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境探讨 01

西风东渐

温以诺教授美国西方神学研究院跨文化研究博士课程主任


|回主題文章選單|

1. 引言: 从中国的饮食说起

中国的近代文化受西方的影响, 从起居饮食说起, 举凡食物如玉米, 马玲薯, 蕃薯, 蕃茄, 花生, 辣椒, 菠萝及烟草等, 皆从美洲直接或间接传入(徐振保 1996 41-52), 其代用词如食店称西餐, 外衣称洋服, 生活用品如抽水马桶, 空调, 文通公具如脚踏车, 摩托车等, 皆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而成为今日中国人的生活文化的一部份。

2. 多层面,多方面的影响

2.1. 科学技术方面

在科学技术方面, 近代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主要在于两方面, 一为西方宣教士来华, 对西的科技引入占重要的地位, 如早于17世纪, 法国耶稣会教士皇尼阁 (Trigault 1577-1628) 携同当时教皇送华的7000多本欧陆印制的书籍,包括了当时的科技著作使便为显著之例子(徐振保1996 118)。 而耶稣会出版的外语中译或以中文撰写之书籍约共400本,把当时西方的科学新知带入中国。 至新教宣教士进入中国后, 着重出版与翻译的工作, 如Calvin Mateer Timothy Richard WAP Martin等皆推动科学教育的工作 (魏外扬1989)  

另一重要的影响是中国自列强入侵后急于引进西方重技以救国自保, 晚清的政治领袖如林则除(Lin Tze-hsu),曾国藩(Tseng Kuo-fan),李鸿章(Li Hung-chang),张之洞(Chang Chih-tung)等致力于以“现代化”改造中国,向西方列强学习船坚炮利之法。, 重要的例子为1860-70的自强运动 (self-strengthening movement) 。  期间如机器局和造船厂的设立(罗香林 1954 317-18) 1872的轮船招商局的设立和1876的开平煤磺的设立 (黄仁宇1993 293) 1878设南北两洋电线和1905设电话局(柳诒征1958 204-206), 而电力的使用, 则始于光绪年间中业(同上, 205) 。  这些科技的引入使用, 皆对近代中国生活文化有重大的影响。

2.2. 军事兵器,西式军校的设立,战争武器

  • 清朝在镇压太平天国时发现了西方兵器的利害,  1862年各英国购买了7艘炮舰和1艘供应船(张讳1997 157), 是为首次大量的向外国购买海军舰只。

  • 1866左宗堂(Tso Tsung-t’ang)在福建建立了第一所近化代军校船政学堂, 其后的水师学堂, 相继成立(刘庆 1997 169; 罗香林1954 133-34), 海陆军留学生到欧美各国, 学习枪炮, 行军布阵之法。

  • 1895中日甲午战争后, 清延开始仿效列强军制训练, 为西方军制全面用于中国的开始, 尤为显著者为袁世凯督练新建陆军, 以德国为仿效(罗香林1954 154)

  • 1923孙中山(Sun Yat-sen)命蒋中正(Chiang Ka-shek)赴欧考察军队的组织及训练, 1924年蒋回国后建黄埔军校, 以革命为宗旨, 是西方军校的建设对中华民国统一之最重要的影响(罗香林1954 251-52 ; 刘庆 1997 166-67)

2.3 政治思想

  • 1842年, 西方的议会制度首次介绍于中国的书刊中。(魏源着海国图志) (张亦工1997 120)

  • 19世纪80年代, 考察西方各国的清官曾建设议立议会, 到百日维新生(Hundred days reform)运动时, K’ang Yu-wei ( 康有为)及梁启超( Liang Ch’i-ch’ao)等人主张立国会, 并于1906年奏请宣布君主立宪制。其由来乃考制外国之制度 (张亦工1997 121-22)

  • 近代中国第一届国会正式设于1912 (南京临时参议院), 会场为仿照英国和德国议会建造(张亦工, 夏岱岱1997, 图片页11)           

  • 1911辛亥革命的成功, 标志民主制度的初步确立。 国父孙中山曾留学夏威夷, 成为基督徒, 也留学于香港, 他于1895-1911间遍游海外各国与华侨接触, 深受西方教育及思想影响。 其创建之兴中会初为华侨所组成(罗香林1954 187-88), 而革命军中亦多有基督徒及传教学校的学生 (梁家麟1992 121)

  • 三民主义思想(The Three Principles of the People), 民族, 民权, 民生与基督教之精义平等自由相近(温以诺1998 3)

  • 1949共产革命之成功, 标志着马列西方之政治思想之正式确立于中国。 其领导人毛泽东(Mao Tse-tung)虽然不赞成以正统共产主义应用于中国, 但却深受其影响。 周恩来(Chou En-lai)则留学于法国。 他们成功地以各种的方法使国人完全接受了非本土而生的共产主义为主流政治思想 (Latourette 1964 2-5)

2.4 教育, 体育, 社会服务

教育:

  • 1865清政府设立同文馆, 是中国最早的官办新式外语学校, 采西式班级授课(肖川1997 171)

  • 1887属于西学的算学被列为科举科目(同上, 170)

  • 1895, 天津北洋西学堂成立(即北洋大学), 以美国哈佛, 耶鲁为蓝本(同上,72)

  • 1904清政府参考日本学制订癸卯学制, 是第一个中国近代完备的学制, 为发展近代教育制度的基石(同上, 172)

  • 1922民国政府颁布新学制, 以美国制度及杜威的学说为依归(罗香林  1954 327-28)

  • 1872, 留学外国为政府政策之一, 大量的学生到美欧及日本等国留学, 有力地推动了近代文化的转型。

  • 中国近代最重的文化改革当为1919的五四运动(May Fourth  Movement)。 参与者多为出国留学的回国学生。及受青年会影响的学生(魏外扬1978 43-50)

  • 五四运动实带有强列的反传统精神, 图以西方的近代科学主义和自由平等, 人权作为一种基本精神, 态度与方法来改造中国的文化与中国人 (魏外扬 1989 134-141)

社会服务

  • 西方传教士因应社会的需要而提倡社会服务以作传教的帮助及实践, Calvin Mateer Timothy Richard WAP Martin Young J,。 Allen James Legge Alexander Williamson John Fryer等均在推动教育, 办学, 翻译西方科学的书籍, 出版, 禁烟, 倡导妇女教育, 鼓吹女权思想等有所贡献 (魏外扬1978)

  • 1895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创立, 为中国近代现代化的人力资源贡献良多。

  • 1919年时, 宣教士或教会所办之大学有16所, 中学400所, 小学2000多所, 医院400多所 (温以诺1998 2)

体育

  • 19世纪上海开埠后, 英式足球便随之而传入(徐振保1996 202)

  • 19世纪60年代, 西方的体操, 赛跑, 跳远, 跨栏, 游泳, 木马等, 皆藉外国的学堂教官传入学堂学员(同上, 202)

  • 近代的体育运动, 则是通过青年会及教会学校的推动而在社会中盛行。 篮球在1891年被发明后, 1898年就传入中国(同上, 202)

  • 1890年上海教会学校圣约翰书院开办我国最早的运动会(同上, 203)

2.5 语言文字

  • 明朝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Matthew Ricci)是最先采用拉丁字母注释汉字的人(张亦工1997 36)

  • 百日维新派的王照, 在政变失败后到日本, 依日本片假名, 用汉字部件做字母拼写汉语, 发音依照北京话 (罗香林1954 330), 是为普通话的先声 (张亦工1997 38)

  • 1913年章太炎的简单古汉未字样式的方案被修订为注音字母。, 由政府强制推行, 是为现行拉丁/罗马拼音法前所最重要的统一拼音方法(同上, 39)

  • 政府于1928年公布罗马拼音字母, 与注音字母同用(罗香林1954330-31)

  • 胡适(Hu Shih)是第一位提出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的人, 他留学美国(Cornell & Columbia) (张亦工1997 40; 罗香林1954 334)

  • 白话文的影响: 带来思想解放, 带来西式的标点符号, 创造大量的外语, 以及句法的结构变化等。 如 代名词: a他她它它祂他她, 如德先生, 赛先生等。

  • 最早采用西式标点符号的中文书是1904年由严复编写的<<英文汉话>>, 严复留学英国多年(张亦工1997 41-2)

  • 现行的横排书写以及标点的引用, 皆源于西方 (同上)

2.6 宗教,信仰

  • 明未清初来华的天主教传教士耶稣会士, 多具先进的科学知识。 及带来大量的西方书籍。 他们带来的西方天文历法, 地理知识,  物理学, 水利科学, 望远镜, 数学等对中国科学技术有重大的影响(魏外扬1978)

  • 新教于来华, 主要分为直接传福音的基要派和以推动社会服务及改革为间接传福音的传教士。

  • 然而五四运动实受西方科学主义的影响, 而产生对基督教的排拆。

3. 从西风东渐的大气候中, 回顾基督教入华途程

西方方化在近代中国的普及影响,主要是靠三个重要的因素。()是列强的入侵引致中国的自强及变革运动,清末的自强运动,百日维新,中华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皆属此列。()是开放政策的促成,外派留学生,开放社会,经济,教育,建设,以致五四运动等皆属此列。()是西方宣教士及中国基督徒的影响,从明末的天主教传教士到清末民初的新教传教士及民初的基督徒,无论在翻译,教育事业,社会服务,提倡新思维及在政治变革等均是。

这些西方的文化与科技对中国的近代文化发展影响颇大。当中基督教的传教士亦担当颇为重要的角色。然而,我们要问的是,为什么西方的宣教士在文化的层面上,能够对当时中国的文化西化产生重要的影响,而基督教却被视为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冲而被国人所弃?

基督教来华始于唐朝,当时的基督教属“湮士多罗”宗,亦称“景教”,来华宣教士有Lohan(罗含)Gabriel(及烈)Giwargis(佶和)Adam(景净)Iazedboujid(伊斯)等。至元朝时的“也里可温教”,及至明末的天主教数度来华,都不能成功植根于中国。迄至清朝国势薄弱,屡败于船坚炮利的西方武力侵略,被迫开通口岸,并签订多项败约,任由西方各等商人及宣教士入华,从事商务及宗教活动,因此西方殖民政策、军势外展及西教东传三项活动混淆不清。从基督教入华史的立场而言,历史上这页实叫人惋惜不已。

基督教新教的来华之所以成功,实有赖于不平等条约及列强入侵的保护,随着军事的胜利之大气候而来。处于军事及政治上受屈的中国,其时国人对西方教士所传之基督爱世人的真理,多受此西风背景的影响而产生负面的印象。从另一个层面看,1900年的义和团之乱(Boxer Rebellion)20年代的非基运动(Anti-Christian movement)可以说是国人民族感情的反扑。因此,虽然西方的文化在自强运动与变革之风下可以植根于中国,基督教一直被国人认定为洋教而未能全面为国人所接受。

4. 结论

面对此等历史包袱,有心志向华人传福音的各等人士,一则应以历史为鉴,力求免重蹈覆辙;二则该努力于基督信仰与中国文化、国情及近况的切入及处境化方面,勉力而为。

参考书目:

  • 罗香林。 1954 <<中国通史, 下册>>。 台北: 正中书局。

  • 魏外扬。 1978 <<宣教事业与近代中国>>。 台北: 宇宙光出版社。

  • 徐振保。 1996 <<中外文化交流记趣>>。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

  • 柳诒征。 1958 <<中国文化史下册>>, 三版。 台北: 正中书局。

  • 黄仁宇。 1993 <<中国大历史>>。 台北: 联经。

  • 张亦工, 夏岱岱编。 1997 <<割掉辫子的中国>>。 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

  • 张亦工。 1997 <快快儿地慢慢走> <<割掉辫子的中国>>, 张亦工, 夏岱岱编, 34-46。 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

  • 张亦工。 1997 <议郎, 议员, 议会> <<割掉辫子的中国>>, 张亦工, 夏岱岱编, 116-127。 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

  • 张纬。 1997 <铁甲西来> <<割掉辫子的中国>>, 张亦工, 夏岱岱编, 155-160

  • 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

  • 刘庆。 1997 <马上打不了天下了> <<割掉辫子的中国>>, 张亦工, 夏岱岱编, 161-167。 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

  • 肖川。 1997 <从科举到学堂> <<割掉辫子的中国>>, 张亦工, 夏岱岱编, 175-181。 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

  • 梁家麟。 1992 <<福临中华>>。 香港: 天道。

  • 温以诺。 1998 <中国基督教与现代化> 发表文章。

  • Latourrette Kenneth 1964China Englewood Cliffs NJ : Prentice Hall Inc

《环球华人宣教学期刊 》第四期,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