的「福音夥伴」 (腓一5) (注13)。为何身在海外的保罗说腓立比的教会是他的福音事工夥伴呢?腓立比教会又如何协助保罗的福音事工呢?「保罗─腓立比夥伴关系」(Paul / Philippians Partnership)的模式有那些可学效的原则呢?
为何身在海外的保罗说腓立比的教会是他的福音事工夥伴呢?(腓一5-7)
1/时间方面:保罗指出这夥伴关系是「从头一天开始的」(腓一5)。「头一天」是指在使徒行传十六章15节记述「在腓立比推雅推拉城卖紫色布的吕底亚,开放她的家成为传福音的地方时,便开始的」。
2/动力方面:这关系是神在腓立比教会所作成的工。「我深信那在你们心里动了善工的,必成全这工,直到耶稣基督的日子。」(腓一6)
3/果效方面:夥伴双方都一同得到神的祝福。「无论我是在捆锁之中,是辩明证实福音的时候,你们都与我一同得恩。」(腓一7)
腓立比教会又如何协助保罗的福音事工呢?(腓二25,四18)
在信中,保罗举出以巴弗提(Epaphroditus)的实例具体说明了为何保罗称腓立比教会是他的福音夥伴。原来,腓立比教会派出以巴弗提把教会的近况和经济上的支援带给保罗,且留在保罗身边代表腓立比教会与保罗在福音事工上同工。后来,保罗也把以巴弗提差派回教会报告保罗宣教工作的进展,一同分享福音的果子。
「保罗──腓立比夥伴关系」模式有那些可学效的原则呢?
从腓立比书中保罗清楚地说明他与腓立比教会间的福音夥伴关系,是建基在彼此信任、互相分享及一同分担的共识之上(注14);而具体的实践包括了消息的分享、经济上的分担和事工上的参与(注15)。
1/消息上的分享:保罗切望想知道腓立比教会的近况,因为大家是拍档夥伴需要消息的分享,彼此同得激励。(腓二19)
2/经济上的分担:根据圣经的记载只有腓立比教会是一直在经济上支持保罗,因而保罗称腓立比教会在他的宣教事工上有份。(腓四15-18)
3/事工上的参与:以巴弗提代表教会忠心地(差不多连命都不顾)与保罗同工了一段时间。(腓二25-30)(注16)
世纪的保罗与腓立比教会之间紧密的宣教夥伴关系,成了廿一世纪今日从事监狱福音事工的更新会学效的典范(注17);在地域上(包括国际间、地域上和在本港)与及工作上(无论是教会─传道事工、政府部门或其他福利机?供ぐ锝谭?),可以在对等、互尊互谅、互补地实践上述三方面的夥伴关系。
更新会如何实践以上三方面的夥伴关系?
用现代人语「消息上的分享」,可以是指「资讯及经验的交流」、「经济上的分担和分享」是指「经费上的支持」、至于「事工上的参与」则按不同性质可分为「基督教教会(包括个别信徒)及机构在传道事工上的配合和参与」和「非基督教机构在帮教服务上的配合和参与」。在过去十多年间,更新会都在不同形式的夥伴关系中践现「从上而来的诏命」(注18)。
消息上的分享─资讯及经验的交流
1/国际性会议及训练:自1983年初更新会应邀加入由高尔逊(Charles Colson) (注19)
创立的国际监狱团契(Prison Fellowship International)后,每年都有派遣同工和/或义工出席世界性和地区性的国际性会议和训练(注20)。出席者不但要分享本国事工的经验和进展,更能透过跨文化(inter-cultural)训练课程,在事工理念、模式和实务上,彼此都得着激励和提醒(注21)。
2/地区上的交流与支援:九十年代可以说是更新会正式进入「地区上的交流与支援」的年代(注22);地区上的交流与支援是指东南亚各国的国际监狱团契成员间的交流和支援。自1990年暑假期间笔者出席在新加坡举行的亚洲及太平洋地区代表会议期间,接受了当地监狱团契的挑战答应结成夥伴(注23),在工余及乘出席会议之便,到该国狱中探望因运毒被判死刑的香港人(注24)。笔者于1992年起被委为「国际监狱团契华语事工联络员」(注25), 成为华人聚居地监狱事工机构间夥伴关系的促进者(facilitator),以香港为中心结合港、澳、台和新加坡的资源和经验,盼望有一天能协助祖国进行全人帮教的服务(注26)。因此,在1992年至1993年间,协助了澳门各从事监狱事工的机构组成了「澳门监狱团契」(注27),从而也启动了由1993年起至现今,由更新会作主导的港、澳、台三地间事工经验的交流和学习─包括邀请澳、台同工来港、安排港、澳同工义工前往台湾和安排港、台同工前往澳门狱中布道(注28)。
3/本港监狱事工机构间的联系:本港从事监狱事工的机构不多,最早且具组织及经常进入监所的是建道神学院学生(注29)。除此之外,目前只有更新会同时服务惩教署和社会福利署两个政府部门辖下的监所与感化院;另外也有监狱牧养团契提供传道与帮教服务。笔者于1992年至1998年间(注30),每年都召开一次由三个机构派遣负责同工或代表出席的联席会议,一同报告分享年来的事工计划,增进机构间的了解及作出适度的协调,以免事工上有恶性竞争的出现。除此以外,更新会也多次应邀派员协助训练天主教探监会的义工训练班。
经济上的分担和分享─经费上的支持
从头一天开始到如今,更新会的经费都是由本港各教会及个别信徒奉献供应分担(注31);直至1999年起才开始获某基金会每年作不定额拨款的支持,另亦于2000年起成功地申请获准在香港进行「卖旗筹款」(注32)。至于更新会在九龙深水_的办事处,由1983年起得宣道会西差会无条件免费借用到今天,作为对更新会的支持,间接参与了监狱传道及帮教事工。
作为更新会的夥伴教会,现任香港西区浸信会主任陈克平牧师于十多年前道出了他的堂会为何和如何支持这个特殊群体的事工:「『西浸』过去十一年来差传事工能有这样的进展,其中之一的原因应该与采用的模式有关。至今,每位所支持的宣教士和差会、机构都与『西浸』保持良好的关系,彼此合作得宜,一同为神的国扩展而努力。而基督教更新会的监狱事工,是『西浸』所支持,属于差传事工本地次文化的范围,所采用的方式,也是支持其中一位同工。至今我们合作愉快(注33)。」
在1998年的「金融风暴」之前,若说在经济支援上本港教会与众信徒是更新会的不可或缺的支柱,实不为过。一般而言,本港众多福音机构都倚赖教会的经济上的支持,惟于90年代末多年的世界经济不景影响下,各教会选择对福音机构的支持及支持奉献额更加小心谨慎。然而,在过去十年间(1993-2002)教会及信徒对更新会的奉献额俱有增加,惟后者的增长比率较前者为高而已(参下附比较表)
(注34)。此外,更新会在每年奉献收入中拨出少额百分比,送交国际监狱团契作为海外事工拓展之用,与有需要或有欠缺的成员国分享神的供应(注35)。
过去十年间更新会收入比较表(1993-2002)
|
1993 (%)
|
1994 (%)
|
1995 (%)
|
1996 (%)
|
1997 (%)
|
本港教会
|
43.46%
|
39.26%
|
36.11%
|
36.82%
|
33.64%
|
个别信徒
|
51.79%
|
53.56%
|
53.37%
|
54.48%
|
59.53%
|
其他收入
|
4.75%
|
7.18%
|
10.52%
|
8.70
|
6.83%
|
增长比率
|
100.00%
|
117.58%
|
128.90%
|
139.33%
|
180.11%
|
|
1998 (%)
|
1999 (%)
|
2000 (%)
|
2001 (%)
|
2002 (%)
|
本港教会
|
33.35%
|
36.86%
|
32.91%
|
27.68%
|
33.08%
|
个别信徒
|
61.92%
|
54.59%
|
63.36%
|
68.85%
|
64.32%
|
其他收入
|
4.73%
|
8.55%*
|
3.73%
|
3.47
|
2.60%
|
增长比率
|
184.92%
|
159.68%
|
180.71%
|
240.96%
|
192.90%
|
事工上的参与─传道事工及帮教服务的配合和参与
1/传道事工 :香港众教会与信徒不单是更新会的经济上的夥伴,在事工上也是最佳「拍档」(注36)。在人力资源上,除了受薪的全职同工外(注37),「义工」是不可或缺的,至2003年间,义工总人数近二百人:包括担任「董事」的个别教牧同工和具有专业知识经验的信徒、以教会(注38)或专业团契为单位的「团体义工」(注39)和得到所属教会推荐经过更新会实务训练的基督徒(「个人义工」)。一般而言,各监所工场会由受薪同工负责带领,义工协助一同关心及教导各工场的囚友。若有信主的刑满获释弟兄/姊妹,都会由同工或义工邀请及陪同到所属教会聚会。
更新会也与其他福音机构合作,在狱内外一同传福音及牧养信主的刑满获释弟兄/姊妹。就以「监狱启发课程」和「亚尼西母综合训练计划」为例;前者是与「启发课程」在2002年八月合办本港第一个在狱中举行的「监狱启发课程」(注40),后者为造就和牧养刑满获释的弟兄/姊妹,由更新会资助部分薪金在其他福音机构中工作或继续读书,订明由更新会同工负责生命成长跟进的门徒训练计划(注41)。
更新会在2001年与大卫城文化中心在粉岭女童院内进行「贞洁运动」实用课程,反应热烈及人心被触动。除建道神学院学生布道团以神学培训机构参与监狱传道事工外,近拾多年来,有信义宗神学院、中国神学研究院、香港浸信会神学院分别派神学生到本会实习,当中有不少实习生毕业后继续当义工,甚至有成为全职同工者。
2/帮教服务:理论上和责任上而言,社会福利服务都应该全力由政府直接提供;在过去一个世纪以来,香港殖民地政府大力邀请民间及宗教组织成为提供社会福利服务的夥伴。囚犯帮教服务也不例外,只是迟至1970年代才由更新会率先以非政府资助和组织的机构,成为惩教署和社会福利署帮教服务夥伴机构(注42)。廿多年来,更新会与这两个政府部门的合作及贡献是有目共睹的,更新会及其个别董事会成员,屡获政府嘉许即可见一斑(注43)。
近年更新会亦与本港非政府社会福利服务机构(NGO)结为夥伴,邀请社会大众参与关怀囚友及其家人及提供支援服务。「天使树圣诞行动」是最佳例子:「自九八年开始,本会与香港救助儿童会于每年圣诞均合办『天使树圣诞行动』,将圣诞礼物赠予服刑人仕(包括大榄女惩教所、芝麻湾惩教所、赤柱监狱及石壁监狱)十八岁以下的子女。礼物是以狱中父母名义送赠,藉此增进囚友与子女间的连系与沟通。同时为了呼吁公众人仕同来关心服刑人仕的子女,我们并会在大型商场中举办重头节目『天使树圣诞嘉年华』,广泛宣传,期盼社会人仕不单不歧视服刑人仕的子女,更积极参与义工行列,切实去关心帮助这群被社会遗忘的孩子(注44)。」在学术方面近年亦有派员出席在中港澳各地举行之有关帮教服务的研讨会和参观视察国内不同监所进行经验交流和学习;亦曾于2002年间参与协办由中国监狱学与香港善导会于同年十二月初合办之「廿一世纪罪犯矫正与康复」国际研讨会(注45)。
2002年一至四月间,更新会与香港和解中心合办「初级调解训练课程」,邀请了大学教授、社会工作调解员、更生人士、犯罪受害者、惩教署委任监狱牧师及更新会帮教员以多元化方式训练了35位监狱及院所义工。这类跨机构合作是好的。
「从香港到海外」是更新会在1990年代事工扩展的写照,「从香港到国内」是廿一世纪初的目标之一。经过一连串的努力连系与充分的沟通,终于在2001年底的周年感恩崇拜会上与南京大学签署为期三年的「南京大学犯罪预防与控制研究所」合作项目(注46)。在随著的两年间,更新会的董事、同工及义工们多次到南京大学,向愿意进监所关心辅导囚犯的法学院学生当中分享在港帮教经验和心得。计划中在2003年底出版专书供国内惩教人员参考,同时于12月中旬在南京大学举行大型研讨会,邀请全国各省市惩教官员(监狱警官)出席,听取国际级讲者的专论及本港惩教署心理专家负责的工作坊。能够与国内学术机构成为帮教夥伴,跟惩教人员(监狱警察)及民间帮教组织分享在港经验和心得,正是更新会未来十年的理想和责任。正如该大学法学院狄小华教授所言:「我们认为适合中国国情的罪犯矫正社会参与与模式应该是一种政府主导型、政府资助型和民间自发型并存的综合模式。」(详情可参阅下文「携手共进」及「论行刑社会化」两文。)
结语
在过去十多年间更新会已发展到在「地域上」和「工作上」各有三个层面的监狱宣教夥伴模式。在「地域上的夥伙」是指国际间(透过参与国际监狱团契的事工)、「地区上」(港澳台新加坡等地)和「本地」等三种不同地域上的夥伴。「工作上」是指在香港本地的三种不同类别夥伴机构,包括「两个政府部门──惩教署与社会福利署」、「其他非政府社会福利服务机构」和「更新会与基督教教会、福音机构及神学培训机构──帮教服务」等,以致可以达致互相对等、互尊互谅、互补地实践上述三方面的夥伴关系。愿我们各就各位,在前面日子更上一层楼。
注释
(注22)其实早在1983年底,当时更新会总干事郭亦宏也曾过访澳门;在《更新月刊》第41期有如下的报导:「我(郭)
参引资料
Bush,
Luis and Lorry Lutz. Partnering in
Ministry: The Direction of World Evangelism. Downers Grove: InterVarsity Press, 1990.
Kraakevik,
James H. & Dotsey Welliver (co-ed.). Partners in the Gospel: the Strategic Role of Partnership in World Evangelization.
Wheaton: Billy Graham Center, 1992.
Rickett,
Daniel. Building Strategic
Relationships: A Practical Guide to Partnering with Non-Western Missions.
San Jose: Partners International, 2000.
Wan,
Yee-chong. History of Christian and Missionary Alliance Partnerships in
China and Hong Kong. An unpublished D. Miss. Dissertation, Western Seminary, 2002.
Kirk
Chase, “New Era or New Hassles,”
1991, from http://www.mactech.com/articles/mactech/vol.07/11.12/Dec91Letters/
(accessed on 13 July, 2003)
朱昌錂等。《胸怀普世》。香港:中福,1995。
吴慧仪。《谈情说理话新约》。香港:更新资源有限公司,1998。
倪贡明罗慧芳合编。《城市宣教与香港》。香港:华福中心,1988。
<社论─廿一世纪的福音策略夥伴>。《时代论坛》,2000年7月23日(第673期)
《环球华人宣教学期刊》第四期,2006。
(辑自 温景雄、温以壮合编:《香港基督教更新会25周年纪念事工专辑:一起走过监狱的日子》,(香港,2003),页40-57。作者授权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