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处处 01

Cry of the urban poor. By Viv Grigg, MARC 1992

张建芳─中国神学研究院神学硕士学生﹐2005


|回主題文章選單|

目的与进路:

现今城市贫穷人已成为世界上第三多的未得之民﹐也是对福音最大的回应者。作者因为贫穷人的呼声﹐加上福音派虽开始了解此需要﹐但却未能有实际的突破﹐而寻找在城市贫穷人中﹐植立教会的普世原则。这原则是在策略以外﹐以非神学词汇﹐用神学的进路﹐去整合遍及全世界背景的资料。他也向接受此呼召的中产阶级基督徒工人﹐介绍如何在城市的贫穷人中植立教会。他主要集中在公义的主题上﹐通过耶稣在穷人中建立门徒的运动﹐道成肉身住在穷人中的方式﹐使不公义得以转化﹐并使穷人福音化。他深信建立教会﹐是对委身圣经的人的基本活动﹐且从神国度的角度来看﹐属灵国度的发展﹐是使社会转化的中心元素。虽然经济、社会和政治的发展层面是为重要﹐但它们只是属灵发展的自然生长结果。

作者以圣经神学为宣教的进路﹐基于神国的原则﹐以传福音、门徒训练、建立教会﹐作为中心元素﹐概括了生命每部份整全的事工样式。他认为宣教的即时目标﹐是人类的救赎﹐有社会改变并创造的医治结果。他的结论是﹐没有一个西方教会模式﹐可以满足城市贫穷人的事工。因此﹐他持守从几个传统而来的一种新综合﹐这个综合包括了重洗派、改革宗、灵恩派、路德宗、圣公会、卫理会﹐作为在亚洲私占区植立教会发展的需要。又运用人类学和社会学反省的组合﹐并从实际经验中抽取原则来作整合﹐在穷人中植立教会。

达至目的的铺排﹕

本书分为新超级城市的分析和在城市群体中植立教会的模式两大部份。

第一部份共八章中﹐作者分析了新超级城市的现象﹐讨论了在第三世界处境中的城市宣教。首五章作者分析了在贫民窟和私占区的需要和贫穷原因。除了检视从乡村到城市的移民﹐贫穷移民的社会 - 经济上的特质外﹐作者又寻找到私占区社会﹐与贫穷和城市环境之间﹐以及它们与城市贫穷的国际性原因之间的关系。接下来两章﹐作者指出个人和组织上当有的回应﹕他比较了在亚洲和拉丁美洲的城市教会的增长﹐指出在亚洲的贫民窟﹐只有相对少数的教会﹐但在拉丁美洲的私占区教会﹐却有惊人增长﹐因此﹐他建议拉丁美洲的基督徒接受训练﹐并被差派到亚洲作植堂工作。最后一章是作者在城市贫穷人当中个人历程的见证。

第二部份焦点在为城市群体而植立教会的模式﹐通过一系列案例和人类学、经济学和神学的分析﹐作者寻找教会在一定处境下﹐该有怎样的模样。当中作者所检视过的题目﹐为亚洲的城市贫穷人事工﹐提供了一全面的进路。这些题目包括﹕为贫穷人的圣经神学﹐宣讲的样式﹐牧养贫穷人﹐私占区教会的私占区文化小组结构﹐其教会的领袖发展﹐社群发展﹐建立教会植堂团队﹐并富有教会向私占区教会的责任。

评价﹕

作者本於一连贯的神学﹐充份的社会学研究﹐并适切的实际经验﹐提供了教会在亚洲的城市贫穷人当中的事工样式﹐已成功得到一些宣教士的回应﹐且有一定的成果。

不过﹐作者在调查贫穷人中所涉及到的城市﹐都是在宗教信仰自由的国家中﹐其中包括亚洲某些国家和拉丁美洲国家﹐南亚洲为多神论信仰、拉丁美洲是在有利的天主教背景下。却没有考虑到其他城市﹐如中国大陆等国家中﹐同样因经济增长而急速城市化﹐移民贫穷人口大量聚集於城市﹐但在独裁政权上﹐被高压禁止宗教自由传播。就以中国大陆教会缺乏独立主权为例﹐基于历史原因被边缘化﹕公开教会传福音受政府严格限制﹐家庭教会暗地里挣扎求存﹐本地基督教机构﹐及禁止外来宣教士政策等﹐各种的限制﹐使教会对贫穷人事工﹐只能局限於个人﹐而不能在群体公开的名义上进行。这样﹐作者为教会群体所提供的方法﹐如差派拉丁美洲宣教士公开建立教会等﹐目前仍有一定的困难﹐不易直接达成。何况中国大陆教会要面对的﹐还有神学思想议题﹐基于历史处境原因﹐仍停留在基要福音﹐和社会关怀两者之间的认识和协调中。所以﹐对于作者声称﹐要整合遍及全世界背景的资料﹐以至得出在城市贫穷人中植立教会的普世原则﹐还有欠缺全面顾及﹐并达成目标的难度。

另外﹐作者并没有考虑到贫穷人当中﹐那些边缘贫穷人。他们除了经济问题以外﹐还肩负了一些其他严重的问题,使他们不能融入一般贫穷人的社群。例如他们是:严重残障、吸毒人士、释囚、精神病人、无家者、爱滋病穷人等﹐他们得以转变更新的过程﹐十分缓慢﹐而这些在城市的边缘贫穷人的问题﹐较农村更为严重。对于向这些人的接触﹐教会的资源﹐并在这方面具丰富经验的人不足﹐并非有能力可以应付。

因此﹐若是作者在针对亚洲城市贫穷人事工之先﹐能以对亚洲国家的国情﹐并国家对贫穷人政策状况﹐作深入调查和了解﹐相信对于贫穷人事工的入手点﹐和合作夥伴的物色上﹐会有更佳的建议。

本书给予了一个在亚洲城市贫穷人中教会宣教事工的样式﹐在城市宣教的议题上﹐特别挑战了中产福音工作者﹐突破其围墙。又呼唤城市教会﹐改变其自身文化﹐进入到身边的贫穷人中﹐使得其向贫穷人宣教的心﹐能以植根人心﹐并期望能得以成长。

《环球华人宣教学期刊》第四期,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