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处处 01

Kraft, Charles H. Anthropology for Christian Witness. Orbis, 1996.

张建芳─中国神学研究院神学硕士学生﹐2005


|回主題文章選單|

目的与进路:

作者曾体会到从人类学观点所得出的洞见,对跨文化基督教见证的影响力和重要性。因此,他在基督信仰之下,本着基督徒经验、神学贡献、人类学观点三者之间正确关系的信念,建立了基督徒对人类学三方面重要的理解:

1.人们都是被文化所塑造和束缚的;

2.被呼召去服侍的人们,都是在他们文化的处境中;

3.圣经是一本跨文化的书。

作者相信,人类学应当被宣教士作为工具,而非目的所用,使福音信息,在不同文化世界的人当中,得到最大程度的理解。因此,作者在大使命的前题下,整合了人类学学者,与基督徒的观点。他的目标,并非要达到神学学术性水平,或去探讨最新的议题,而是对一些很少接触人类学,但却在事工上有基本需要的读者,介绍人类学知识,期望读者知道,如何从基督徒角度,将此工具应用在跨文化的基督教见证的问题上。

达至目的的铺排﹕

作者从人类学内容中所选择的主题,都是对基督徒跨文化的福音沟通,非常重要且有用的神学概念。他企图结合经成功验证、又对读者有帮助的进路。他广泛地收集了来自他本人、宣教士、和非西方基督徒的经验。所讨论的理论性议题,如人类学的基本原则,对西方文化的批判等,这些背景,都成为读者得以明白,他是如何运用某些特定原则的。在每一章中,作者不但对宣教事工在工场上的文化,进行反省,也对塑造宣教士的文化,并在圣经中,上帝对文化的俯就进行反省。

全书分为:观点、文化定义、有关非人类宇宙、有关人类宇宙、文化和世界观的改变、未来任务多部份。其中在观点 部份中,作者提供了所有对社会科学定义的元素,包括方法、目的、学习人类学的基本态度、跨文化的比较。在文化定义 中,作者提供了一个文化的模式,文化形式的意义,并个人和文化的关系。在第三和第四部份,他评论了物质文化、宗教信仰、人类生命周期、沟通、社会结构和控制。在第五部份,他讨论了文化的改变,和它所带来的动力。

这些当中,作者为适切于基督徒工作者,通过多个圣经和非西方世界的例子,将人类学的洞见,与真实生活经验关联起来。这些相对于圣经故事的例子,对向其他文化的人的宣教经验,提供了相当的洞见。在最后部份,作者指出他还需要更多的学习,去配合他的基督徒观点,而在每章思想整合 的引述部份,都遍满了这观点,将圣经和所讨论的有关主题相连。

评价﹕

因其丰富的人类学资料体系,作者的确呈现了人类学的洞见,对跨文化基督教见证的重要和有效性。其仿似自传式的写作方式,对读者来说,能作为一本人类学的教科书,直接适切于跨文化基督徒工作者的需要。此外,他对世界观的处理有先锋性的层面,并其前后一致性地,将文化作为结构、社会作为人们之间,进行分别,又将沟通理论和人类学观点合并,这些都是很重要的贡献。并且,他在处理宗教、家庭、真实(REALITY)和现实(reality)的分别,在方法上有一定的新意。

然而,作者只采用基督教的其中一些观点:福音性、普世性和跨文化性。因此,作者的神学,是限制在自己文化所理解的福音真理中,受制于其自身的传统、经验、他的教会论、和救赎论中。对于基督教其他观点,例如在东正教中,与神契合的成圣观,是以见证来吸引人归依信仰,有别于福音派以言语和行动去广传福音。这重新被发现有宝贵价值的属灵操练,极有可能适切于某一些部落或群体的文化,但对于这方面的探讨,并人类学在这些方面的研究,作者却鲜有论及和应用。在此基础上,作者所拥护的实用性进路,只是为使最多人得最大益处(489),却忽略了某些少数群体,他们的处境和见证,也不能解决谁是最高权威的参照等问题的挑战。因而,笔者建议作者在他批判西方文化的过程中,也对不同的基督教的分流,或宗派的不同神学思想,进行一些反省。

作者采用较经典的人类学方法和议题,这些虽然都曾有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价值,也有给基督徒工作者基本概念的作用,但却不能回应因世界和社会并时代的变迁,而带出多种复杂的新挑战。学术性层面的探讨,正是探讨人类文化变化的核心理论问题,经过学习和分析后,为要带出相应的策略而设。实用的策略本身,并不能同时应用在不同的处境和文化当中;因此,本书所介绍的人类学方法和议题是有限的,不足以应用在今天更广泛多样的人群和文化中。若作者能对当今人类学最具挑战性的方法和议题,有点题式的介绍,相信会刺激基督徒工作者,在人类学的基本概念之上,并自身独特处境中,帮助他们自行寻求和反省。

无论如何,此书对于未来福音派的人类学家来说,是一本很优秀、且实用的宣教人类学的介绍书,并且曾被宣教人类学者广泛使用,在时间上,证实了其在宣教工场上一定的有效性。

(本文乃作者于2005年,进修中国神学研究院道学硕士课程时的读书报告)

《环球华人宣教学期刊》第五期,2006