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普传  01

双职宣教的模式和挑战

连达杰牧师前香港浸信会神学院院牧、宣教动力资源中心义务主任及宣教学讲师


|回主題文章選單|

引言

近十年来,基督教宣教圈子中正兴起一个崭新的宣教模式,以更灵活的方式进入不同的国家、群体、文化或地域中,促使国度事工有更大的拓展,叫天国的福音得传遍至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这个崭新的宣教模式,我们一般称之为双职宣教(Bi-Vocational Missions)带职宣教(Tentmaking Missions);而投身这事奉行列的基督徒,我们可称之为织帐棚者(Tentmakers)。当然,称他们为双职宣教士带职宣教士则更为普遍了!

十年前,袁沛充牧师就曾这样说:带职宣教正是华人教会当努力探索的宣教新干线。[1] 而近年王永信牧师更这样说:我们实在可以说,今天是双职事奉的时代。[2]是的,今天愈来愈多的差会接受这种模式的出现,而它的发展也日趋成熟,显得更具组织性和网络性;就如1994年在泰国清迈成立的 Tentmakers International Exchange(TIE)这个组织就是明证了。[3]

 

双职宣教兴起的时代背景

为何双职宣教的模式逐渐受到欢迎,并多为差会所采用呢?其实原因也十分简单。由于有愈来愈多的国家、地区、或群体,因着宗教、民族认同、意识形态或政治等原因,不欢迎普世教会差派传统模式的专职宣教士(Professional Missionary)进入他们的管辖范围内,以明显的方式宣扬基督信仰和建立教会。在这种情况下,普世教会为了继续遵从主基督的宣教吩咐,不得不另辟蹊径,以一种更灵活和富创意的方式来接触他们。由于这一类的国家和地区,刚巧在经济及社区建设方面需求甚大,他们极希望能够得到更多外国的援手与帮助。因此,进出的门其实并没有完全的关上;且形成了一个契机,叫基督信仰群体的力量仍可藉此机会进入他们中间——只要不是专职宣教士就是了!

 因着要发展国家和社区,这些地区需要以下的专业人才,例如:医生、护士、工程师、农业专家、电脑专才、学者、化工人才、英语教师、建筑师、商人、企业家、科技人才等等。为了回应他们实质的需要,也本着基督要求信仰群体爱人如己的吩咐,普世教会乃愿意动员更多基督徒以其专业身份与技能,进入他们中间,服事他们(第一职)!但由于普世教会同时也要顺从基督要求信仰群体承担宣教使命的吩咐,对于此等专业人才,她也期待他们是带着宣教心志而去,且乐意把握机会分享福音、见证基督,甚至建立教会 (第二职)

此等往外跑的基督徒,因同时带着这两个职份,就自然成了双职者;而他们既带着宣教心志上路,他们就应该是双职宣教士了!用另一意思表达,他们既本着宣教的心志,又肩负起社会认可的一个专业职份而进到别的群体中,他们被称为带职宣教士也是合宜的![4]就是这样,双职宣教模式应运而生,逐渐流行起来。

 

何谓双职宣教/带职宣教

现在,让我们透过一些学者、牧者、同工为双职宣教/带职宣教所下的定义,加深我们对这种独特事奉形态的理解:

1.  织帐棚者是指那些跨文化工作者,被呼召带着俗世的身份,进到封闭国家里从事使人作门徒的工作。(Tetsunao Yamamori)[5]

2.       简言之,一个带职宣教士需要在一个异地的文化中,寻求一份可以让他透过种种方法把福音传给周遭人的职业。(Glenn Deckert)[6]

3.       一个蒙宣教呼召的基督徒,接受教会的差派,透过其非传教性的职业进入异文化的圈子内,并在工作当中或公余时间传扬福音。(陈方博士)[7]

4.       带职宣教士是一位蒙神呼召的基督徒,得着基督徒群体的印证和差派,透过非传教性的职业,进入异文化中从事宣教事工。(朱昌錂博士)[8]

5.       从历史角度看,织帐棚者是委身于宣教的基督徒。他/她像保罗一样,以世俗职业维生,并在工作及公余层面从事跨文化的事奉。(Ruth E. Siemens)[9]

6.       带职宣教士是一个蒙神呼召,凭藉一份俗世职业或技能,前往海外宣教的人。(莫杰铮宣教士)[10]

7.       带职宣教是弟兄姊妹以专业身份进入一些铁幕国家或封闭地区,为主作生命见证的宣教方式。(袁沛充牧师)[11]

 

我们观察及分析了以上的定义,大致可归纳出一些重要的元素,构成了带职宣教 / 双职宣教的特色和内涵:

? 人选对象方面:参加者只要是基督徒 / 弟兄姊妹就可以了,不一定是有牧者的身份才可承当。(当然,也不排斥!)

? 个人心志方面:投身这行列的肢体需要有宣教的动机、呼召和感动。

? 事奉形态方面:他们须跨越文化及地域障碍去作见证,并非留在自己的出身地。

? 事奉本质方面:双职宣教士需要在俗世职业岗位上献上自己,又要从事传福音的工作,甚至建立教会。

? 配搭合作方面:他们需要有信仰群体(差会及教会)的印证及差派,才算是名实相符的带职宣教士。

? 经济支援方面:大体上这类型的事奉者多以俗世职业的收入来维持生计,但亦有一些带职宣教士需要教会及差会的支持。

? 服事地区方面:我们可以说,大多数的双职宣教士是在福音封闭地区(Restricted Access Nations)中工作和见证。不过,也并非绝对如此!

 

明白了带职宣教的内涵和特色后,现在让我们进一步看看其实践的方式。就是说,它究竟在不同的处境中是如何运作的呢?


 

多面向的运作模式

就笔者所知所见所闻,双职宣教的运作模式至少有以下几种。为使大家较易明白不同模式间的异同,笔者尝试列制以下图表,以方便观察和比较:

 

与差会关系

               

人数

与差会无联系

与差会有联系

(一)  个人

(以不同专业身份进入)

类别A

«   被公司派往海外或不同文化圈子中工作的基督徒,无宣教呼召;出外工作主要是为了谋生。

 «   他们的工作形式与原居地分别不大,但愿意在生活上作盐作光。

 «   他们特别需要教会的支持、关怀和代祷。

  

«         此类别基督徒多不被界定为带职宣教士」,但其他类别(BF)则可属带职宣教士」。

 

类别D

«           基督徒/牧者自行成功申请海外职位,且个人有强烈宣教心志。

«           联络当地之差会,作附属成员(associate member)

«           与差会保持宽松联系、得到他们的支持及属灵关顾。

«           好处是因得到差会的指导,较易学习当地语言和文化。又因有差会作中介者」,较易得到教会的体谅和支持。

 

类别B

«          如上述般被公司派往外面工作,但个人有强烈的宣教心志。

«         因种种原因不能和差会建立关系,或当地根本无差会的工作,缺乏事奉伙伴。

«         自己肯自律、向神向人负责,立志要在异文化群体中见证主。

«          他们特别需要教会的支持、关怀和代祷。

 

类别E

«          基督徒/牧者经差会直接或间接安排,得到当地一份工作(非由差会开办的),而他们个人也有强烈的宣教心志。

«        被差会接纳为基本成员(full member)得到差会的支持和属灵关顾。

«          事奉上他们要向差会负责,但职业工作上则须向雇主交待。

 

(二)   群体

(以公司、机构名义进入)

类别C

«           由一群有宣教心志者(本身不是正式差会)组成。

«          以团队事奉形式进入某封闭地区工作。

«        成立非牟利的非政府组织(NGO)

«           积极服事当地社群,有机会时才低调地传扬福音、分享信仰。

 

类别F

«           某差会在某封闭地区设立公司机构

«          公司多以教育扶贫、医疗、福利等为任务,服事当地社群。

«          公司职员为有宣教心志之肢体。

«          他们发挥团队事奉,既有社区服事,也会把握机会低调宣扬福音。

 


 

优点与好处

双职宣教模式既然能够在普世宣教圈子中兴起并普及化,自然是因它带来了很多优点和好处。究竟是什么呢?以下就是笔者的一点见解:

1.      双职宣教士凭藉着专业与技能所带来的社会贡献,叫很多封闭地区的政府都愿意打开方便之门,使基督徒得以顺利又合法地进入那些原对基督信仰有敌意的国家中。这样,福音的信息便可散播得更广泛,叫更多人有机会认识主并接受救恩。

2.       因着职业性质及岗位上的方便,双职宣教士既可较易赢得当地人的尊敬和接纳,又可自然地在日常生活及工作间与当地人建立友谊关系,从而分享福音,领人归主。[12]一般来说,宣教士从初步接触新朋友以至在当地成立教会,其进程可大致如下(举例)

          接触新朋友 à 个别分享信仰 à 午餐一小时中有二人查经时间 à 每周在家中举行小组查经(多人参与) à 成立家庭教会

3.       由于经济上的自给自足,这样的宣教模式就可减少差会及教会在财务上的负担。还有,双职宣教士也毋须如其他专职宣教士一样,踏足工场前需要花上整年时间筹募经费;而差会及教会也可以把省下的金钱用在其他需要上。

4.       此外,一些以独行侠角色出现的双职宣教士」,由于工作职衔明显,又完全没有差会背景的关联,也会带来以下的一些特别好处:

a)      职业身份清晰,定位准确,易于自我介绍,安全感也大。

b)      无差会背景,形象可信、行动自由度大,也不会被人怀疑来作间谍。

c)       毋须面对因双重效忠(对雇主及差会)所带来的矛盾和冲突。

5.       整体而言,全球的宣教力量正因得到更多的双职宣教士的加入而增强了

 

缺點與限制

當然,我們也不得不承認,「雙職宣教」並非一服「萬靈藥」,毫無缺點和限制的。其實,它也有其不足之處,以下是一些舉例:

1.       在職業方面,由於擺上的時間甚多,宣教士未能抽出足夠的時間去從事福音的工作。有雙職宣教士指出,從時間的運用上看,建立友誼作福音預工尚可以;學習語言及進入文化問題仍不大,但若想建立教會則是極度困難,除非你連家庭生活也準備作出犧牲吧![13] 換言之,雙職宣教上的「平衡問題」(the issue of balance),往往容易出現問題,叫人顧此失彼。

2.       有研究指出,雙職宣教士的專業性雖強,但其聖經、神學及跨文化佈道的訓練多不足,不易建立教會,是造成事工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14] 與此也相關的,是很多「獨行俠式」的雙職宣教士,由於在學習語言及適應當地文化方面從未「到位」,結果,往往只留在外國人的圈子中(“often remaining in the ‘golden ghettos’ of expatriates”)[15]

3.       由於是透過職業上的收入自給自足,雙職宣教士可能在「問責方面」(accountability)未必符合理想之要求——例如透露資料不多、事工及生活不受監察,或他們只顧按個人喜好行事等。這樣就容易造成「事倍功半」的結果。

4.       因著事奉所在地「環境特殊」的緣故,一些雙職宣教士常要孤軍作戰,又往往缺乏屬靈供應及同儕間的支持;當面對太大的壓力時,承擔不了,便容易耗盡,失敗而回!

雖然有著以上的種種限制和不足,但始終因雙職宣教確是一個可行且有果效的傳播基督信仰之方式,其發揮潛質仍是巨大的。

 

前瞻的話

隨著時代、社會、政治及經濟等的急劇變化,國家間又因著科技與文化的發展而逐漸拉近,華人教會的宣教模式看來是需要作出調整與重塑,以能跟上時代的步伐,叫普世福音工作不致受到虧損。「雙職宣教模式」確是一個值得我們重視的進路,也深信神必會更大的使用它,成就祂對全球人類的救贖旨意。

 

然則,有效的模式之外,我們最需要的,仍是委身於宣教使命的基督精兵、雙職宣教士。若然沒有他們,一切盡歸徒然!是以對以下的一番話,筆者真是頗有共鳴與感觸:

「在各個創啟地區中,同工們默默耕耘,生活孤苦,遭受監視,有機會傳福音,也不容易結出果子;因著環境的敏感性,不能暢所欲言,寫信與支持者分享的,也要仔細巧妙地表達。……

一位同工分享:『有一些地區的官員主動接觸我們,邀請我們派人到他們中間工作,他們承諾免費提供辦公室和住所;那些省市多年來未有基督徒的見證,現在卻有如此機會。』他眼中帶著淚光:『可惜,我們沒有人可以差派。』」[16]

此外,依筆者的意見,帶著宣教心志上路的專職基督徒,若情況許可的話,最好能與堂會及差會建立一個良好而堅固的「夥伴關係」(partnership)。因為聖經曾說過:「兩個人總比一個人好,因為二人勞碌同得美好的果效。若是跌倒,這人可以扶起他的同伴,若是孤身跌倒,沒有別人扶起他來,這人就有禍了……三股合成的繩子,不容易折斷。」(傳四:9-1012) 一位富有經驗,曾多年作「獨行俠式」(Lone Ranger)的帶職宣教士,曾在反省中有以下的明確建議:

「我的結論是:與差會有聯繫所帶來的益處實多於壞處。因此,我建議織帳棚者必須與差會連繫起來。『獨行俠式』的帶職事奉初看時好像很吸引,不過,由宣教士組成團隊所帶來的力量,較之『獨行俠式』所擁有的幾個好處,卻來得更為重要。」[17]

當然,還有一點,我們深盼已進入工場的雙職宣教士,最好一方面能在自己的專業上緊守崗位,盡忠職守,榮耀主名;另方面又能憑著主所賜的能力與智慧,把握機會分享福音,甚至建立信仰群體。以筆者愚見,只有雙職宣教士勇於「雙管齊下」,那才算是真正發揮了「宣教生力軍」的力量,叫基督國度得以在各民各族中彰顯過來!

總而言之,雙職宣教士既要肯定「織帳棚並非是入境的策略,它是一種生活方式,也是因多項原因下而要扮演的一個角色——『為了入境』僅是其中一項而已。但假若一旦選上了這個角色後,織帳棚者最好能夠製造及售賣一些帳棚。」[18]他們也須進一步認定,無論得時不得時,總要帶著信心去傳道。在心志上千萬不要以為因要兼顧世俗的工作,或礙於缺乏教會的認同和支持,自己就認定不能有效地傳福 音了。若是這樣,必會一事無成。筆者期盼他們都能靠著神的恩典和能力,縱在極艱辛的情況下,仍能為主結出初熟的果子,並組成團契或教會,以見證神奇妙的大作為!

 (本文原載於《使命教會》,20058月號,頁12 – 16)

《环球华人宣教学期刊》第五期,2006


[1]       袁沛充,〈教會看帶職宣教士〉,載《今日華人教會》,19958月號,頁9

[2]       王永信,〈雙職基督徒〉,載《大使命雙月刊》,20026月號,頁5

[3]       Stan Guthrie, Missions in the Third World. Cumbria, UK : Paternoster Press. 2000, P.118.

[4]       以下的個案就是一個雙職宣教士起來服事主的見證——「一位年青人問本會同工:『我沒有什麼專長也可以參與回宣嗎?』同工請他再想清楚他有什麼興趣,他想了一會說:『與人鬥拳。』『好,你就為主的緣故考取一個功夫教練牌吧!』同工向他挑戰。兩年後,這位弟兄終於考取了跆拳道黑帶三段教練資格,同時在聖經及福音工作上也接受了裝備。現在,他已接受差會往福音受限制的地區事奉。」載於香港某間差會2004年之通訊。

[5]       A. Scott Moreau主編,Evangelical Dictionary of World Missions.  Grand Rapids, Michigan : Baker Books. 2000, P.939.

[6]       Glenn Deckert著,劉智滿譯,〈織帳棚事奉的裝備〉,載《往普天下去》,19896月號,頁3

[7]       陳方,《華人教會新異象》,香港:華福中心,1997,頁89

[8]       朱昌錂,〈齊來學習織帳棚〉,載《今日華人教會》,19958月號,頁4

[9]       Ruth E. Siemens, “Tentmakers Needed for World Evangelization”, in Perspectives on the World Christian Movement, A Reader (Revised Edition).  Ralph D. Winter, Steven C. Hawthorne eds. Pasadena, CA : William Carey Library. 1992. P.D246.

[10] 莫杰錚,〈帶職宣教的種類〉,載《往普天下去》,19896月號,頁2

[11] 袁沛充,〈教會看帶職宣教士〉,頁9

[12]     Unnamed author, “Tentmaking : the Road to People’s Hearts”, in Evangelical Missions Quarterly, 28:1, 1992, P.26.

[13]     同上,P.29.

[14]     Steven L. Rundle, “Ministry, Profits, and the Schizophrenic Tentmaker”, in Evangelical Missions Quarterly, 36:7, 2000, P.293.

[15]     Howard Norrish, “Lone Ranger : Yes or No?”, in Evangelical Missions Quarterly, 26:1, 1990, P.9.

[16]     引自「卷首語」,載《萬族萬民》第47期,2003年第四期。

[17]     Howard Norrish, “Lone Ranger : Yes or No?”, P.12.

[18]     Stan Guthrie, Missions in the Third World, P.122.

《环球华人宣教学期刊》第五期,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